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歌劇魅影

相關文章 26 篇
  • 劇場禮儀的認知轉變
    劇場ㄟ冷知識

    見證35年來劇場轉變的「大廟」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後簡稱兩廳院),經常被劇場觀眾與劇場工作者們暱稱為「大廟」,最初為了紀念先總統蔣中正逝世而籌建,歷經1987年解嚴、2003年拆除圍籬,到2004年行政法人化等,隨著社會脈動不斷地進化。開館之初,館內曾有「身高未滿110公分孩童不得進入觀眾席」規定,前台服務人員需丈量孩童身高,時常引發民怨,2015年才改為以建議年齡取代限制;以及幾經表演團體多重反映,2019年才提供「謝幕時開放拍照」的選擇。本期〈劇場ㄟ冷知識〉透過曾任職及現役兩廳院員工分享,35年來節目規劃、劇場禮儀與規範,乃至與觀眾關係的種種改變。透過他們的視角,訴說劇場中唯一不變的就是改變。

    文字|楊孟珣
    第348期 / 2022年09月號
  • 「小說與音樂:格雷畫像和歌劇魅影」講座主講人焦元溥。
    音樂新訊

    精選樂曲 解碼小說《格雷的畫像》與《歌劇魅影》

    音樂與文學是兩種不同的藝術類型,前者是音響的組織,後者則是文字的組合。然而此兩者卻有一種共通性,那就是聲音的展現。自古以來,音樂配合詩詞歌賦來延展其意義,而文學也透過吟誦的方式讓韻律在齒頰留香。天才譏諷的英國作家王爾德(Oscar wilde)畢生唯一一部長篇小說《格雷的畫像》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文辭絢麗、意象新穎,是極少仍廣受歡迎的十九世紀唯美主義小說。法國作家勒胡(Gaston Leroux)以巴黎歌劇院為背景寫出《歌劇魅影》Le Fantme de l'Opra充滿想像,看似不合情理,卻又融入真實世界。成為諸多影視作品與音樂劇創作的題材。 上述兩者皆引用了不少音樂作品,後者更與歌舞劇密不可分。為此,NSO「焦點講座」第三場,由音樂學者焦元溥規劃,選出多首與兩部文學作品對應的音樂,並邀請女高音林慈音、NSO首席李宜錦與鋼琴家陳昭惠同台,讓蕭邦《G大調夜曲》、古諾歌劇《浮士德》的〈杜勒王之歌〉、〈珠寶之歌〉及華格納歌劇《羅恩格林》的〈艾兒莎之夢〉等,共同解開小說、甚至作家埋在懸疑文字中的密碼。

    文字|李秋玫
    第292期 / 2017年04月號
  • PAR表演藝術
    即將上場

    紐約經典芭蕾舞團演出《歌劇魅影》

    紐約經典芭蕾舞團由蘿莉塔山謬葛(Lolita San Miguel)於一九七八年一手創立,蘿莉塔爲芭蕾舞者,曾於大都會芭蕾舞團擔任首席獨舞者達十年之久,之後除於紐約及長島大學等任敎外,並開始著手進行成立屬於自己的芭蕾舞團,即現今的紐約經典芭蕾舞團。 該團此次來台將帶來觀衆熟悉且喜愛的全碼芭蕾舞劇 ──《歌劇魅影》The Phantom of the Opera,原作者爲賈斯頓勒胡(Gaston Leroux),由艾柏特曼德兹 (Alberto Mendez)編舞,音樂設計爲費南茲利斯特(Franz Liszt)、雷蒙托雷斯(Raymond Torres),藝 術指導則爲蘿莉塔山謬葛(Lolita San Miguel)。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67期 / 1998年07月號
  • PAR表演藝術
    達人推薦 本月我要看

    《思樂冰與紅白機》

    冬天濕冷,劇場卻勁歌漫舞得火熱!百老匯《歌劇魅影》和《吉屋出租》大軍壓境,後者還挾莫文蔚及電影同步上映的聲勢,剛領到的紅包不失血也難。 如果不是看過三種不同語言版本的《歌劇魅影》,我可能不免還是會去湊個熱鬧,畢竟它的導演、舞台、音樂都是歌舞劇類型的顛峰之作。但比起跨國企業的名牌精品,我還是傾心國人的創意手工。這個月我最好奇的,除了上回已推薦過的《K24》台北巡演場之外,就是一幫新生代的創團作《思樂冰與紅白機》。這群人有台北藝大的學院訓練,也有小劇場的野戰經驗,他們用自己的觀點呈現台灣過去二十多年來的社會變遷(別以為LKK才有歷史觀!)出以快閃短劇的串連形式,似乎鮮刮有趣。想了解e世代對世界的看法與情感模式,應該不是讓我們這些過氣兒童代言,而是看看他們自己的劇場。 文字|鴻鴻 詩人、劇場及電影導演

