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汤潍瑄(许培鸿 摄)
特别企画 Feature 青春无敌YOUNG GUNS

新生代如是说—

汤潍瑄、苏汇宇、赵雪君、蒋韬、郑智文、吴定谦

汤潍瑄

廿九岁,一九七六年生,北艺大科技艺术研究所学生,泰顺街唱团编导,擅长跨领域创作。

大学话剧社指导老师是编舞家伍国柱,受其影响颇深。二○○○年以作品《AM9:60入选牯岭街小剧场「放风艺术节」初显头角,让剧场导演鸿鸿大力赞赏。平常喜欢读生硬的哲学,喜欢丹麦名导拉斯‧冯‧堤尔的电影(特别是他的《厄夜变奏曲》)。曾任鸿鸿电影《空中花园》美术设计,于台北电影节获奖。指导教授袁广鸣认为,她是视觉艺术难得一见的优秀创作者。

近期作品《盗火计划》/2004年华山艺文特区,

1.为什么选择以剧场作为创作媒介?

大学时参加戏剧社,还蛮喜欢看演员在排戏过程中暴露自己、为了模仿而做出的行为改变…等,也因为喜欢,所以「剧场」这个媒介引发我后来的创作想法,但选择剧场最重要的原因,是「剧场」的逻辑本身,这包括其中的组合元素。

严格来说,剧场不剧场,对我的创作并非是唯一的方式,所有的艺术形式都有它可到与不可到之处,如果概念需要,也会有「非剧场一下不可」的时候。

2.你理想中的剧场生涯蓝图?

有个可以提供创作者跟表演者进驻的表演场地,要很大!

有用不完的资金和可以达到的技术,成立一个基金会,资助有心创作的朋友免于生活的恐惧。

3.这个世代创作者的优势和劣势?

处在资讯发达的年代,新世代创作者占有选择资讯种类阅读的优势,相对之下要做出特出的东西会困难很多。

一个新世代创作者可能还是有很古典的思维模式,这跟年轻与否并无直接关联,我觉得要看创作者本身在观照自己和时代的过程中有什么交集,当他们对自己有不同的理解时,会是他们占优势的关键。

4.你如何看待这个创作环境和观众取向?

观众走出了剧场还有别的娱乐可选择;所以如果实验走向比较不取悦,作品就只能供创作者间交流观摩,但小众的创作环境并不提供票房保证,一旦其他资金补助消失,很容易让创作者失去环境与动力,我觉得这是身处在现在这个环境的潜在危机。

5.影响你最深的作品和创作者?

对我影响最深的多是在某些人的创作态度跟思考方式,我比较常试著去理解近代哲学的观念,经验我所经验的生活,通常依赖对作品的印象来认识人,喜欢的电影和录像作品会不断更替,也不限定在商业或纯艺术范畴的作品。

6.你为创作作过最疯狂的一件事情?

常因为想事情停不下来,所以失眠一个礼拜都没睡。或因为想事情,回家路上迷路,跟家里借钱做舞台,跟家人谎称朋友借钱要还。这些事情到现在还是经常发生,虽都是些小事,可是都记下了,一点一点累积。有时候会克服不了现实的压力,但从未想过不做创作。

苏汇宇

廿九岁,一九七六年生,台北艺术大学美术创作硕士,跨领域创作者、策展人,老爸是七○年代前卫绘画推手苏新田。视觉艺术、剧场和电影多栖,在许多小剧场导演如王嘉明、郭文泰、陈梅毛等的作品中,都能看到他杰出的影像设计。

讨厌被导演当作执行工具滥用,喜欢共同激荡想法的创作方式。认为《侏㑩纪公园》是好莱坞特效科技的代表作,拓宽观众的感官经验。二○○○年和汤潍瑄及一票视觉艺术家合组「泰顺街唱团」,二○○四年获得文建会补助,洛杉矶Santa Monica 十八街艺术中心驻村艺术家。

三月即将发表录影装置个展《所以我们反复呼喊》。

1.为什么选择以剧场作为创作媒介?

