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从法兰西斯科‧罗西的《唐乔望尼》、《卡门》之后,已二十年没有名导演想拍歌剧电影。舒马克这回上阵,大抵拍出《蝙蝠侠》水平,但没有超越《红磨坊》或《芝加哥》的新意。错不在导演,而是全片高涨的「韦伯意志」。
春节前「年糕档」,唯一可以跟周星驰较劲的,无非就是音乐剧作曲家洛伊‧韦伯了。在伦敦有新作《白衣女郎》加持,于台湾则有国家剧院与费翔助阵。近年来差点被三振出局的洛伊‧韦伯,忽然又是一尾活龙。
韦伯改编自柯林斯小说的《白衣女郎》上档甫三个月,还嗅不到票房爆发力,但经由电影的推波助澜,必然吸引怀旧戏迷进场。柯芬园芭蕾已将《哈利波特》与《白衣女郎》原著音乐改编成舞码,显然看重它们吸票机的潜能。柯林斯的小说有几个中译本,「69元廉价书店」还可以找得到其中之一。至于是否能像勒胡的小说,从尘封的二手书店重回畅销排行榜,还待观察。
新戏《白衣女郎》难脱「魅影」
尽管洛伊‧韦伯信誓旦旦说这回将是绝地大反攻,但伦敦的乐评还是褒贬不一。柯林斯与狄更斯私交甚笃,当年文誉也一样高亢,但死后声名已无法并比。韦伯可能相信,与其拿磐石经典砸自己脚盘,不如改编二流小说成为一流戏剧。《白衣女郎》与《歌剧魅影》有不少相通元素,比如主角谜样身世,启蒙者与女学生由教生爱,乃至继承、坟墓、诡计,当然还有不可或缺的三角恋爱,魅影幢幢的歌剧院则改成英式古堡庄园。
洛伊‧韦伯夫子自道,说新戏更接近歌剧,更有英国本土风味,与世纪末奢靡华丽的巴黎歌剧院大相迳庭。友善的乐评认为此剧略有《彼得‧格林》的影子,布瑞顿文起八代之衰,以此剧号称「普赛尔三百年后伦敦第一戏」。洛伊‧韦伯可算沾光,但还没能打下同等地位。比较有趣的是,此戏受惠最多的竟是变老变胖的二十世纪首席「魅影」克劳佛,除了老骥伏枥的坚强实力,人缘大概也来自观众的怀旧风。
洛伊‧韦伯的成就,不在继承布瑞顿这一端,而在超越纪伯特与苏利文那一方,影响力跨洋横扫百老汇。当年影响《歌剧魅影》的两个「原型」是《法柜奇兵》与《浮士德》,史匹柏超级强片席卷伦敦,让洛伊‧韦伯萌生「有为者亦若是」的抱负,启发此剧吊灯、密室、地道等等机关布景设计。七、八○年代伦敦还有拼贴著名歌剧旧作翻新的风气,洛伊‧韦伯本想以古诺《浮士德》既成旋律为基底,编写非原创的《歌剧魅影》,幸好最后还是决定完全创新。
电影票房在全球指标的美国,第一、二周分别拿下第十与第九名,以「古典人口」只占音乐类的百分之五,已算天大热门。华纳早在一九八九年就锁定莎拉‧布莱曼买下版权,但此番并没有砸下天价预算。以苏格兰演员巴特勒取代原本预定的屈伏榙与班德拉斯是局好棋,至少预算从八千万英镑减至五千五百万,银子多花在看得见的服装道具。启用十七岁的萝森更是慧眼别具,气质与音质都不负韦伯招牌,是继《西贡小姐》莎隆嘉之后的选角传奇。虽说,两人的唱腔还是无法超越克劳佛与布莱曼那个「决定盘」。
全片高涨的「韦伯意志」
打从法兰西斯科‧罗西的《唐乔望尼》、《卡门》之后,已二十年没有名导演想拍歌剧电影。舒马克这回上阵,大抵拍出《蝙蝠侠》水平,但没有超越《红磨坊》或《芝加哥》的新意。错不在导演,而是全片高涨的「韦伯意志」。电影版相当忠实再现舞台剧原貌,广角与特效尤其让娱乐价值更上层楼。不过罗西或柴菲雷里二十几年前难以解决、演唱咏叹调时的镜位尴尬,舒马克也没有突破。音乐绑架了影像,任谁都要听韦伯这个「魅影沙皇」的命令。
看布拉格为纪念德弗札克一六○冥诞音乐会实况,年轻捷克小提琴家以全身黑色摩登皮衣皮裤上场,头上还绑著时髦的花格子海盗头巾。但是小提琴主奏的第一主题出现,独奏家的前卫打扮完全破功,这是再「一八九○年代」也不过的保守风格。其实早在英国小提琴家甘乃迪头绑变形虫花纹海盗头巾演出布拉姆斯协奏曲,我们就知道庞克之不敌布拉姆斯。舒马克高科技电脑动画后制作,终究敌不过「韦伯沙皇」呼风唤雨。历来的歌剧班子都不敢否认,人人都是莫札特的仆人,舒马克输得无辜。
庄裕安
寄居在莫札特壁炉的爱乐发烧友,
靠小耳朵、强波器与解码器维生。
此外,还是散文作家与内儿科执业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