    文字|鴻鴻
    第157期 / 2006年01月號
  • PAR表演藝術
    達人推薦 本月我要看

    《歌劇魅影》

    「我看了《歌劇魅影》!」九○年代初,出國看表演風氣初起之時,這句話就像去京城面聖一樣得意。十五年過去,《歌劇魅影》應該退燒了嗎?非也,而是問句改為「你看過幾次《歌劇魅影》?」可憐普世蒼生,不知向韋伯的「真正好公司」(Really Useful)納了多少貢!《歌劇魅影》終於造訪台灣,原不必我錦上添花。但是我仍盼望花了一個月便當錢買票的觀眾,能多掌握一點細節,讓銀子價值比高一點。 我因公之便,看過幾次《魅影》,也參觀過後台,和那些看過數十次的狂熱分子不能比,但也多少有些心得。譽之所至,謗亦隨之;反對魅影現象者大有人在,但儘管如此,觀眾還是對其瑰麗的音樂、華麗的舞台讚服不已。才華加上用心,嚴謹的製作搭配善於經營,真是撈錢有理,讓人沒脾氣。可是我認為光是這兩個要素不足以傾倒眾生。這部作品不但是韋伯個人的生命寫照,其下功夫之深、用情之真,也掏出人們深藏心中的一些潛在意識。是這些隱而不宣的音樂精靈,不知不覺扣住觀眾的心弦,使人束手就擒。 文字|楊忠衡 樂評人兼唱片表演製作人、普普文化副總經理兼音樂總監、樂賞音樂教育基金會董事、音樂時代出版社總編輯 承蒙表演藝術雜誌和前輩邱瑗之邀,和她合撰一本魅影專刊,將於演出前發行,得以讓我把這些年來的「魅影聯想」和盤托出。希望它能幫觀眾好好「抓鬼」。推薦這部劇,也推薦這本書。

    文字|楊忠衡
    第157期 / 2006年01月號
  • 《喜劇的憂傷》因陳道明(左)的演出票房秒殺,卻因病延擱演出也拖到上海檔期。圖為該劇宣傳DM。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演出前後意外狀況頻傳 也是「看戲的憂傷」?

    這時節演出活動頻繁,宣傳如何突圍讓劇組傷腦筋,但不管好壞,總是進場見真章。不過,最近幾檔戲如音樂劇《劇院魅影》、《芝加哥》,還有影劇大咖陳道明主演的《喜劇的憂傷》,分別傳出演出中斷電、製作單位內部理念差異導致取消演出,與主角生病延後演出演出連帶造成後續檔期無法安排的等等「意外」大家買票時充滿期待,但卻也像風險投資,可能希望落空,也是「看戲的憂傷」。

    文字|李翠芝
    第254期 / 2014年02月號
  • PAR表演藝術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回望

    《歌劇魅影》真是夠擾嚷。有一日,清晨的兩廳院廣場進來了數輛巨型卡車,工人們小心翼翼地卸下金色的水晶吊燈,以及巨大工程裡每一件不能稱小的小零 件,水晶燈杵在艷陽下,讓電視媒體的攝影鏡頭在廣場上像蜜蜂般鑽進鑽出。那一個星期裡,劇院地面層的廊道間彷彿進來了一位霸道的客人,行李多如牛毛,巨如 高山,一天天在國家劇院內拼裝雕琢出另一個劇院。然後,有一天,廊道裡不再擁擠,我們聽到了悠揚的魅影。 《歌劇魅影》的製作,是一 個整體輸出,以及高度精確的整合,其實,就算把環繞音響加進去,根本沒有什麼高科技,幕後是所有流程細節整合的成果。整個製作的流程,把人為因素降到最 低,才能確保每一日都是同一個水平的演出品質。但表演這一行,活脫脫是人為因素的組成,用情感搏情感,偏偏裡面還要有高度的技術控制,做到能符合最大多數 人口味的穠纖合度。《歌劇魅影》對台灣表演藝術最大的衝擊便是複製化,在故事、音樂、演員、造型、節奏以及快速順暢的舞台變化之外,他們複製在掌握之下的 緊張情緒、扣人心弦、哀歎與讚美。 台灣表演藝術複製化的能力夠不夠?問這個問題的同時,在我心裡響起另一個問號:藝術如果複製化之後,那個 搏感情的純度還夠不夠?台灣表演藝術的複製化能力與環境也許還不夠純熟,但搏感情的純度不容置疑。一月六日我們聽到了伍國柱過世的消息,那位用作品搏生命 的青年編舞家,終於無法來得及回到殷殷等待他的舞台。我們在二月號裡重新回顧了這一年的表演藝術舞台,選出我們印象深刻的作品片段,它們說再見了,它們或 許無法複製,但因為獨一無二的純度,讓我們再回頭看一次。

