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克特百周年冥诞、易卜生逝世百周年、布莱希特逝世五十周年,就让今年成了现代戏剧年。因为这三位大师恰好代表了现代戏剧的三大剧种——荒谬、写实与叙述体戏剧(或称史诗剧)。而周年纪念的意义,也在缅怀古人的同时,看看自己到底进步了多少。
从一月廿七日的莫札特两百五十周年冥诞开始,今年可说是表演艺术界的大师纪念年,「二五○两厅院莫札特周年系列」除了国家交响乐团刚演完的《女人皆如此》还准备在六月底七月初推出《费加洛的婚礼》,预告著一波波即将上档的精采好戏。当然,周年祭可不能随性为之,若没有个五十年作基准,怎么昭告天下,让世人信服呢?所以贝克特百周年冥诞、易卜生逝世百周年、布莱希特逝世五十周年,就让丙戌年成了现代戏剧年。因为这三位大师恰好代表了现代戏剧的三大剧种——荒谬、写实与叙述体戏剧(或称史诗剧)。而周年纪念的意义,也在缅怀古人的同时,看看自己到底进步了多少。
荒谬剧场大师贝克特
贝克特(Samuel Beckett)诞生于一九○六年四月十三日,这位来自爱尔兰的文学大师,二○○五年以其弟子品特终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殊荣,提醒世人,荒谬剧依旧是值得等待的。后现代的狂欢并未取代二次大战以来的存在疏离感,只是用感官刺激掩盖了内心空虚而已。
随著贝克特于一九六九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的荒谬剧成为台湾接受西方现代主义的重要指标之一,其作品在学院受欢迎的程度,一直历久不衰。二○○一年不但有表演工作坊的《等待狗头》,去年当代传奇剧场的《等待果陀》在全省巡回,也都起著持续为贝克特造势的功能。今年比较大型的纪念活动是在四月,是由五节芒剧团与牯岭街剧场合作的「撞见贝克特——贝克特百周年冥诞戏剧纪念活动」,内容包括讲座、读书会、工作坊、展演等。参加演出的团体有五节芒剧团(曾启明《落脚声》、鹿心雨《克拉普的最后一卷录音带》),香港的撞剧团(《等待果陀》),S‧P‧A思罢剧团(《乖乖睡》),以及我所导演的《美好时光》等。策展人曾启明表示,演出将以实验风格重新诠释贝克特作品,希望能撞出剧场火花,突破荒谬世界的语言障碍。例如他的《落脚声》强调声音剧场,而S‧P‧A思罢剧团的吴怡洁,试图找出贝克特不同文本间的对话空间。除此之外,主办单位也会举办一系列的贝克特讲座,并将广邀中外学者担任讲者。
现代戏剧之父易卜生
贝克特对现代戏剧响甚钜,而易卜生(Henrik Ibsen)对现代话剧的贡献更是不可磨灭。他虽逝世于一九○六年五月十三日,但全球剧场界在百年之后依然要为他的成就向他致敬。
首先出场的好戏,是曾获金球奖最佳女主角(《伊莉莎白》1999年)与奥斯卡最佳女配角(《神鬼玩家》2004年)的凯特.布兰琪(Cate Blanchett),将于布鲁克林音乐学院登台演出《海达.嘉布乐》,档期长达近一个月(二月廿八日至三月廿六日),该剧主角是深具毁灭性格的新婚少妇,也是易卜生剧本中少见的复杂女性,挑战性极大,令人引颈期盼。我们虽无缘参与纽约盛会,但国家戏剧院将于十月邀请德国新一代剧场导演欧斯特麦耶来台演出《海达.嘉布乐》,也算让今年台湾的剧场活动不会对易卜生留白。其实早在去年九月底,黑门山上的剧团就推出过《人民公敌》,当时演出即是打著纪念易卜生百周年的名号。也因他们的优异表现,《人民公敌》获邀于今年五月参加在孟加拉达卡举办「国际易卜生学术研讨会暨剧场艺术节」,导演钟欣志亦将于大会上发表论文。
不过出版界的手脚也很快,书林出版社准备将大陆作家萧乾获颁挪威国家勋章的译本《培尔金特》,以中英对照的方式重新出版;其他作品如《玩偶之家》、《国民公敌》、《野鸭》等,亦将以套书推出。易卜生作为现代戏剧之父,写作技巧上实有许多过人之处,尤其是情节的处理与象征的使用,依旧是难得典范,也值得向大众推荐。
史诗剧场大师布莱希特
若说贝克特与易卜生在过去都直接或间接影响过台湾剧坛,那么布莱希特(Bertolt Brecht)可说是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剧作家了。逝世于一九五六年八月十四日的布莱希特,在剧作《三便士歌剧》中有一首〈海盗珍妮Seeräuber-Jenny〉,其歌词内容启发了丹麦导演拉斯.冯.提尔,最后让他执导出《厄夜变奏曲》,而《厄夜变奏曲》又成了在电影里实践布莱希特「疏离效果」(Verfremdung)的范本,也证明了这位德国剧作家的魅力不减。
台湾除了以前淡江大学那一套小绿本有布莱希特的剧本外,市面上一直未见出版。可惜淡江那一套又不易普及,除了图书馆外,市面上根本找不到。不过去年底,联经出版社已发行由彭镜禧与郑芳雄两位学者合译的《高加索灰阑记、四川好人》,应该能让更多人接触到布莱希特。
既然可以当读者,那么当观众的机会也就来了。疯狂剧场的周力德将于十二月中在皇冠小剧场执导《高加索灰阑记》,可算是三大师纪念活动的年终大赠送。周力德表示他将以说书剧场的方式,处理这出改编自元杂剧《灰阑记》的精采剧作。就此点来说,周力德是压对了宝,因为布莱希特不仅受梅兰芳与中国京戏的影响,实际上早有研究者指出,他的戏剧也深受德国民间街头说唱艺人(Bänkelsänger)的启发。
台湾人总希望能唱自己的歌,强调原创性与主体性。不过没听过别人唱的歌,怎知道自己的歌唱得好不好?今年不妨让我们歇歇嗓,好好听听这些大师是怎么唱的。
文字|耿一伟 资深剧场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