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打击乐器 2956字
三角铁triangle
一八五三年,李斯特(Granz Liszt)在他的第一号钢琴协奏曲首演时,给了观众一个大惊奇:乐曲中有一段三角铁的独奏。三角铁与弦乐器交替演奏如银铃般的颤音极为巧妙,此曲因而冠上了「三角铁协奏曲」的暱称。
事实上,三角铁清脆透彻的音质不但可增加管弦乐细致的音彩与强化拍子的节奏感,亦可给予戏剧性的快速音群,而增加乐曲明亮的效果。这个古老的敲击乐器,最早可溯自西元二千七百年前的埃及祭典乐器:西斯塔(Sistrum)。右下或左下的缺口,是为确保良好的共鸣和音高。底边音最低,等腰上段的音较高,反复快速敲击角隅的两边,或在三角内划圆圈轮击,则能产生滚奏roll或颤音thrill的效果。
响板castanets
Castanets源于西班牙文castane,意思是栗子,两者的形状或结构彼此相似,如汤匙凹槽面的两块木板,以绳索联系。响板是西班牙民俗舞蹈中常使用的传统乐器,最常见的是佛朗明哥(Flamenco)舞者双手各持一付响板,边跳舞边打出节奏,近代管弦乐团中所用的响板,已改用木柄装置,举手摇动,即可击出声音。
法雅的芭蕾音乐「三角帽」、比才的「卡门」都可以听到响板的演出。
铃鼓tambourine
以色列人穿越红海避开埃及军队后,即以铃鼓乐庆祝族人的重生。铃鼓以圆木作框,张以一面膜皮的手鼓。框上装有成对的铃片,而框架通常是圆的,不过也如六边形(智利)、八边形(中国)、长方形(埃及)、甚至是正方形 (西班牙与葡萄牙)。
经由手指、指关节、膝盖的敲打,或是直接以鼓棒敲击,还有以潮湿的大拇指摩擦鼓面发出嗡嗡声响,柴可夫斯基《胡桃钳》有用到。莫札特是最早将铃鼓纳入交响乐的作曲家之一。
钹cymbals
中国使用各种类型的钹已有数百年之久,小自戏曲中成对的小铙钹,大至蒙古庙宇中所用直径一百公分的钹。而钹最早出现在西方交响乐中,是海顿一七九四年的《军队交响曲》。最常见的演奏方式系将两个圆形金属片互相撞击,亦可使用鼓棒敲击,能产生颤音tremolo的效果。一八九五年马勒以线刷代替鼓棒来敲击钹,爵士乐套鼓中的高低钹(hi-hat)则是利用脚踏瓣使两面钹互相撞击。
木琴xylophone
法国作曲家圣桑在交响诗《骷髅之舞》Dance macabre里,用木琴来表现骷髅晃动的声音及骨骼嘎嘎作响的效果。现代木琴由一排长度渐进的木条组成,共有四十八个音键,排列的方式很像钢琴键盘,黑键位于白键的后面。木条下方有配置共呜器,今多用木料或金属制成,以加强音响。击槌多为木质、塑胶、毛毡做成,其高音清脆而透明,低音则柔美而清爽,是打击乐中少数具有明显音程的乐器。
马林巴琴marimba
一种大型的木琴,它的最低音比木琴的最低音还要低八度。音板也是木制的,各音板都比木琴厚,且不像木琴的音板那么长,用的击槌较软,音色丰润,可以发出其他打击乐器所无法发出的连续音。
一九四○年代时,美国首先出现了马林巴琴的协奏,早期的美国流行乐与爵士乐中,也可以听到马林巴琴的声音。在这之前,马林巴琴是中南美的民族乐器,而真正的发源地则是在瓜地马拉,现仍是中南美洲音乐中的要角,当地的马林巴乐队,通常以一架琴配置二或三位琴手。
铁琴glockenspiel
铁琴的音板像木琴一样排列成两列,由音律不同的长形金属片做成,不同的是没有共鸣器,且只有三十到三十七个音键。可分为普通槌式与键盘式两种。击搥前端多以金属或其他硬性材质制成,其音高、鲜明、金属性的特质,用以演奏柴可夫斯基《睡美人》中的华尔滋及高大宜《哈利亚诺斯》组曲中之《维也纳的音乐时钟》时,充分表达了优雅愉悦的气氛。
