:::
PAR表演艺术
专栏 Columns 专栏

一九九四年几出突出的舞台剧

从以上四个剧目看来,翻译/改编和模仿/创作各半,如专以剧作而论,并不算丰收,台湾的剧作家尙待努力;但从导演、表演而论,一九九四年的成绩颇为突出,足以与扬眉国际的国产电影媲美了。

从以上四个剧目看来,翻译/改编和模仿/创作各半,如专以剧作而论,并不算丰收,台湾的剧作家尙待努力;但从导演、表演而论,一九九四年的成绩颇为突出,足以与扬眉国际的国产电影媲美了。

最近十几年,台湾前卫小剧场的兴起,代表了新生代戏剧的活力,为失落多年的台湾新戏剧注入了一针强心剂。但是小剧场毕竟规模太小,又加以作风前卫,无法招徕不够前卫的广大群众。到了某一个程度,小剧场势必要走向中剧场和大剧场之路。大剧场,像北京的「人民艺术剧院」,不但需要雄厚的资金,更需要众多的艺术人才,后者不是一时半日可以培养出来的。资金,在台湾也许并不缺乏,但如非借国家之力,仍没有组成大剧场的条件。所以原来的小剧场,经营得法的,只能向中型的半职业性的剧场发展。这其中已经做出成绩来的,不过三数个而已。大家熟知的,有「表演工作坊」、「屛风表演班」、「果陀剧场」等。

去年一年为我们台湾的舞台铺展出美丽的花坛的正是这几个剧团的竞赛似的演出。

成功改编与称职搬演

先是从三月二十六日到四月二十四日「果陀剧场」演出的《新驯(寻)悍(汉)记(计)》。这出戏是根据莎翁的名剧The Taming of the Shrew改编的。其中除了把人名中国化以外,故事的背景、人物的型态仍是异域的。倒是把莎翁原来大男人沙文主义的内涵在结尾处稍稍加以修改,以免触犯当代方兴未艾的女性主义。

这出戏的演出成绩,在于音乐喜剧的气氛烘托得十分热闹。女主角刘雪华可能不习惯演舞台剧,表现稍弱,幸而为其他几位男角(像饰演潘大龙的王柏森和饰演路修森的黄士伟)强劲的演技支撑起来,使热潮不断,绝无冷场。从舞台走位及演出节奏上,可以看出梁志民导演手法的进步,是继《动物园的故事》和《淡水小镇》以后「果陀剧场」又一次成功的名剧移植。

接下来是从四月二十三日到五月二十一日「表演工作坊」推出的《恋马狂》。

《恋马狂》是英国剧作家彼得.谢弗(Peter Shaffer)的名剧Equus的中译本,不是改编。这出戏不但在英美的舞台上曾经轰动一时,且曾搬上过银幕,国内的观众可能有人早已看过。冷饭热炒,委实不易。但由于演员的称职、导演的认真,虽未在台造成轰动,却也可圈可点。可能是西方的性压抑碰上中国的性恐惧,难免有所隔,无法真正震动国人的心弦。

创作与模仿赋予本土新意

五月二十一日到七月三日,「屛风表演班」演出《西出阳关》,是一出已演旧戏的重编重排,灌注了编导李国修的相当才思和情思。就题材论,该是出悲怆剧,不过在李国修的手中当然仍以喜剧的形式呈现。剧中主人翁老齐属于最后一批由海南岛撤退来台的国军,为了使载军船顺利启航,他曾经执行向岸上争抢登船的难民开枪的任务。他属于那一代忠贞的老兵,终生信守忠于领袖、反攻大陆的神话,却想不到反攻变成了解严,也总算实现了重归故里的梦想。老齐在台终身未娶,第一次返鄕,面对的是三嫁了的前妻。在老齐头脑里固执地向往着的却是出关和番投黑水而死的王昭君。现实与理想难于合辙,第一次返鄕也成了老齐最后一次返鄕。返台后,老齐终于落漠地走完了他的人生之路。

台湾为数众多的老兵在选举期间最足以显示出他们的存在和力量。他们是被历史错置的一群,象征着时代所造成的尴尬处境。老齐的故事虽不能代表所有老兵的命运(大多数在台成家立业了),却有其典型的意义,就是综摄了荣民的人生尴尬的普遍形象。因此,《西出阳关》在去年演出的剧目中,算是最能唤起本地观众共鸣的一出戏。

另一出「表演工作坊」的《红色的天空》,从九月七日在台北国家剧院首演,直演到十二月十日的美国南加州。

此剧是从荷兰「阿姆斯特丹工作剧团」的同名剧Avenrood脱胎而来。该剧的导演雪云.司卓克(Shireen Strook)原是赖声川的老师,是集体即兴创作的倡导者,赖声川返国后所采用的创作模式即来自司卓克的方法。「阿姆斯特丹工作剧团」这出表现老年人心态的Avenrood给予赖声川很深刻的印象,使他早就想搬回台湾演出。在征询司卓克意见时,她却认为不能照搬,要做就该做「你们台湾的,不要做我们荷兰的。」这由衷的劝吿使「表演工作坊」的导演和演员们依照Avenrood一剧的灵感起而以集体即兴的方法共同完成了《红色的天空》。

主题是人人迟早必须面对的老化和死亡的问题,的确不具有任何消遣的意义。这不是一出为观众打发时间而写的戏,它所能给予观众的是思考和勇气。这出戏的成就在于极有意味与格调地剖析了这种人人无能逃脱的切身之问题。

参与表演的演员没有一个是真正的老人。中年的、年轻的演员都不化老妆,采用「贫穷剧场」素面登台的方式,全凭各自的演技来说服观众自己的老态龙钟和衰退的心智。陈立美是演员中最年轻的一位,演的却是年纪最大的陈老太,给人的感觉她就是步履维艰、心智痴呆的老人。其他的演员,如李立群、金士杰、林丽卿、丁乃筝、邓程惠等均为今日台湾舞台剧的一时之选,形成了一次难得的演技竞赛。纯从表演艺术的角度来看,是一次盛宴,肯定将是台湾舞台表演的一个里程碑。

从以上四个剧目看来,翻译/改编和模仿/创作各半,如专以剧作而论,并不算丰收,台湾的剧作家尙待努力;但从导演、表演而论,一九九四年的成绩颇为突出,足以与扬眉国际的国产电影媲美了。

小剧场之走向中型剧场,前卫之走向大众化,本是戏剧发展的正常轨道。即使令人觉得不食人间烟火的前卫小剧场,去年也有赢得大众掌声的作品,例如「临界点剧象录」的《白水》、「华灯剧团」实验剧展的《心囚》和《你.的.我.的.她.的.人》,均有可观的成绩。特别是后者,这次的新人新作有意想不到的深度,无论是剧作还是舞台表现,均超出了业余小剧场的水平。

 

文字|马森  成功大学中文系教授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