机遇,接触之前不曾仔细想过,但严格说来我其实不爱看演出。其实,现在也不认为自己是以「剧场」作为创作媒介,我认为任何作品都是以某种型态被显现。不论是绘画、影像乃至所谓的剧场,都只是形式、手段或呈现的平台,没有必然性。

2.你理想中的剧场生涯蓝图?

透过各式各样的合作方式,产生有趣、深刻的东西。

3.这个世代创作者的优势和劣势?

基本上我不认为真有所谓的「这个世代」。但应该是有一个所谓「现在的」情境。

处于这个情境中的创作者,优势与劣势都在于资讯的流通与爆炸,所产生创作上的高度自由与高度同质性。简单的说,能看到的比以前多太多,所以能想的,说不定反而变少了。

4.你如何看待这个创作环境和观众取向?

如果有所谓的分众,不论生产者和消费者,或评论者,当代艺术的社群明显地较为大胆或者具有创作自觉,而剧场观众与创作者则相对显得保守而过度浪漫。

5.影响你最深的作品和创作者?

以前认为有,现在认为其实没有。可能因为影响我的人或作品太多了,很难说哪个是关键。

6.你为创作作过最疯狂的一件事情?

没有,基本上创作过程都算理智,虽然经常焦虑,但绝无疯狂过。

如果有,应该说最兴奋的事是,今年将要和朋友一起创作一个关于麦可‧杰克森的表演,这个不知道算不算疯狂?但心理上很兴奋倒是真的。

赵雪君

廿六岁,一九七九年生,台大戏剧研究所研究生,主修编剧。从小听妈妈读历史故事,自认为对历史人物有种特别敏锐的视角,容易从字里行间读出一些别人读不到的情感。平常阅读国语辞典增加国学涵养。虽然写京剧剧本,但是自认为个性还挺现代的,目前正构思一出「乱伦版」的《白蛇传》。国光剧团艺术总监王安祈认为,她的剧本情节曲折,情感浓烈,和传统京剧所强调的教忠教孝、或空灵淡雅相当不同,她的写作完全是情有所感,那颗多情易染的心颇能和自己相投契合。

处女作《三个人儿两盏灯》三月由国光剧团发表,新舞台演出

1.为什么选择以剧场作为创作媒介?
大学时代读历史系,我发现对历史有种属于自己的感悟。这种对历史的感悟,我始终找不到一个合适的文类来抒发,直到遇到传统戏曲。我一接触到这种创作方式,就觉得它的唱念做打非常适合抒发我对历史的感受。应该是传统戏曲的表演手段,导致我选择传统戏曲而非电视剧之类的。我以前也没有在写押韵的句子,可是这种押韵的句子上手得很快,跟这个种戏剧形式有缘分吧。

2.你理想中的剧场生涯蓝图?

我大概会一直编剧本下去,不会当导演也不会当演员。当导演得要不断地重复修一出戏,我可能没耐性。但是我想尝试不同的剧本,除了京剧、歌仔戏,昆曲也想尝试,昆曲的话,我不想用昆曲来结构一个长的故事,可能就是像折子戏那样容量的大小。还有电影剧本、连续剧……几乎都想试试。另外,我也有点想写角色扮演电动的脚本。

3.这个世代创作者的优势和劣势?

优势应该是思想方面的吧,我是针对传统戏曲而言。莎士比亚再伟大,也是他那个时代的人。我的剧本之所以会被说是新点子,也是因为我是这个时代的人。这个时代的种种氛围提供我们去解读历史题材不同的视角。劣势啊,当然就是京剧写了演的人少嘛。演出机会降低,那剧场实践经验绝对会影响剧本写作。歌仔戏倒是还好。

4.你如何看待这个创作环境和观众取向?

