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国政府也帮助艺术家到其他国家进行交流。图为近期在英国文化协会推荐下来台,于台北国际艺术村当驻村艺术家的华艺电子音乐团体CHI2。(台北国际艺术村 提供)
最PAR! 资源新思考,议题正发烧!╱英国视窗

给艺术家做梦的机会

谈二○○四年英国艺术补助政策

「我们相信,体验艺术与追求卓越有密切关系。」英国艺术委员会执行长彼得‧海魏特

「我们相信,体验艺术与追求卓越有密切关系。」英国艺术委员会执行长彼得‧海魏特

二○○三年,十月十五日上午十点,伦敦个体户艺术工作者贝里‧鲁本赶到萨德勒之井(Sadler’s Wells)剧院,参加英国艺术委员会伦敦分会(Arts Council London)所举办的最新艺术补助政策对外说明会。和大部分赶来的年轻艺术工作者一样,贝里热切地想知道未来一年,他可以透过什么样的补助来完成他想与一群聋障团体发展作品的计划。

对个人艺术家的补助是今年英国艺术委员会的重点。会场接待台上置放著二○○四年英国艺术委员会最新的补助政策说明书:「对个人艺术家的补助将大幅增长,预算从去年的四百五十万英镑,提升为今年的二千五百万镑。」二千五百万镑!涨幅一口气增加约六倍,而且每位艺术家可一次提出未来三年的计划。

英国艺术委员会掌握的资源来自政府预算及乐彩基金,而从一九九九年至二○○六年,英国政府对艺术的投资预算成长了百分之一百一十七,(从一亿八千九百万英镑增至四亿一千英镑)。而在未来三年确定的政策下,英国艺术委员会每年将增加七千五百万英镑(合台币约四亿二千万元),年增幅度为百分之十八。

资源漫天盖地,要让艺术「旺」起来

过去十年以来,英国引领全球文化创意产业的议题与经济成就,但显然,对于艺术的扶植,他们视为是产业的投资与研发端,当天也来旁听说明会内容的国内影舞集表演印象团艺术总监陈瑶,对于这样的投资幅度,不要说看在她眼里,简直是「漫天盖地」的资源,即便对伦敦本地的艺术界都相当引起「摩拳擦掌」的气氛。

在英国艺术委员会出版的《艺术之企图》Ambitions for the Arts册子里,扼要地说明了补助艺术的理由──「艺术提升生活品质,并有改变人的生活及社区机遇的力量。」而补助与扶植的目的:「不仅是要让艺术团体活下来 (survive),更要他旺起来(thrive)。」

英国艺术委员会的地位,相当于国内的国家文化艺术基金会,但在完整的体制规画下,有更为稳定的补助工具与资金来源,新的补助政策亦是从「产业」生产链思考:当艺术的创造力及运用层面稳定深厚之后,艺术的「使用者」便带来生机与商机。

不求「生产」,给艺术家探索与实验机会

因此,英国艺术委员会对于「艺术工作者」的受理申请对象甚为广泛,除了传统认定的艺术家、演员、艺术教育工作者,社区工作、监狱社工人员、心理治疗师、团体咨商、组织管理等只要提出如何结合艺术与异业运用之计划者,都可能获得相关补助。对此,艺术委员会执行长彼得‧海魏特说:「我们深信,体验艺术与追求卓越有密切关系。」而英国艺术委员会所努力的目标之一,就是如何透过补助机制,聪明地让体验艺术的机会(access)全面洞开。

英国艺术委员会收到的补助计划五花八门,其中不乏初出茅庐、异想天开、或从零开始的申请案,包括有戏剧工作者想学声乐发声,有人想去印度旅行以寻找创作素材等等,或者是还在研究中的艺术与多媒体的结合,彼得‧海魏特说:「我们相信,有时候,应给艺术家做梦的机会,而不一定要其有生产。」而特别是当代艺术,或许冒失、大胆、前卫、小众,但新的补助政策认为,唯有鼓励艺术家不断地往未知探索、跨领域地合作,并且重视他们的实验过程,未来的艺术才可能有发芽与茁壮的机会。

失败也可以是一种结果,英国艺术委员会也开放艺术工作者尝试失败的机会。

因此,计划可以为期三年,而对于结果的验收,英国艺术委员会的态度是「少控管多鼓励(lighter touch, more trust)」,简化的申请格式,但过程中,英国艺术委员会反而强调的是如何协助团体或个人在计划品质的组织与控管,并提供管理、财务及税法上的咨询服务,以期尽量减少艺术家跌跤的机会。申请表上甚至说:「建议你在寄出申请表前,最好跟我们深入谈一谈。」

给他鱼,同时也给钓竿

英国重要的舞蹈伞艺术节(Dance Umbrella)行政总监安德鲁‧威尔许观察新的补助政策的调整认为,这个转变,一方面因为乐彩基金的投入扩大补助大饼,近几年来先陆续协助了英国艺术展演空间等硬体的兴建或改建,包括萨德勒之井、英国皇家歌剧院等百年剧院近几年都已更新改建。

其次,则针对大型艺术机构──年收入在十五万英镑以上,或观众数一年在二十五万人以上者,协助其改善经营体质。一旦通过审议后,英国艺术委员会除了拨出补助款外,并将指派二位专家进驻,其中一位为财务专家,提供必要之协助,并负担相关之行政人事聘用成本,基本上就是「给他鱼,同时也给钓竿」的道理,让艺术机构不仅得到补助活水,同时也能走更长远的路。舞蹈伞艺术节从去年开始便是在经营改革计划上得到补助的案例之一。

今年开始,政策强调个人艺术工作者,「新科技及跨媒体的趋势,让当代艺术处于一种移动多变的情势里,大家都在找寻新形式。」安德鲁说。

而因为从个人艺术工作者、小型机构、大型机构都能在稳定而且方向清楚的补助政策下找到发展的空间,各个表演艺术机构不必为了追逐补助而被迫调整创作或经营初衷及定位,艺术机构可以坚持自己的艺术理念,而去做更专注且细致的分工。

「英国前卫实验创新的团体可以不断出现,与这样环环相扣的补助政策环境是有相关的。」十月间参加文建会「文化创产业人才赴英研习」计划,而在英国著名的实验剧场重镇贝特希艺术中心 (Battersea Arts Center)工作六个星期的台湾戏剧工作者张若慈对此深有所感,「在台湾补助资源少,我们可能会为了拿到政府特定单位的补助,而无奈地去修改创作方向,或多接一些无关的案子,只为了可以继续发出薪水。」

(本刊总编辑 卢健英)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免费订阅电子报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