此外,为了便于在户外演奏或游行演奏,另有把音板架在抱琴形琴架上来演奏的乐器,俗称为钟琴。
低音鼓base drum
低音鼓就是俗称的大鼓,乐队行进演奏时,皆由大鼓提示乐曲的开始及结束,而演奏过程中稳定节奏的角色,也由大鼓来扮演。有时候,作曲家也利用大鼓没有回声且窒闷的声响来表现庄严隆重的气氛:柴可夫斯基在其《1812》序曲中,以低音鼓代表砲声;威尔第安魂曲的〈震怒之日Dies Irae〉中,有一连串低音鼓独奏。
低音鼓源自东方,现代低音鼓有两个鼓面,以塑胶合成皮或牛皮制成,使用细棒加以拉紧。演奏者视鼓面重量与类型的不同,从一系列鼓棒中选择适当的鼓棒演奏。
小鼓snare drum
小鼓又称为小军鼓,其构造和大鼓相似,鼓身呈圆桶状,鼓面以兽皮制成,于鼓底装有一组可调节音色的弹簧,用来控制鼓膜的振动,若将弹簧拉紧,音色清脆,若将弹簧放松,音色则变得闷且黯淡;另一种改变音色的方法,则是在鼓面上放置一层布面,使其音色略带沙沙声且变得朦胧。
小鼓的主要技巧是急敲,急敲的急速震音可由弱奏的沙沙声到强奏的雄壮滚滚声,拉威尔《波丽露》舞曲中,小鼓明快的节奏,将整个舞曲逐渐导入兴奋的激动效果。
定音鼓timpani
定音鼓的前身是古阿拉伯的罐鼓(naqara),十七世纪传入欧洲。定音鼓可以调整出不同的音高,适用于各种不同的调性。它的形状像半个圆球,鼓身的外围以铜做成,鼓面蒙上兽皮膜或化学皮膜。定音鼓的下方有一踏板,可以调整鼓膜的松紧改变音高,可以做出旋律性的演奏,同时还能制造滑音的效果。定音鼓有两支鼓槌,槌头和大鼓一样也包著毛毡,演奏的技巧则分单奏和滚奏两种。
通常定音鼓皆伴随乐曲的高潮,或于强烈部分出现,如柴可夫斯基第五交响曲第四乐章中,定音鼓的滚奏充满兴奋感,而林姆斯基-高萨可夫《俄国复活节》序曲中,定音鼓的独奏颇具华丽的情调;但也可以用来制造一种宁静的气氛,如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乐曲开始的一段。
锣gong
锣是国乐使用得最广泛的打击乐器之一,最初流行于中亚与东南亚一带,传入中国后称作「沙锣」。随著戏曲艺术的发展,经过长期的流传和改进,使锣成为具有丰富表现力的乐器。
大锣(gong)能提示一个特定音高,小锣(tam-tam)则和钹一样无特定音高。无论大小,通常都是由一个极薄的铜制圆盘旋吊于木架或金属架上,槌敲击中央部分振动发声。小锣的音色在霍尔斯特《行星组曲》中〈火星〉的结尾部分表露无遗,大锣的乐音则表现于在布列兹的Pli Selon Pli或狄佩特(Tippett)的三重协奏曲(Triple Concerto)中。
管钟tubular bells
「当~当~当~当」下课了!这个熟悉的下课钟响其实就是管钟的声音。
管钟约包含二十支不同长度的金属管,下吊在一个架子上,每支音管上端都有帽盖,音域有一又二分之一个八度和两个八度,以半音阶排列。演奏时用琴槌敲击钟管顶端来发出声音,为防止声音相混杂,演奏者可用一块由手或脚操作的毡布来制止它们的振动,以控制音的长短。
应景的耶诞歌曲或结婚典礼乐曲中,多可听到管钟的音色,因为管钟的音色带有大量的倍音(泛音),能使听者有「伟大、圣洁」之感
木鱼
