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以前在陆光剧校科班专唱花脸,以他的天生条件,在全凭「祖师爷赏饭吃」的京剧舞台上很难长久立足,李小平如何为自己找到另一片天?他说:「我庆幸自己在科班时是唱花脸的。因为在京剧中,花脸经常扮演配角,一个客观性的配角,让我有更多时间去思考,冷眼旁观。因此就慢慢孕育自己的创作力跟可变性格。」
导演李小平,该如何界定他是哪一个表演类型的导演,是传统京剧?舞台剧?歌仔戏?儿童剧?音乐剧?广告片?细数李小平近年来的作品,不但跨剧种、跨领域还跨文化。
现任国光京剧团专任编导的李小平,在过去三、四年几乎跨足上述所有领域,作品从新编京剧《廖添丁》、《阎罗梦》之外,如陈美云歌剧团的歌仔戏《刺桐花开》、春禾剧团的黄梅音乐剧《欢喜鸳鸯楼》、大风剧场的古典音乐剧场《睡美人》、《小红帽》、新编音乐剧《梁祝》;此外,他还曾担任两届双十节总统府前民间游艺活动总编导、总统府前跨年晚会导演等,去年并为某饮料拍了一支京剧篇广告,称他为目前剧场导演大红人并不为过。光是今年才开春不久,他已经推掉五个演出案了,但仍有人陆续地把剧本,甚至只是一个演出概念抛给他。
擅用旋律说故事,跨足多样舞台领域
表演艺术的发展,「跨界」的混血艺术成了主流与显学,而能够悠游自如于不同专业领域,纵横东西文化元素的交融的艺术工作者,就成了炙手可热的抢手人才。李小平刚巧就符合了这些条件。
李小平认为,现今网路发达,人与人之间、文化与文化之间接触密度增高,「新与旧、中西之间、传统与现代之间综体呈现,是现在各表演类型的基本呈现意图。」
身为一个京剧演员,从小在传统戏曲艺术里耳儒目染,但李小平同时又接触现代剧场,娴熟现代剧场的元素与节奏,在现今「艺术性格的本体不是单一元素」的环境,许多人想找一个会做「关于音乐但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素养的人」或是「要具备大场面调度能力又了解中国传统民俗礼仪的人」,台湾又少有专职的歌剧导演,正巧京剧的「无声不歌,无动不舞」基本法则,是李小平从血液流出来的本能,他的「被需要」就在这样一个生态环境下被突显出来,他擅长以音乐弦律叙述线说故事的特质,正是能跨足任何与音乐相关领域的优势。
庆幸唱花脸当配角,建立观察思考习惯
陆光剧校坐科,在校时李小平专唱花脸,以他算短小精悍型的个头与外型,在讲究先天条件,靠「祖师爷赏饭吃」的京剧舞台上很难长久立足,李小平很早就表现出他和其他梨园师兄弟们不同的思考,当他十五、六岁变声倒嗓、失去表演舞台后,创作欲望必须找到另一个依归与重心,李小平开始接触现代剧场,结交现代剧场朋友,更重要的是在恩师王小棣导演带领下,为自己开启了另一扇门。八0年代末导演王小隶在民生社区经营的「民心剧场」,李小平就开始了京剧与小剧场的实验尝试。
「我庆幸自己在科班时是唱花脸的。因为在京剧中,花脸经常扮演配角,一个客观性的配角,让我有更多时间去思考,冷眼旁观。因此就慢慢孕育自己的创作力跟可变性格。」有幸担任主角的演员往往在京剧排练场上被师傅严格要求临摹、锻炼程式化的演出,,操练肢体的训练下,他们努力模仿前辈老师的动作、唱腔,表情时,李小平已经习惯如何从旁观察思考。「其实我所拥有的戏曲知识,每个戏曲演员都具备,不同的是,我是有意识的具备,他们却是无意识的。」
回想一开始,从系统封闭的传统京剧开始接触跳格拼贴无所不可的现代剧场,李小平并不是一开始就能够「来去自如」,并且十分抗拒非西皮、二黄系统的音乐,例如在他担任双导演之一,绿光剧团音乐剧《都是当兵惹的祸》里,音乐方面他是完全不碰的,全由另一位导演罗北安负责与编曲者陈扬沟通,他专心负责舞台场景排练;到了春禾剧团的《欢喜鸳鸯楼》,身为导演的身分,首次真正与音乐创作陈扬沟通理念,他发觉他对音乐的思维观念与学电影配乐的陈扬完全是两条平行线,没有交集,令他十分沮丧与焦虑。但也因为冲击很大,陈扬的某些音乐创作观念疏通了他脑中因惯性思考造成的阻塞,更进一步学会品味音乐贴近戏剧与烘托情绪的美感。跨出了这一步,接下来的每个创作,也都带来新的体验。
李小平不讳言:「接案子的标准必须让我直觉认为是好玩的,我才会接。」歌仔戏《刺桐花开》里有原住民的音乐、造型、仪态等深深吸引他;大风剧场的《睡美人》首度接触西方交响乐,为了准备《睡美人》他特别情商好友兼剧本创作者邱少颐担任私人音乐教师,教他如何从器乐的性格属性、结构上、和弦上去细细感受抽象的西方古典音乐里的情绪与气氛,也许又是传统戏曲音乐的养成训练,他很快地就能在古典音乐里想像舞台上的画面,对于西方音乐也较有敏锐感。有了之前的经验累积,到了音乐剧《梁祝》集大成,已能敏锐掌握西洋和弦的情绪。
重回校园吸收新知,期待走向国际舞台
深感自己缺乏「从西方戏剧结构看中国传统戏曲美学」的学术知识,去年考上国立台北艺术大学剧场艺术研究所导演组,重做学生,他坦承不会用电脑思考,且只会用「一扬指」输入法,曾经交报告时是全班唯一交手写稿纸的,引人侧目,「五年级」的他还被「六、七年级」的同学「亏」说:「你要不要用毛笔写呀!」,虽然很辛苦,但他说:「同样是累,当导演到了排练场要丢东西出来,但是当学生坐在课堂上却是吸收东西,同时帮助自己建档,归纳许多过去的累积。」所以,即使现在写报告还是维持「先手写好再用电脑打」的「不良习惯」,他仍然很享受与珍惜当学生的机会。李小平不仅重回学校,他也利用多方机会吸收新知,目前和几位音乐界的朋友,其中有学作曲的、声乐家与钢琴家共同组成一个定期聚会的创意小组,互相激荡更多可在剧场内发生关于音乐的创意,他希望将来可以有具体的构想产生。
各方邀约不断,李小平有很多发挥才华的机会,那么,导演李小平的梦想是什么?他停了十秒钟,一字一字地说:「让台湾在亚洲文化的优势中,走向国际舞台。」他深信台湾文化具备走向国际舞台的实力与条件,只需要等待时机。
特约撰述|苏秀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