    文字|盧健英
    第158期 / 2006年02月號
  • PAR表演藝術
    其他分類

    表演藝術圖書館 影片欣賞╱專題講座

    免費入場辦法: ◎週五場次不需預約 ; 放映前半小時依序入場,額滿為止。 ◎週六、日場次需預約 ; 每週一開始預約當週六、日場次。預約時間 : 週一至周五 ( 國定假日除外 ) 上午 9:00〜12:00。預約電話:(02) 3393-9798。至放映前十分鐘未出席之預約者,席位將提供現場未預約之觀眾使用。 ◎除註明【兒童節目】外,觀眾需年滿七歲。團體(限30-50人)請先電洽(02)3393-9798 另安排場次。影片放映二十分鐘後,請勿入場。 ◎影片放映地點:表演藝術圖書館視聽中心原址(位於國家戲劇院地面層) 影片欣賞 【音樂劇】 歌劇魅影 Phantom of the Opera 1/14、15 2:00〜4:00 1/13-15 5:30〜7:30 電影版的洛伊.韋伯音樂劇,敘述十九世紀巴黎歌劇院的鬼魅和女高音克莉絲汀的愛情故事。音樂部分添加了一段電影配樂和一首片尾曲,經過修飾的劇情,增添了原著小說不足的唯美與浪漫。Joel Schumacher導演、Gerard Butler與 Emmy Rossum主演。(英語發音、中文字幕) 拜訪森林 Into the Woods 1/21、22 2:00〜4:30 1/20〜22 5:00〜7:30 獲一九八八年東尼獎音樂劇類的最佳音樂、原著和女主角獎,根據 James Lapine 原著,內容串連格林童話〈傑克與魔豆〉、〈灰姑娘〉、〈長髮公主〉、〈小紅帽與大野狼〉,敘述被巫婆詛咒、求子心切的麵包師夫婦在森林裡和大家合力征服巨人的故事。Stephen Sondheim 作曲作詞,Bernatte Peters 主演。 (英語發音、中文字幕) <strong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157期 / 2006年01月號
  • PAR表演藝術
    音樂招風耳

    小孩用屁股寫樂評

    小孩的屁股不說謊,當它與椅子黏得牢,表示戲好看,不然便有坐立不安的騷動。小四的兒子看《歌劇魅影》,前半場靜悄悄,後半場便有點跟椅子處不來。散場時問他好看嗎?前面很好聽,後面都在重複,有點煩。

    文字|莊裕安
    第147期 / 2005年03月號
  • PAR表演藝術
    狂飆繆思

    藝術的密碼

    今年的冬天,台灣北部格外的濕冷,尤其是基隆,不禁想到作曲家馬水龍先生的音樂,什麼時候,他的音樂,能夠再被巧妙地運用在其他領域的藝術裡?

    文字|Zoe佐依子
    第146期 / 2005年02月號
  • 《歌劇魅影》是兩廳院成立以來,洽談最費時、經費最龐大、動員最全面、技術也最複雜的一次製作!
    兩廳院達人

    歌劇魅影 一堂震撼教育

    去年秋天《歌劇魅影》啟售,六十三場次九萬多張票迅速銷售一空,許多民眾因為《歌劇魅影》第一次走進兩廳院,生命中留下美好的藝術回憶,是我們所獲得最珍貴的禮物。

    文字|李惠美、鄭淑瑩
    第160期 / 2006年04月號
  • 魅影雖然恐怖,但還是無法抗衡背後的「歌劇沙皇」。圖為電影版中的「魅影」,由蘇格蘭演員巴特勒飾演。
    音樂招風耳