木鱼最早只用在宗教法器,后来才逐渐用于民间戏曲或乐曲,一九二○年代后普遍见于舞蹈音乐中。木鱼是打节拍的乐器,较大的木鱼发音低,与响板一起使用时,可用较清脆的小木鱼打轻拍,响板打重拍。木鱼音色空洞、短促,是节奏性乐器,多配合轻快、活泼的曲调运用。有些演奏家会将木鱼按「音阶音」排列,用来打击出旋律音。木鱼通常以二至四个为一组。在米戚尔.狄佩特所写的歌剧《废园》中曾用过五个木鱼之多。同类性质的乐器还有木筒、木枕等。
响木wood block
响木是一长方形的硬木块,有一条与其长边边缘平型的隙缝。演奏者以一支硬木棒敲击系缝上方,会发出「喀喀」的声音。华顿(Walton)的作品《正面》Facade中的〈流行歌曲〉里所听到的便是响木的声音。
沙铃Maracas
南美洲人采取圆形多种子的树果,晒乾后只留种子而制成的节奏乐器;许多人也用葫芦作成沙铃,因此沙铃另一名称是「响葫芦」。现在的沙铃外壳多以塑胶或牛皮制成,装以沙子故称沙铃。其沙子颗粒大小和数量多寡都有高低音不同之妙用。
世界各地特色乐器 2428字
波斯通巴鼓persian tombak
通巴鼓是波斯传统音乐中最主要的打击乐器,外型如花瓶,鼓皮为羊皮,鼓身为木制或陶瓷制。演奏时,演出者将鼓水平地抱在腰际,以手指及手掌击鼓发声,通巴鼓的名称相传是由鼓的声音而来(Tom与Bak表示鼓声的高音及低音)。传统上,通巴鼓是波斯音乐中的配角,然而,现在已出现许多通巴鼓独奏或合奏的作品。
印尼甘美朗音乐 gamelan
其实,「甘美朗」(Gamelan)不是一种乐器,这个词,来自于印尼的爪哇语,原来的意思是「敲、打、抓」,当然它的乐器组成就是以打击乐器为主。一个完整的甘美朗乐团,通常都有大概二十种不同的乐器,最多可以达到75种,大概分为体鸣乐器(如木琴、乳锣)、膜鸣乐器(鼓)、弦鸣乐器(如擦弦琴)、气鸣乐器(纵笛),音域有五音与七音两种,负责主要旋律的是体鸣乐器,其他的乐器则会演奏大量与主旋律对比的对立旋律。
日本太鼓
日本太鼓音乐来自传统庆典鼓乐及民俗音乐,以竹笛、弦乐及鼓的演奏,寻求大自然乐音的激励、原创性的根源,及音乐与自然融合后激荡的哲思和感动。
早期,「太鼓」是传达情感的一种方式,自然界的音——微风的呢喃、叹息或悲泣、哀嚎震裂的雷声、海浪的冲击声,透过鼓声传达出爱、恨、悲、欢的情绪。
钢鼓steel drums
钢鼓是由汽油桶衍生出来的一种打击乐器,关于它的由来,并没有非常确定的说法。西元一九四○年初,在中美洲的岛国千里达,有一个叫做温斯顿的人,发现自己的垃圾桶凹了一块,他为了把这个凹陷的地方敲平,就拿槌子开始东敲西敲,垃圾桶竟然因此发出不同音阶的声音。觉得非常有趣的他,就开始做起各项实验。经过几天的实验之后,他终于敲出了一个一个的音阶,并且能因此敲出各种曲子来。另外一种说法是在一九三○年代,千里达有些贫穷乐手买不起其他乐器,开始找寻身边的金属物品,例如饼乾罐、油漆桶来代替竹筒。一九四○年代,由于千里达全面开采石油,这些汽油桶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他们的打击乐器。
刮胡
最早是以非洲胡瓜切头尾里挖空制成,以刮胡专用的鼓棒敲打发声,尤其著重刮胡与鼓棒的拿法,音色带有韧度(Q)感。
邦哥鼓bongo
最早是夹在腿下演奏,尤其拉丁乐最常使用,演奏以一根手指或鼓棒敲打,只要变化手指与手掌的演奏方法,就可以改变不同的音色如Alto、bass、压音等。,但以鼓棒敲打则只有单一音色。
拉丁手鼓conga
