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愿人长久》邓丽君传奇音乐剧
2月7~12日
台北市社教馆城市舞台
我的生命就是舞台,我在歌声中找到存在。
─邓丽君
华语流行音乐走过了百年的道路,步履匆匆,每个世代皆有其风靡一时,代表性的人物。但究竟有多少歌手能摆脱「流行」,将歌声烙印为「历史」?又有多少歌手的歌曲能够百家传唱,成为跨世代歌迷共同的情感寄托?邓丽君是其中一位。
清新脱俗的外表、甜美婉约的歌声,在大浪淘沙的华语歌坛,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她是台湾最早的跨国歌手之一,同样的歌声,在海峡此岸,她被称为是「爱国歌手」;在彼岸,她是另一位被精神崇拜的「小邓」;再难找到像她这样用歌声陪伴无数人度过半个世纪,并充满时代传奇的歌手了。
正因此,九五年暮春,邓丽君于泰国清迈因气喘病突发离开人世,多少歌迷守在电视前悼念,不舍地悲叹红颜总遭天忌;直到今天,走在熙熙攘攘的大街上,同声哼唱,不经意传来的〈何日君再来〉,还是会令人不由自主地遁入幽微的旧时光。而即便是蔡幸娟、王菲等晚进歌手翻唱她的歌曲,歌迷心底的邓丽君依然是是独一无二的「邓丽君」。
正因此,在邓丽君离开九年后,由邓丽君文教基金会筹备的音乐剧《但愿人长久》,由多位艺人分饰邓丽君的童年、少女、成年,成了一场艰巨任务,毕竟邓丽君的形象、歌声已经永驻于所有人的心中,这回利用舞台的虚构性质,勾勒出她的真实形象,对编剧、导演和演员来说都是一大挑战。
歌唱和学业的冲突
两个小时的戏要对邓丽君一生盖棺论定,这故事该如何下笔?编剧罗启锐透过邓丽君最亲近的胞弟邓长禧提供的资料,分别呈现幼年、少女和成年的邓丽君,剧中除了交代她从十六岁正式开始演唱生涯,二十岁赴日接受歌唱训练,在台湾、香港和美国等地风光的演唱生涯,直到四十二岁病逝的短暂一生外,更聚焦于这位巨星舞台下不为人知的一面,包括她一生遗憾的求学过程和感情生活。
罗启锐表示,邓丽君对唱歌的从小便展露出很高的天分,十二岁那年,邓丽君参加中华电视台举办的黄梅调歌唱比赛,以《访英台》一曲夺魁,打败了诸如年纪和经验都比邓丽君大很多的杨燕、金陵等其他参赛者。之后,邓丽君进入金陵女中念书,参加金马唱片公司举办的歌唱大赛, 再以《采红菱》摘冠,逐渐打开名气,并获邀至各大歌厅登台演唱,获得「娃娃歌后」的称号, 这是邓丽君步入歌坛后的第一个外号。
然而,歌唱事业的初露曙光却和学业逐渐产生了冲突,由于勤跑歌厅,邓丽君在学业上一落千丈,校方注意到这件事,希望邓丽君放弃歌唱,于是父亲带著邓丽君与校方理论,最后决定让读到初二的邓丽君休学,专心在歌唱事业上发展。邓丽君生前受访时曾说,如果不唱歌的话,她不会结婚,而会先念书,在罗启锐看来,这其实透露出她早年因歌唱无法继续学业的遗憾。
不为人知的感情波折
邓丽君的感情世界则是剧中另一个著墨的重点。
导演李铭森认为,邓丽君通过自己的歌声,把她的爱传达给每一个人,但现实生活中,她的爱情并没有得到圆满的结局。李铭森说:「邓丽君这一生过得很灿烂,不过有那么一点遗憾使她的人生更加接近真实,就像珠宝里头不免会有些杂质,算是一种『缺陷美』吧!」
剧中呈现两段邓丽君生前真实的爱情,一段是和论及婚嫁的大马公子,一段则是和法国男友保罗。然而,外界只知道当年邓丽君和大马公子的恋情,因男方家长反对而告吹,但不知真正原因是对方提出多项无理要求,包括要她以书面澄清过往的绯闻,以示身家清白;二是要她放弃如日方中的唱歌事业;三是要她婚后跟圈中人断绝来往,以免将娱乐圈的风风雨雨带入家中。此举让邓丽君感到爱情不受尊重,于是主动解除婚约。
她的生命就是舞台
《但愿人长久》音乐剧除了将邓丽君生前脍炙人口的歌曲呈现给观众之外,也集合了台湾童谣、民歌以及为此剧量身打造的原创歌曲。导演李铭森在剧中虚构了三个演唱会,象征邓丽君舞台为伍的一生。
第一个演唱会名为「梦幻演唱会」,从邓丽君纪念馆开始,许多歌迷前来参观,一串邓父在邓丽君订婚时送给她的蓝色宝石项链,勾起邓母对她的追忆。第二场演唱会则称为「风华绝代演唱会」,表现邓丽君歌唱生涯的巅峰,在香港、台湾、美国等地的巡回演出。第三场名为「告别演出会」,舞台上陈设许多框架,饰演邓丽君的演员边演唱歌曲,边越过框架,纱幕一层层落下,直至曲终人散,舞群退去,只剩邓丽君形只影单,逐渐走下这隐喻的人生舞台。
邓丽君曾说:「我的生命就是舞台,我在歌声中找到存在。」虽然历经了感情创伤,但在舞台上,邓丽君始终绽放著笑颜,用婉约的歌声轻唱著明日的希望。剧中邓母望见她解除婚约后,一个人在房里啜泣,对她说:「你总是一个人的时候才掉眼泪」;法国男友也对她说:「我在你的眼神里看见失落。」作为像邓丽君这样一个艺人,台前的风光,享受著十亿掌声的爱戴,幕后的孤独和沧凉,是幸抑或不幸?
