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阿玛迪斯》 Amadeus
以义大利籍作曲家萨律耶里晚年割腕自杀获救后,娓娓道来莫札特的一生,彼得.谢弗根据自己的原创舞台剧本重新编写成电影剧本,在导演米洛斯.福曼执导下,夺下一九八四年奥斯卡最佳影片、男主角(莫瑞亚伯拉罕)、导演、改编剧本等八项大奖,让莫札特重新复活在每个人的心中,这个版本因为电影的普及几乎让人信以为真,让世人以为这就是莫札特的真实一生。
2.《非关莫札特》NOT MOZART
为了纪念莫札特逝世两百年,英国导演彼得.格林纳威为Channel Ⅳ电视台拍摄的电影短片计划,配乐是荷兰作曲家安德里森(Louis Andriessen),结合前卫剧场与舞蹈音乐的作品,充满文字的画面,十足的格林纳威影像风格。坊间贩售的DVD,同时集结了其余五部短片,与莫札特有关或是无关的短片,例如:莫札特音乐改编成的爵士乐演奏,以莫札特巧克力为主题等,从莫札特联想出来的精采短片。
3.《永远的莫札特》Forever Morzart
法国导演高达在一九九六年拍出的 《永远的莫札特》,除了配乐与莫札特有关,还有片尾的小男孩弹奏莫札特的音乐外,和莫札特没什么关系的一部电影,高达虚拟出一场战争,探讨战争的种种与意涵。
4.《从毛泽东到莫札特》 From Mao to Mozart─Issac Stern in China
一九七九年六月文革结束不久,小提琴家以撒.史坦(Issac Stern)以西方音乐大使的角色来到中国。他在恶劣的演出环境下与李德伦指挥的中央交响乐团演出布拉姆斯小提琴协奏曲,并在上海演出法兰克与布拉姆斯小提琴奏鸣曲。当时正逢盛夏,台下一片白衫扇影。群众反应热情,观者无不动容。巡演过程被拍成纪录片《从毛泽东到莫札特》,获得一九八一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
5.《魔笛》 Trollflöjten (1975)
瑞典名电影、剧场导演柏格曼(Ingmar Bergman)替瑞典电视台拍摄的电视版本,特色之一就是让影片中演员与歌唱者演唱瑞典文,而非莫札特原曲所使用的德文。剧情发展是以《魔笛》这出歌剧的总谱为主要蓝本,虽然以歌剧的舞台演出为主,但仍有不少电影手法在其中,特别是以特写为人物取景,在一开始序曲时,拍摄观众专注投入的眼神特写,便昭告了柏格曼的招牌电影语言。
6.歌剧《后宫诱逃》(DVD,金革唱片发行)
二○○二年义大利佛罗伦斯「五月音乐节」中,在凉亭歌剧院(Teatro della Pergola)的实况演出,由曾任纽约爱乐音乐总监的指挥家祖宾.梅塔指挥,导演提欧迪以蒙太奇拼格跳接的新颖手法,融合东西风情的精致美感,后方以透明的灯光映射彩绘玻璃,呈现揉合东西风情的佳作。一开始在中东的宫殿前,在环城的河道,还有出现鳄鱼的场面。
7.歌剧《女人皆如此》(DVD,金革唱片发行)
自从美国导演彼得.谢勒斯(Peter Sellars)将《女人皆如此》搬到现代版大都会的场景后,搞得这出歌剧越来越难作。这出由巴伦波英与德国名导朵莉丝.多蕾(Doris Dorrie)共同打造的现代版《女人皆如此》,二○○一年于柏林德意志歌剧院演出,大量的美国文化元素,加上柏林歌剧院品质一流机关重重的制作,有凌驾谢勒斯的视觉表现。
8.歌剧《费加洛的婚礼》(DVD,丽音影音发行)
这出由苏黎士歌剧院录制、苏黎世歌剧院交响乐团与合唱团演出的《费加洛的婚礼》中规中矩,忠实呈现出莫札特那个时代的巴洛克版本。在佛莱姆稳重的导演手法下,这个版本还包括第四幕的两段咏叹调,在现今的版本中大多被删除。
9.歌剧《后宫诱逃》(DVD,丽音影音发行)
萨尔兹堡艺术节的户外演出版本,由巴勒斯坦剧院导演Francois Abou Salem执导,明可斯基指挥,以巴勒斯坦人的观点切入莫札特笔下的爱情歌剧,Salem不时在剧中展现阿拉伯和回教民族特有的文化观念,让原本以为爱奔逃、不惜诱拐他人的爱情故事,展现出中东权力阶级的冲突与挣扎。穿著牛仔裤马汀大夫靴的男主角,想尽办法混入铁丝网另一端,持著乌兹冲锋枪的中东阵营,第二幕舞台上甚至出现中东的水池、传统音乐、女人们的肚皮舞等,甚至到第三幕大和解后还有神圣舞蹈「苏非旋转」演出。
10. 歌剧《魔笛》(DVD,丽音影音发行)
苏黎士歌剧院的制作,由威瑟.莫斯特指挥苏黎士歌剧院交响乐团及合唱团演出,将现场带回此剧初演的一七九一年;正逢法国大革命,巴士底沦陷。此版本的《魔笛》成为现实主义的先驱象征,并显示欧洲地区的思想正因以上种种现象而逐渐苏醒;王子塔米诺在剧中的冒险历程被喻为人民追求自由的过程,而剧中的种种人物,在稍做修正、和当时时局符合后、成了和原著相似,却富有新意,雅俗共赏的歌剧。舞台中央的金字塔与方形尖碑,经过排练重组,变换组合出各个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