十六至十八世纪间,大量黑奴被卖到美洲各地,源自非洲的丰富节奏逐渐地溶入当地的原有文化,也出产许多改良的手鼓乐器。基本上conga是三个手鼓的统称,自小至大为quinto、conga、tumba。另外还有二个鼓为一组,体积较小的bongo,夹在两腿间演奏和conga作不同音域的搭配演奏。演奏以双手或鼓棒敲打,手掌变化可以改变不同音色。
爪哇安克隆摇竹 Angklung
安克隆是印尼的一种古老民族乐器,由于它是用竹筒制成的,故也称「竹筒琴」;又因它是利用竹筒和竹棍的相互碰撞而发音的,因为用手摇动,所以也称摇竹。安克隆的下部是一根横放的竹筒,在竹筒面上开有几个长方形的洞,在每个洞中都插入一个上端修削成半圆形的竹筒,它被固定在框架上,下端修削成两根可以活动的竹棍。当演奏者摇动框架时,竹棍就与竹筒互相碰撞而发出「格隆、格隆」的声音。连续摇奏时音色颤动,华丽悦耳,宛如流动不息的潺潺溪水,十分动听。
安格隆上插入的竹筒长度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音高,竹筒长发低音,竹筒短发高音,一个安格隆上两根竹筒的发音一般相差八度。
喀麦隆的说话鼓Cameroon talking drum
外形如玻璃沙漏计时器,双头鼓上下周边以绳索拉住,击鼓时将鼓夹在手臂腋下同时挤压,以特殊木棒击鼓可发出干奇百怪的鼓声如说话一般,说话鼓原本是一种传递消息的鼓,可模仿语言的节奏和语调的升降,东非、西非、美拉尼西亚和东南亚一带均有使用此鼓。
印度Kartal木制双响扳
有五个孔的响板,外形有点像台湾红龟木版摸,五个孔都嵌上铜铃响片,通常使用于北印度巴哈珍(Bhajans)及启尔坦(Kirtan)的民间音乐、舞蹈。在马尼普(Manipur)则用更大尺寸的卡脱尔(Kartal)木制响板。
伊朗的打击乐器
打击乐代表是扎比(Zarb),又称冬巴卡(Tombak)、外形如圣杯,原木鼓座,鼓皮用鹿皮做的,鼓座此鼓和中东的冬巴卡(Doumbek)的打势打法近似,以变化万千的指掌击鼓,在伊朗的音乐中无所不在。扎比是鼓中的劳斯莱斯,价钱美金四百五十元起跳。其他乐器有纳郭比(Ngombi)、贝南鼓(Benin)、圆形手鼓塔(Tar)等。
缅甸沙印瓦印围鼓sain wain
沙印瓦印围鼓和一般鼓最大不同是,以廿一个不同尺吋及音域的鼓吊在环状的华丽的木架上,以手击鼓,可以组合成有旋律的旋律鼓。鼓皮是山羊皮所制,鼓应该是从尼泊尔、印度传来的。另外也有七个一组的La Chan Sain小编制的鼓组。
西非金贝鼓djembe
金贝鼓是西非最重要的鼓,外形有如圣抔,不仅是塞内加尔、马利、几内亚等西非各部落的资产,在外形或技法上也各具特色,但金贝鼓的结构,则大同小异。金贝鼓座,整体成型,以非州最坚实的原木(Lenke或Dugura在地木)做成。马利的山羊皮是制造金贝鼓的上选材料,因此马利族做的鼓最为西方鼓手的欢迎。金贝鼓的表演,不仅为了娱乐,也用于各式各样的庆典祭祀。
印度手鼓tabla
北印度室内乐演奏、其他乐器合奏、声乐、民间庆典、舞蹈、戏曲表演、宗教仪式都不可缺席的一对小鼓,高低音各一,左胖右瘦,也有人称之双头鼓。独奏需要高难度的技巧,除了技巧熟练,乐理的融会贯通,才能胜任。被誉为史上最难学的打击乐器,在印度则被尊称为乐器之王。
非洲木琴balafon