    魅影背後,還有沙皇

    打從法蘭西斯科‧羅西的《唐喬望尼》、《卡門》之後,已二十年沒有名導演想拍歌劇電影。舒馬克這回上陣,大抵拍出《蝙蝠俠》水平,但沒有超越《紅磨坊》或《芝加哥》的新意。錯不在導演,而是全片高漲的「韋伯意志」。

    文字|莊裕安
    第146期 / 2005年02月號
  • PAR表演藝術
    音樂電影文學的邊界

    從《鐘樓怪人》到《歌劇魅影》

    《歌劇魅影》,很有著《鐘樓怪人》的影子,勒胡自己也承認,他受《鐘樓怪人》啟迪甚深,這也意味,《歌劇魅影》是二十世紀現代主義開端之際,一陣子復古回返浪漫的風潮。這時的浪漫主義走過一百年的歲月,已從興盛到衰微,比之雨果時代的浪漫主義,多了許多近似頹廢的耽溺感傷,與脫離現實的奇情詭譎。

    文字|陳韻琳
    第180期 / 2007年12月號
  • 利托說:「有時候你可以把魅影詮釋得憤怒一點,有時候可憐一點,每晚做一點不同的調整,讓你可以長久地演出這個角色」。
    焦點專題 Focus 專訪《歌劇魅影》訪台演出男主角

    布萊德.利托:「魅影」的迷人,讓我唱再多次也不厭煩

    二○○六年以精湛的表演,在國家戲劇院舞台上叱咤風雲的「魅影」布萊德.利托(Brad Little),在世界各地的舞台上已經表演過超過二千場的《歌劇魅影》。在密集的排練及演出之外,他同時也是獵豹保護基金會(CCF)的一員,積極參與推廣保護瀕臨絕種的非洲獵豹,除此之外,他也抽空到美國各地的中小學演講,幫助患有閱讀障礙的兒童及青少年。利托本身是位閱讀障礙者,而一直到他演出《歌劇魅影》之後,他才決定從這個陰影裡走出來,並利用自身經驗來幫助其他人。 今年七月,利托即將再次來台為台灣的觀眾第二度演出《歌劇魅影》,很榮幸在他來台之前,能夠有這個機會訪問到目前在美國彩排音樂會的他,在利托與這裡的觀眾面對面近距離接觸之前,讓我們先與台灣的歌迷分享他的生活及表演經驗。

    文字|林慈音
    第198期 / 2009年06月號
  • 《貓》是洛伊•韋伯最膾炙人口的作品之一。
    特別企畫 Feature

    從作曲家到音樂劇之王

    誰是百老匯之王,從台灣音樂劇CD、DVD銷售排行榜上看來,作曲家安德魯洛伊韋伯鐵定是台灣人心目中的天王。但這兩年,洛依‧韋伯的作品漸漸從百老匯下檔,新作未出,這位才氣洋溢但舉止行徑往往令導演、演員又跺腳又扼腕的霸氣天王還有機會風雲再起嗎?

    文字|陳煒智
    第139期 / 2004年07月號
  • 克莉絲汀與勞爾互訴衷情,引發魅影的妒意,接著就出現經典橋段:墜下的水晶燈。
    焦點專題 Focus

    《歌劇魅影》的10個不可不知

    《歌劇魅影》久演不衰,靠的是哪些看家本領?三年前沒看清楚、沒聽到位的觀眾,今年可要把握難得的機會,瞧個端詳。本刊特別幫你惡補一下,舉出十項「《歌劇魅影》之不可不知」,讓你進場前先掌握要點,不然魅影到你身邊時,你就來不及唷

    文字|李秋玫
    第198期 / 2009年06月號
  • 戴面具的「梨園天神」,一心一意幫助流落梨園的歌伶。
    台前幕後

    七字調的「歌劇魅影」

    爲了要替個人演出的角色「開創不一樣的局面」,也爲了進行歌仔戲的創新,名小生唐美雲自組了「唐美雲歌仔戲劇團」,將在三月中推出取材自西方經典《歌劇魅影》的創團作《梨園天神》,試圖同時吸引老戲迷與年輕觀衆的目光。

    文字|莊珮瑤
    第75期 / 1999年03月號
  • 二○○○年時,洛伊•韋伯與妻子參加流行歌手艾爾頓‧強五十歲生日派對時的造型。
    特別企畫 Feature

