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达两个小时的《恋人絮语》用文字解构爱情,以三条平行线交织构成,一是歌曲、二是诗,三是罗兰.巴特的文本,全戏以音乐和多媒体贯穿,解构时下流行歌曲背后的爱情符码。
PROGRAM 非常林奕华《恋人絮语》
TIME 5.6〜8 7:30pm
5.7〜8 2:30pm
PLACE 台北新舞台
INFO 02-27237953
当代法国哲人罗兰‧巴特写于一九七七年的《恋人絮语》,被喻为是「解构恋爱文本」的奇书宝典,颠覆传统体裁的书写,一堆毫无章法逻辑的纷乱絮语,却与恋人情境奇妙契合,读者随著书扉,爱恋的酸甜苦辣,纷至沓来,恍如藕断丝连,剪不断,理还乱。
解构时下流行歌曲背后的爱情符码
《恋人絮语》用文字解构爱情,而香港剧场界的鬼才组合林奕华、胡恩威共同编导的《恋人絮语》,灵感源自该书,则沿用相同策略,解构时下流行歌曲背后的爱情符码。林奕华表示:「情书不是每个人都会读,但情歌每个人都会唱!」他说,香港的卡拉OK几乎百分之八九十是情歌,其中,点播率最高的一首歌,为古巨基的《劲歌金曲》,把所有「K歌」的副歌全剪在一起,前奏越短越好、过门拿掉,让整首歌从头到尾「只有高潮、没有低潮」,反映当下速食爱情,「不要调情,只要性」的现象。
《恋人絮语》的前一版本《恋人论语》在二○○二年由胡恩威为香港艺术节创作发表,胡恩威从大学时代就深深著迷这本书,并看过许多改编版本演出,大多著重语言念白的表现;因此那次创作,他尝试用大篇幅的音乐表现。这次从「论语」重回到「絮语」,保留了音乐串场的形式,再加入原著叨絮纷杂的绵密语言,试图从新回到巴特的文本中。不过,胡恩威强调,观众可不要抱著看爱情故事的心情来看戏,因为,这出戏没有故事,舞台上不论是演员或者歌者都是恋人的符号,企图呈现种种「爱情得不到回报」的情感宣泄。
全戏以音乐和多媒体贯穿
长达两个小时的《恋人絮语》以三条平行线交织构成,一是歌曲、二是诗,三是罗兰.巴特的文本,全戏以音乐和多媒体贯穿。在歌单的选择上,林奕华说,「恋爱可以是卡拉OK,也可以是古典音乐」,卡拉OK只有三分钟极限,可随时投入,随时抽离;古典音乐却是有层次、有坚持,需要循序渐进。所以音乐的类型差异也相当大,有老歌,也有新创音乐;有艺术歌曲,也有流行音乐,甚至民谣〈红豆词〉、越剧〈葬花词〉也会入戏。而对于歌曲在舞台上的诠释,林奕华也将进行再「解构」,让音乐如空气般渗透进「等待」、「想念」、「焦灼」等片段式的恋人情境中。
刚从纽约游学返国,许久未公开露面的歌手许茹芸,首次应邀参加舞台剧演出,文宣上写著饰演夏绿蒂的她自承,性格跟《少年维特的烦恼》的夏绿蒂有点雷同,在传统的束缚之下,想要冒险、尝试新东西。而第一版《恋人论语》的音乐总监、香港音乐小教父黄耀明则从幕后走至台前,为戏献「声」。至於戏的部分,则由台湾资深剧场演员陈立华,挑起男主角大梁,透过他扮演情伤自杀的男子角色,串起整场的爱情卡拉OK大汇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