除北非外的非洲各国几乎都有木琴,名称多达上百种,著名的马林巴就是其中之一。流行于刚果、安哥拉、苏丹等地的非洲木琴,常用紫檀木制作,音质甚好。多数木琴的音条下设有葫芦、果壳、竹管或洋铁罐等作为共鸣器,共鸣器的孔上贴有动植物薄膜,有消除杂声和丰富音色的效果。莫桑比克的维兰威有十至十五根音条,由两人一起演奏;乌干达的恩达腊有十六至十八根音条,常由各持双槌的五人共同演奏。西非的汉德贾是将三至五根音条横置于大腿上击奏的腿木琴;南非的谬汉比是挂在身前击奏的木琴。
Bell Chimes
通常由三到五个钟铃组合而成,甚至更多,常见于日本歌舞伎町之中,也被称为Orugoru,钟铃的尺寸通常介于直径九至十八公分。发出的音色很像是十八世纪中叶由欧洲传入的音乐盒。
世界四大打击乐团 2122字
法国—史特拉斯堡打击乐团(Les Percussions De Strasbourg)
一九六二年成立,是第一支将打击乐化为舞台主角,完全使用打击乐器演奏的乐团,国际大赛得奖常客,在击乐史上具有开创性地位。世界一流作曲家如梅湘、瑟洛茨基、塞纳奇斯等人,都曾为他们作曲。除了成立打击学校,史特拉斯堡打击乐团也有自己的乐器研究工作室及超过四百种的乐器收藏,曾经发明可以造出一百零九种不同金属声音的乐器组合「sixxen」。灌录唱片超过二十五张,并积极探索电子音乐的艺术领域合作。
加拿大—芮克斯打击乐团(Nexus)
一九七一年成立,以具有创意的曲目编排、纯熟精湛的演奏技巧闻名于世,五名团员中,有四名是创团元老,致力于现代打击乐、散拍音乐、世界音乐,以及集体创作的演出及推广,是第一个进入中国大陆演出的西方打击乐团。多次受邀与波士顿管弦乐团、芝加哥交响乐团、费城交响乐团合作,唱片代表作《管弦乐团中的打击乐故事》The Story of Percussion in the Orchestra,娓娓道出打击乐如何在三百多年的演变之中,逐渐在管弦乐团中占有一席之地。
瑞典—克罗玛塔打击乐团(Kroumata)
一九七八年成立,隶属于瑞典音乐学院,致力演奏瑞典及世界各地新作,目前已演出近二百首作品。「克罗玛塔」原意为古希腊的打击乐器之一,含有色彩和清锐之意,标明了该团丰富的演奏风格。目前已发行了一系列的演奏CD,包含与日本击乐天后安倍圭子的木琴合作,以及台湾作曲家洪芊蕙所谱写的《六个马林巴的故事》,曾经荣获「瑞典贡献奖」(Positive Sweden Foundation Award),是瑞典王室庆典的演出常客,并曾筹办「斯德哥尔摩国际打击乐节」。
匈牙利—阿玛丁达打击乐团(Amadinda)
一九八四年成立,乐团发展方向包括:传统打击乐研究、团员创作、音乐巨作改编,被视为全球最具独创性且多元发展的打击乐团之一。作曲大师约翰.凯吉(John Cage)曾为该团谱写Four 4,于一九九二年在东京举行世界首演。该团在匈牙利的音乐生活中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固定每年在境内的布达佩斯春季艺术节、巴尔托克国际新音乐节演出,曾获颁匈牙利至高无上的文化贡献十字勋章(Order of Merit of the Hungarian Republic Officer’s Cross),与以上三个打击乐团并称为「世界四大打击乐团」。
知名击乐独奏家
日本—安倍圭子(Keiko Abe)
当代大师级的木琴作曲家及演奏家,曾在世界七十多个大学和音乐学院担任指挥,创作近百首作品。她的作品从日本民谣或传统器乐中寻求灵感,主题跟自然及森林有关,并独创四支与六支琴槌持棒法,世界常用且最标准的「五音马林巴琴」也是她的发明。代表作品包括《棱镜狂想曲》、《光之声狂想曲》、《海滨的回忆》。