    等待下一輪的 洛伊‧韋伯王國盛世

    普林斯掌舵造就《歌劇魅影》旋風 洛伊韋伯在劇壇有今日的地位,其實最該感謝兩位導演――百老匯傳奇天王哈洛德普林斯和出身莎劇的崔佛南恩(Trevor Nunn)。 當《萬世巨星》在倫敦與百老匯首演時,幾乎無「舞台美學」可言,全劇被堆砌成今古交錯的大型演唱會, 到了約十年後,《艾薇塔》的唱片大賣,洛伊韋伯及搭檔提姆‧萊斯(Tim Rice)決定將之搬上舞台,邀請普林斯為其掌舵,這才終於將洛伊韋伯的作品從譁眾取寵的熱門歌友會提升成有風格、有品味的「百老匯等級」作品。 兩人在約八年後再度合作,《歌劇魅影》在普林斯的統御下,以出色的場面調度和環境劇場的氛圍,遮掩了戲劇文學上的不足之處,使之一躍成為全球最賣錢的音樂劇,連今年(2004)美國共和黨為拉攏選票,黨中央還下令到百老匯「包場」,要讓恪守清教徒傳統美德的保守派黨員與家人共享極盡聲色之娛的《歌劇魅影》。 可惜在九○年代尾,改編自兒童文學的《微風輕哨》Whistle Down the Wind在美試演,普林斯與洛伊韋伯因歧見而分手,陣前換將的《微風》一劇並不成功,反而是下檔後重新製作的英國巡迴版較予人溫暖清新的感覺。 崔佛‧南恩出手,推疊《貓》劇奇觀 除了普林斯,洛伊韋伯另一位長期合作的對象則是出身皇家莎劇團的崔佛‧南恩。 或許與南恩長年在莎劇團體中的訓練有關,很多時候由他執導的音樂劇會因過分膠著於戲文,或陶醉於由舞蹈、佈景等堆砌起的視覺奇觀,而喪失焦點。近年由他執導的經典名劇如《窈窕淑女》、《奧克拉荷馬之戀》、《南太平洋》等,都有類似問題。然而他延襲自普林斯「電影剪接」式的場面調度手法,卻深深擄獲人心,特別是大量使用旋轉舞台、升降平台的效果,很得一般觀眾喜愛。 南恩與洛伊韋伯近年的作品,往往淪為大而無當的繡花枕頭,然而他們在八○年代全盛時期的合作,倒頗具看頭,尤其是《貓》劇――在兩人原先的構想裡,《貓》劇就像一場巨型的馬戲秀、賀歲秀(pantomime),沒有劇情,沒有主題,就只有滿台亂跑的貓,南恩

    文字|陳煒智
    第139期 / 2004年07月號
  • 二○○六年,《歌劇魅影》打頭陣,從元月就讓台灣歌舞不輟。
    特別企畫 Feature 最值得關注的市場現象

    萬事俱備,東風已吹——音樂劇能不紅嗎?

    這幾年來音樂劇行情陡升,西方百老匯大戲紛紛進軍華人世界,今年從開年的《歌劇魅影》就掀起一連串的音樂劇旋風。何以這些在百老匯演出超過十幾二十年的戲還能如此翻紅華人世界?其實巨變的是華人自己的生態,是自己吹起的一股東風,對西方音樂劇產生了需求。這股需求,短期內會表現在市場熱度上,但熱度過後的長期發展,則是值得我們關切的文化議題。

    文字|楊忠衡
    第158期 / 2006年02月號
  • 安德魯.韋伯的戲已經霸佔倫敦劇院一、二十年,最近的新作《美麗的球賽》被評為繼《貓》以來最成功的音樂劇。
    倫敦

    足球、情人、北愛爾蘭獨立

    安德魯.韋伯很大膽,居然干冒大不諱,選擇IRA這個極度敏感又危險的題材,不怕為自己惹來政治紛擾,或甚至引發恐怖分子的報復。但更多人認為韋伯很聰明,將北愛獨立與足球運動這兩個最熱門的大話題,結合在一起,在此劇中不幫任何人講話,批判國教徒的攻擊,同時也反批IRA(天主教徒)的冷酷與報復。

    文字|李美華
    第98期 / 2001年02月號
12下一頁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新加坡

    多個實驗性創作平台激盪繽紛創意

  • 特別企畫 Feature

    蕭煌奇:記憶、練習與模仿,作為建構視覺的方法

  • 特別企畫 Feature

    思啊想啊起——滄桑中綻放的旋律

  • 戲劇

    《夢與陰影》 帶著觀眾一起離地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