新的观众愿意来看京剧的比率比较高,但三、四十岁以上没有看过京剧的,我觉得要他们走入剧场比较难,已经有了成见,觉得京剧难懂。年轻小孩潜力很大。现在的剧场创作环境不太理想,不过到处都是这样,连中国也是。现在剧团都宁愿买成熟的名家作品,而不愿意栽培有意愿企图的新剧作家。但是剧场创作环境恶不恶劣,我倒是没有太心焦。我还是把剧本写作当成是一种自我抒发与表达的工具。

6.你为创作作过最疯狂的一件事情?

我曾写一个北埔姜绍祖的故事,那写到最后一场,方向不太对,就写得很不顺手,心烦意乱,跑到大直忠烈祠,到他的牌位前,对他说话……我觉得阿兵哥一定觉得我很奇怪。然后边想著他编默默流下几滴眼泪。

5.影响你最深的作品和创作者?

最欣赏的创作者,无关乎他的创作,只是欣赏他的个性或者气质,大概是关汉卿吧。我觉得他好帅,而且好血性多情、有自信。我读到他的一首词:「碧纱窗外静无人,跪在床前忙要亲,骂了个负心回转身——虽是我话儿嗔,一半儿推辞,一半儿肯。」会觉得主角好像是我跟他(羞),因此格外喜欢。

廿四岁,一九八一年生,绰号小宝,台大戏剧系研究所研究生。小时候在美国MV(Music Vedio)文化耳濡目染下长大,国中开始听摇滚乐,音乐口味会随每个月的心情改变。长期从国外网站吸收最新资讯,热中研究神秘宗教,对希腊神话有莫名好感。

指导老师魏瑛娟说,小宝的作品对现有体制和价值观提出批判和挑战,有强烈的颠覆性,理论和实践双修,言之有物,是七年级中少见的潜力新锐,看好他朝前卫剧场的创作之路迈进。

二月即将参与莎妹剧团《e‧Play‧XD》的创作。

1.你为什么选择以剧场作为你创作的媒介?

1. 因为剧场可以把所有的艺术型态搞在一起,视觉艺术+文学+音乐,可以通吃。(这和摇滚乐很像)。

2.英文的art是「艺术」,但也是「美术」的意思。小时候在国外,上「美术课」是「art class」,可是我没有什么美术天份,就一直以为art跟我没什么关系。回台湾后有个教英文的老师,教我解读西洋文学作品,让我开始觉得「象征」、「隐喻」是很好玩的东西,就对「art」有新的认知,原来文学、音乐、美术都是不同的art form。

3.后来我在国外网站到处乱逛,发现网路上有一群很喜欢达达艺术的人,他们的网站很好玩,有很多无聊的小游戏,有一个人还写了很多「剧本」,每篇只有一两页长,我觉得内容很白烂,让我很喜欢,开始觉得「剧本」是一种很有趣的艺术。

4.高中有个美术老师,她叫我们去看小剧场。终于发现这是一种art,而且就算我不会画画,也可以去尝试。

2.你理想中的剧场生涯蓝图?

对这个问题,我真的一点概念都没有。

3.觉得这个世代创作者的优势和劣势在哪?

生活条件好,有余力作剧场。资讯也发达,我们可以有很多学习机会。

社会开放自由,都不知道该要去「推翻」什么,「批判」什么?找不到诉求。有很多疆域已经被前辈开垦过、实验过了,相对的,可以玩的都被玩过了。

最可怕的,是「七年级论述」的出现。很多关于「七年级」的论述,都充满了刻板化的意识形态。假如我受贝克特影响,另一个人受舞蹈剧场影响,他们也只会说「这两个是七年级导演」,好像我们不能再细分,好像「七年级」是一个族群,不是一个世代。

4.如何看待现在的剧场创作环境和观众的取向?