英国—葛莱妮(Evelyn Glennie)
生于苏格兰,自幼学习打击乐及定音鼓,八岁时失聪,仅剩百分之五的听力,却靠著惊人毅力及想像力,进入伦敦皇家音乐院,主修打击乐和钢琴,并获奖学金赴日师事安倍圭子学习木琴。此后她便在全球各地与许多知名的指挥家及乐团合作演出,获得相当热烈的回响,成为年轻出色的天才打击乐手,完美的音乐性和技巧令人称羡,冰岛流行乐女歌手碧玉曾经在其个人演奏专辑中跨刀献唱。
美国—格蓝.维列兹(Glen Velez)
知名手鼓独奏家及作曲家,毕业于美国纽约曼哈顿音乐学院,出身古典音乐训练,后转往民族乐器发展,曾经荣获葛莱美奖最佳打击乐器得主,并在一九九九年的美国《现代鼓手》杂志读者票选中,获选为「世界最好的打击乐器手」。他将西方打击乐融合巴西、埃及、南印度及中亚等地手鼓演奏形式融合,致力将世界各地的传统音乐拉向新境界。美国国家公共电视台、《纽约时报》都曾经以他为主题,制作打击乐专题报导。
美国—李‧霍尔‧史帝文斯(Leigh Howard Stevens)
被《时代》杂志誉为「当代最佳马林巴琴演奏家」,发明的「四支琴槌独立棒法」(four mallet technique)被视为击乐独奏技术及音乐的重大突破,激发作曲家们对采用马林巴琴表演独奏、室内音乐的热情;所发表有关四击法的著作《律动》Method of Movement,也已翻译成四种语言,成为击乐重要教材。他与丹佛交响乐团演奏的马林巴琴及管弦乐协奏曲,缔造了马林巴琴史上的里程碑,录制的巴赫全辑广受爱乐者及排行榜赞赏。
美国—麦克‧伯瑞(Michael J. Burritt)
专精于马林巴琴演奏,精湛的演奏技巧广受世界公认,经常受邀于世界巡回演出及大师班授课。任教经历包括美国西北大学音乐学院、肯特州立大学,曾经发表两集独奏录音《永恒》及《追影者》,并六次受邀在国际打击乐年会(PASIC)中担任主要演奏者。他也是一名活跃的作曲家,曾为马林巴琴及打击乐写过两本练习曲集及许多的独奏、室内乐作品,并担任艺术公司专属艺术家、讲座指导及产品设计顾问,设计自己的马林巴琴槌签名系列。
非洲—派斯考.杨(Paschal Yao Younge)
原籍迦纳,从小受非洲歌舞薰陶,擅长非洲传统乐舞表演,现任美国西维吉尼亚大学世界音乐中心主任,目前是美国研究西非传统音乐的权威。其所领军的「阿扎鼓诺非洲乐舞团」(Azaguno),以古老的非洲传统音乐舞蹈艺术与具时代创新精神之乐舞作品为特色,也曾代表美国于二○○二年汉城FIFA世界杯足球赛开幕式及赛程中演出。强烈复杂的复节奏乐音与振奋人心的舞蹈动作广受国际肯定。
法国—葛鲁达(Sylvio Gualda)
曾任凡尔赛音乐院教授、法国Aix-en-Provence音乐节艺术指导,以及巴黎国家歌剧院定音鼓首席。一九七三举办首场打击乐独奏会后,受到梅湘、贝里欧等作曲大师赞赏,相继为他创作了多首击乐作品。曾获法国密特朗总统颁予「法国国家骑士勋章」,是第一位受邀至中国大陆的西方打击乐演奏家,也曾担任台北打击乐团音乐顾问。
经典打击乐作品 812字
西洋(二十世纪后)
巴尔托克(Bela Bartok,1881-1945)的为两架钢琴及击乐的奏鸣曲Sonata for two piano and percussion(1937)
瓦瑞斯(Edgar Varese,1883-1965)的《电离》Ionisation(1931)
算是西洋音乐史上第一首击乐合奏的曲子,作品中运用噪音素材,完全背离传统的音乐概念,除了在当时造成不小的震憾以外,也把音乐发展的方向带进新的领域。
