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演了极多新话剧,成绩却普遍不佳,反倒是推出新版的几部旧作还算让人耳目一新,最具气势的《亨利四世》将原本上、下两集的结构,重新剪裁成四小时的史诗,舞台上还铺排出难得一见的大型战争场面,只见旌旗遮天,杀声如雷,极具震撼力。
音乐剧方面,新作品《绿野星踪》(The Boy from OZ,台湾译《奥兹来的男孩》),脱胎自澳洲真人真事,男主角「彼德‧艾伦」由近年声势节节高涨的休‧杰克曼(Hugh Jackman)领衔主演,老资格的剧迷将其明星丰采与四、五○年代的玛莉‧马汀、伊索‧摩曼等相提并论,每夜散戏时后台出口更被热情的观众挤得水泄不通。今年东尼奖有幸再度请他来重拾主持棒(他也是去年的主持人),阿休哥获奖的消息则根本不必等候打开信封,便早成定论了!
其他还包括之前得奖呼声最高的《罪恶坏女巫》――恰巧也以《绿野仙踪》为引子,不过演的是奥兹国幻想世界的故事,好心白女巫与坏心绿女巫之间缠斗经年的恩怨情仇、成长点滴。自外百老汇移师入主的《可爱大街》(Ave. Q,台湾直译《Q大道》)小兵立大功,意外夺下最佳音乐剧大奖;全剧假「可爱」之名,切入二十一世纪新生代主人翁的社会问题,让真人与布偶在台上演出这场「成人秀」,刻画剧中主角如何学习从《芝麻街》的世代成长蜕变以为社会中坚分子。再加上旧戏新演的《大城小调》Wonderful Town、《屋顶上的提琴手》、《大河-顽童历险记》Big River,以及震惊四海的《刺客》Assassins等。
从历史走出来的《刺客》
《大城小调》为伯恩斯坦的旧作,故事描述一对来自俄亥俄乡下的姐妹花来纽约寻梦,历经重重挫折,最后总算有了立足之地的故事;《提琴手》则因导演拿捏失准,艺术成就极差。
值得一提的《大河》改编自马克吐温经典小说(演的是哈克的故事),由聋哑剧团与百老汇演员携手联演,全剧把手语当成场面调度的一部分,每句台词和歌词,在台上都有两种语言同时演绎,在第二幕的最高潮,全体演员现身舞台深处,由哈克领头齐唱主题曲,唱到激动处,突然弦声俱寂,只见台上演员仍用手语专心一致地「唱」著,场中却四下寂然,真真剧力万钧!
至于《刺客列传》Assassins乃以时空抽离、跳脱的方式把史上九位曾先后暗杀过美国总统的刺客,穿插交织在一起,透过象征的手法,提供美国民众一个省思历史的机会,历史人物的血肉与心灵,在这部长不过两小时的歌舞综艺秀里,有了十分立体的挖掘与呈现。
五十八届东尼奖主要得奖名单
最佳戏剧奖─《我乃吾妻》I Am My Own Wife
最佳音乐剧奖─《可爱大街》Avenue Q,而编剧罗伯罗培兹及杰夫‧马克斯并且拿下最佳原著剧本。
最佳戏剧类改编剧本─《亨利四世》Henry IV获得
最佳音乐类改编剧本─《刺客列传》Assassins
戏剧类最佳男主角─杰弗逊‧梅斯(《我乃吾妻》)的夺得
最佳女主角奖─菲丽西雅‧拉萨德(《阳光中的葡萄乾》A Raisin in theSun,也是「东尼奖」第一次颁给非裔美籍黑人)。
音乐剧最佳男主角─休.杰克曼(《奥兹男孩》)
音乐剧最佳女主角─伊伊迪娜‧曼佐《罪恶坏女巫》
戏剧类最佳导演奖─杰克‧欧布莱恩(《亨利四世》)
音乐剧最佳导演─乔‧曼堤罗(《刺客》)
东尼奖之最
1.第一届东尼奖于一九四七年举行,全以个人奖项为主。
2.一九四九年第三届,方设立「最佳音乐剧」项目,首部获奖作品《刁蛮公主》Kiss Me Kate,一出脱胎自莎士比亚爆笑喜剧《驯𫘣记》的歌舞剧。
3.一九五六年东尼奖开始「提名入围」制度,每个项目入围者至多四至五个名额。但一九六○年举行的第十四届东尼奖,《真善美》剧中饰演崔普家七个儿童演员,全部入围「最佳女配角」的项目,占一个名额。
4.历年来得奖最多的演员是话剧皇后茱莉‧哈里斯(Julie Harris),共获得五次最佳话剧类女主角奖,她首度获奖是一九五二年,作品是后来改编成歌舞剧《酒店》Cabaret的话剧《我是一架照相机》I Am a Camera;最后一次入围则是一九九三年,演艺生涯横跨四十年!