我高中之前只知道表坊,老师带我们去看临界点的戏,我还满喜欢的,所以一定还有很多像当时的我一样的高中生或大学生,他们都不知道台北有那么多戏可以看,这一定是各剧团在宣传、行销方面,没有锁定对的观众群,或是在形象包装的方式上面,还没有打入一般大众的心理。

5. 你为创作做过最疯狂的一件事?

我不是一个很疯狂的人。发鸡蛋给观众丢应该已经是极限了。

6.最欣赏或者影响你最深的剧场创作者和作品?

1. 一开始学导演是上吕柏伸的课,后来跟著魏瑛娟做助理,两位导演「风格」当然很不一样,可是导演「方法」都对我影响很大。莎妹对我的影响真的满大的,我一开始没发觉,可是后来不只一个人这么说,所以我的戏在结构上的确是有受到瑛娟老师很大的影响。

2. 喜欢六○年代美国剧场,尤其是Performance Group和Open Theatre,没看过现场,但是看了不少录影带。

3. 我超爱皮克斯动画。

郑智文

廿四岁,一九八一年生,台北艺术大学研究所导演组研究生。大学时代主修老师是果陀剧场导演梁志民。曾经在课堂作了一出《厕所里的马克白》,让观众挤爆厕所门口。

手冢治虫的漫画是他平日的精神食粮,希望自己的作品跟漫画一样吸引人。觉得周杰伦很屌,能够把流行文化搞得很有创意和品味。毕业制作《另一个夏天》,导演梁志民认为,他的作品运用轻快流畅的动感节奏,精准捕捉了惨绿却让人神往的青春剧场岁月。

五月即将于皇冠艺术节发表作品《梦十夜—10个华丽淫猥的死亡梦境》。

1.为什么选择以剧场作为创作媒介?

从小到大,我总爱胡思乱想,漫画和电玩是我的最爱,沉浸在幻想出来的世界,似乎可以让我暂时忘却联考的压力。到了高中,因为同学的介绍才进了话剧社。接触戏剧之后,我惊喜地发现,原来漫画和电玩的虚拟幻想,是可以在真实世界中被演出、被看见。那时我欣喜若狂,仿佛在虚无的生命汪洋中找到一根浮木。不过当时我想我只是在逃避,因为我不爱念书。

当初觉得戏剧有趣,所以选择念艺术大学。但当兴趣变成你每天要做的工作时,却往往不如当初预期的那么轻松愉快。我在创作的过程中不断挣扎,不断怀疑自己的能力,一直到了大学毕业,我才在导演的工作中获得真正的乐趣。那样的乐趣主要来自于跟大家一起合作的感觉,而非工作上的成就。这让我更相信,戏剧跟生活就是一体两面,过好自己的生活通常比作一出好戏更值得开心。

2.你理想中的剧场生涯蓝图?

1.跟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合作

2.做一出大家都看得懂的戏

3.赚到不虞匮乏的钱

4.登上《时代杂志》封面人物

5.用戏剧统一海峡两岸

3.这个世代创作者的优势和劣势?

没有包袱。

但就是因为没有包袱,好像做什么都可以做什么都对,所以就常常看见一大堆不知所云的作品。不过总是可以从这一堆不知所云当中发现几句发人省思的句子……

4.你如何看待这个创作环境和观众取向?

台湾的观众进剧场看戏,与其说是欣赏艺术还不如是说来释放压力。有一次我在看某剧团的一出年度大戏,被观众排山倒海的笑声吓到了,这让我觉得当晚的观众好像把所有的郁闷都累积起来,在看戏的当下一股脑地爆发……。这让我很沮丧,沮丧的不是观众看戏的心态,而是大多数的台湾创作者都不太懂台湾的观众想要看什么,喜欢什么,这也为什么有一些台湾电影在外国得奖得的乱七八糟,在台湾却是票房毒药的原因。

5.你为创作作过最疯狂的一件事情?