或许就像邓丽君日本经纪人西田裕司说:「舞台上,她是光芒四射、美丽耀眼的超级巨星,温婉甜美的歌声风靡了台湾、香港、日本,乃至于全亚洲,只要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她的歌声。舞台下,她是渴望爱情、结婚生子的平常女性,再多的掌声、荣耀,依然无法填补她空虚的心灵,及曲终人散后的寂寞与孤独。」
文字|廖俊逞 表演艺术网站编辑
戒急用忍第一人
邓丽君与天安门擦身而过
张梦瑞(资深新闻工作者、电台老歌节目主持人)
一九七九年,邓丽君的歌声进入大陆,立刻风靡整个大江南北,对中共官方来说,邓丽君「轻、软、媚、嗲」的歌声及风花雪月的歌词,正是典型的靡靡之音,严重戕害民众的心灵,因此下令禁唱。
但是,无论中共如何禁止,邓丽君的歌声就像野火燎原,一发不可收拾。
当时日本首批销往大陆的小型单声道录音机,发挥了强大的功能;人们利用录音机,一再地转录邓丽君的〈何日君再来〉、〈又见坎烟〉、〈我怎能离开你〉、〈夜来香〉等歌声。
一夕之间,邓丽君的歌声响彻云霄,人人争相传播,而后遂有「不要老邓要小邓」、「老邓不如小邓」、「老邓白天统治大陆,小邓晚上统治大陆」等说法。
一曲《梅花》为台湾加油
除了歌声,邓丽君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就是她的爱国情操。
一九七八年十二月,邓丽君应新加坡万金夜总会演唱,席间有来自台北的观众,利用间奏的时间,悄悄对正在演唱的邓说:「美国决定与中共建交,为表现爱国心,同时为台湾同胞加油,可否演唱〈梅花〉?」当时邓丽君愣了一下,差点把正在演唱的歌词忘了。
在此之前,她听过却从未唱过〈梅花〉。临时请了熟知该曲的新加坡乐师为她伴奏,看著乐谱唱出,台下的台湾同胞全部起立,自动加入歌唱行列,唱到「巍巍的大中华」时邓丽君忍不住泪流满面。此后她赶回台北,将一张五十万元的支票交给台视,作为爱国捐款,这是台视演艺同仁所捐献的最大一笔。
放弃成为赴大陆演唱第一人
邓丽君在最红的时候,连中共也改变了原来抵制她的态度,一九八一年左右,中共并利用各种管道积极邀请她到大陆演唱,并承诺在可容纳十万民众的天安门广场献艺。任何歌手都希望有那么一天,能够到大陆对著上亿的中国人歌唱,邓丽君也不例外,特别是第一个赴中国大陆演唱的艺人。
当时的总政战部主任王升上将得知此事,立刻向蒋经国总统报告,希望有人
阻止邓丽君到彼岸演唱,但是要派谁与邓丽君接洽呢?讨论结果觉得时任新闻局长与艺人互动关系良好的宋楚瑜是最佳人选。于是蒋总统把宋楚瑜找了去,要宋楚瑜劝邓丽君取消大陆演唱。
宋楚瑜不确定是否能达成任务,但没有想到才讲了几句话,邓丽君就表示愿意放弃大陆行,不会为政府带来任何困扰。让宋楚瑜感动得无言以对。邓丽君取消彼岸演出后,声望就开始走下坡,但是她没有任何埋怨!一九八七年,她灌完最后一张唱片《我只在乎你》即未再灌录任何唱片,与国语歌坛主流市场形成渐行渐远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