夏维兹(Chavez Carlos,1899-1978)的《触技曲》Toccata(1942)
亨利.柯威尔(Henry Cowell,1897-1965)的《脉动,极弱的反复》Pulse, Ostinato Pianissimo(1934)
岳礼维(Andre Jolivet,1905-1974)的为长笛和击乐的音乐会组曲Suite en concert pour flute et percussion(1965)、击乐协奏曲Concerto for Solo Percussion
约翰.凯吉(John Cage,1912-1992)的《构造I-III》(1939-42)
哈理森(Lou Harrison,1917-)的为长笛和打击乐第一号协奏曲First Concerto for Flute et percussion(1939)
卢卡斯.佛斯(Lukas Foss,1922-)的击乐四重奏Percussion Quartet
赛纳奇斯(Iannis Xenakis,1922-)的《普西芬尼》Persephassa(1969)、莎芙击乐曲Psappha for Percussion Solo(1975)、《弹跳》Rebonds(1989)
贝里欧(Luciano Berio,1925-)的《马戏团》Circles(1960)
汉兹(Hans Werner Henze,1926-)的《监狱之歌》Prison song、《雪国五》Five Scenes from the snow Country(1978)
摩顿.费德曼(Morton Feldman,1926-1987)的《丹麦王》King of Denmark
史托克豪森(Karlheinz Stockhausen,1928-)的《轮回》Zyklus
武满彻(Toru Takemitsu,1930-)的《雨树》Rain Tree
卡格尔(Mauricio Kagel,1931-)的Dressur
Michael Colgrass(1932-)幻想变奏曲Fantasy-Variation
诺格亚(Per Norgard,1932-)的《易经》I Ching、《波浪》Waves
Vinko Globokar(1934-)的《触动》Toucher(1973)、《肢体》Corporel(1935)
史提夫‧莱奇(Steve Reich,1936-)的《木之音》Music for pieces of Wood(1973)
平义久(Yoshihisa Taira,1937-)的《独脚戏》Monodrame I、《焦点 I 》Convergence I (1975)、《希腊调式V 》Hierophonie V(1975)
国乐(清朝以前)
苏南十番鼓
行于江苏南部无锡、苏州、常州、宜兴一带的吹打乐,以鼓独奏段落为中心和丝竹曲牌组合而成的吹打套曲。
湖南土家族打溜子
湘西土家族独特的民族艺术,有勾锣(又名马锣)、田锣(大锣),它们与头钹、二钹组合在一起,通过繁复的节奏变化,演奏传统曲牌,风格独特。
十番锣鼓
江南一带的民间器乐合奏,在明清时代已形成
国乐(民国以后)
《渔舟凯歌》
以鼓为领奏
李民雄《龙腾虎跃》
王以东《鼓上铜乐》
张列《西域驼铃》
李真桂、谭盾《古诗》
后来电影《卧虎藏龙》的配乐,很多都出自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