跟我女朋友分手。

假如我真的这样做我一定是疯了,哈哈哈。

6.影响你最深的作品和创作者?

作品:十多年前的八点档连续剧,永远忘不了一家人围著电视看《浴火凤凰》的感觉。

创作者:史蒂芬.史匹柏。我大学曾经幻想过,假如他真的到台湾我就趁著他手忙脚乱签名的时候,偷偷拿主修单给他签,这样我就是他台湾的第一个主修学生啦!

吴定谦

廿三岁,一九八二年生,台大戏剧系四年级学生。专攻表演,知名电视电影编导吴念真的儿子。

第一次舞台剧演出《人间条件》就站上国家戏剧院大舞台,演出暗恋黄韵玲的小男生。演过挑战性最大的角色,是学校制作《高砂馆》盼儿归航的老父,为了这个角色,他观摩电影《戏梦人生》里的李天禄,还跑到公园观察老人生活样态。

崇拜老爸博览群籍和讲故事的功力,觉得遗传老爸的地方是喜欢跟人聊天,但自己没那么爱看书,反而漫画对自己影响更多,他说:「别小看漫画,漫画其实也很有深度的。」纸风车艺术总监李永丰说,吴定谦是个相当认真、值得大力栽培的明日之星。

1.你为什么选择以剧场作为你创作的媒介?

剧场是与观众距离最近的一种表演方式(相较于电视电影),当下你的东西有「打」到观众,他们马上就会给你回应,那种立即的互动一直让我有种感动,或许就是喜欢这种感动而迷恋剧场吧!

2.你理想中的剧场生涯蓝图?

好敏感的问题!目前想继续念戏剧,如果有机会,希望能去国外学表演,一方面看看国外的生态,学习他们的长处吧!最希望的还是跟有志同道合的朋友组个剧团啰!

3.觉得这个世代创作者的优势和劣势在哪?

能善用各式的媒体也是这个世代比较擅长的吧!我们对于媒体的感觉似乎更加敏锐,怪点子多(例如先前流行的kuso风潮),这对于剧场发展是好的,毕竟创作的路途是没有界限的。不过我们也受电视电影的影响太深,我们尝试创作的出发点就是把剧场当电影用,这很可怕! 而且生活太安逸太幸福,对于「人」的情感的交集不如上一代深刻,创作的范围常限于男女之间的小情小爱,反而忽略掉了身边一些平凡的人的故事。

4.如何看待现在的剧场创作环境和观众的取向?

阿哈!台湾的观众似乎还是比较能接受大众化的作品!不过实验性的东西就应该继续保持其「实验性」的价值,而不要为了票房而把某些部分做得大众化,会有点四不像的感觉。 面对现实,其实台湾会进剧场的观众大多都是「自己人」,而且这些人通常都住台北,要怎么样让更多的人愿意进来看戏?搞笑幽默的戏就一定不够水准吗?我怀疑,至少在目前的台湾,如果能有更多通俗的作品出来,对剧场会是好事!

5. 你为创作做过最疯狂的一件事?

好像没有特别有印象的耶… 我觉得我还满正常的…,三更半夜在地下道喷漆涂鸦算不算?如果骑摩托车能算是我启发灵感的一部分…那…花三个半小时骑车从台北到花莲算不算?

6.最欣赏或者影响你最深的剧场创作者和作品?  

吴念真? :P  喔不!他不算剧场人… 去年在美国看了一出改编自春上村树小说的实验剧The Elephant Vanished那个导演Simon McBurney很棒!他让「演员」多了好多功能,很可怕! 台湾的演员,启发我最多当然是老师姚坤君啰!:P 真的很欣赏的演员是汤姆汉克斯Tom Hanks(果然是个被电视电影强烈影响的世代…)不过他演出的多样性真是让我佩服!不帅,但是很有魅力…

当剧场遇上魔术,打开故事的可能广告图片
夏佑体验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免费订阅电子报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