5.音乐剧方面,影视剧三栖红星安琪拉‧兰斯贝利(Angela Lansbury)共获四次最佳女主角;名编舞家鲍伯‧佛西的终生伴侣关‧薇登(Gwen Verdon)则获三次女主角和一次女配角,不朽的一代巨星玛莉‧马汀(Mary Martin)则先后以《南太平洋》、《小飞侠》Peter Pan、《真善美》等获颁三次最佳女主角,再加上一座终生成就奖,号称「四冠天后」。
6.历年来获奖最多的个人──身兼制作人与导演的哈洛德‧普林斯(Harold Prince)当仁不让!自一九五五年的《睡衣仙舞》(他以制作人的身分获颁最佳音乐剧奖)至今,普林斯共获得廿个奖座(包含特殊成就、终生成就等特别奖在内)。他最近一次获奖是一九九五年《画舫璇宫》Show Boat新版制作的最佳导演奖,最近一次入围则是二○○三年,以家庭小品《好莱坞旅店》Hollywood Arms入围话剧导演项目。(陈炜智)
都是几个「阿姐」起的头……
东尼奖知多少
由一群在二战期间劳军的女演员们发起的剧场协会,成为过去半世纪以来引领全球半数音乐剧工业的重要奖项。纽约百老汇的歌舞剧表演享誉全球,美国歌舞剧、音乐剧产业的发达或许和观光业的蓬勃发展密不可分,但东尼奖推波助澜的力量亦功不可没。
文/陈炜智
东尼奖(Tony Awards)的名气虽大,说穿了其实只是纽约地区三、四十家以商业营运为主的戏院,以及其所支撑的整个戏剧工业关起门来自我庆祝的大型派对,却和洛杉矶影艺学院的金像奖一样,成为国际性演艺事业的指标之一,这自然是因为洛城在电影工业与纽约於戏剧工业,有足以引领全球同性质艺术产品的傲人之处。
劳军剧艺的延伸
二次大战时期,剧场社群由几位「阿姐」级的女演员──泰瑞莎‧海本(Teresa Helburn)、葛楚‧罗伦斯(Gertrude Lawrence)、安东妮‧裴瑞(Antoinette Perry)等,将一次大战时成效颇彰的「剧场界妇女协会」的劳军、爱国、经济组织重新整理,成立了「美国剧翼」(American Theatre Wing),在战争期间的大后方,发挥了很大的功用。战后不久,发起人之一的安东妮‧裴瑞女士与世长辞,剧翼因战争结束,功能也完全改变,成为剧场界彼此交流、互动的桥梁,到了一九四七年,剧翼发起「安东妮‧裴瑞纪念奖」,由自家人鼓励自家人,奖励过去一年来杰出的同业表现,并依照旧日习俗,将每个「戏剧年度」定为从去年初夏至今年晚春。这就是后来的「东尼奖」。
自一九五六年起,东尼奖改为事先宣布入围名单,再于晚会上公布得奖人姓名的竞赛奖项,后因剧翼组织日益健全,竞赛与奖励办法也日趋详细;演变至今,则以固定于每年六月的第一或第二个星期日举行,更因一九六七年开始的电视转播,于是由旧日的豪华晚宴改为载歌载舞的巨型晚会。
一九九七年,因脱口秀名嘴萝西‧欧唐娜(Rosie O’Donnel)的大力襄赞,东尼奖终于得以晋身纽约最著名的表演场地──无线电音乐城(Radio City Hall)长驻,不再像以往轮流于各百老汇戏院中举行,尔后虽有几次例外,但至今已成业界默认的通则行规。
谁能入场角逐?「美国剧翼」说了算
东尼奖每年均由「美国剧翼」主办,奖励对象为在「百老汇」剧院(座位至少四百至五百人)特区上演的「以商业为主」之剧场作品(包括话剧、音乐剧、特殊综艺表演、演唱会等)。
每年剧翼都要开会决定三件大事:一、关于「百老汇剧院」的定义。原则上是以「区域」和「剧院大小」为考量。二、决定了「空间」,再看「表演内容」:某作品是音乐剧、某作品是话剧、某作品不属前两者而归类于「theatrical event」等等;某作品问世二十余年,却首度登上百老汇,该归类为「新作品」还是「旧戏新演、经典重推的revival」?三、决定了「空间」、「节目类型」,最后就要决定个人奖项的从属去向了。谁该算「主角」,谁该算「配角」,哪部音乐剧作品符合「最佳词曲」的入围标准等细节。
一九八五、一九八九、一九九五这三年先后写下东尼奖史上──尤其是音乐剧相关奖项表现最惨淡的纪录。一九八五年,音乐剧最佳男主角、女主角、编舞等三个超重量级的项目宣告从缺,连入围者都没有;一九八九年则是最佳剧本和词曲两项象徵音乐剧灵魂的文本项目从缺。
一九九五年,百老汇的经典旧剧新演盛况空前,新音乐剧创作却交了白卷,总共只有两部作品符合「最佳音乐剧」的入围资格,最佳剧本和最佳词曲两项则只有洛伊‧韦伯的《日落大道》(Sunset Blvd.一译《红楼金粉》)勉强及格,并毫无意外地拿下东尼奖。就此观之,无怪乎业界每每要称八○年代中期至九○年代初期为百老汇音乐剧的「黑暗年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