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六年,《歌剧魅影》打头阵,从元月就让台湾歌舞不辍。(国立中正文化中心 提供)
特别企画 Feature 预知2006表演纪事—Top 10 & 10 Topic 最值得关注的市场现象

万事俱备,东风已吹——音乐剧能不红吗?

这几年来音乐剧行情陡升,西方百老汇大戏纷纷进军华人世界,今年从开年的《歌剧魅影》就掀起一连串的音乐剧旋风。何以这些在百老汇演出超过十几二十年的戏还能如此翻红华人世界?其实巨变的是华人自己的生态,是自己吹起的一股东风,对西方音乐剧产生了需求。这股需求,短期内会表现在市场热度上,但热度过后的长期发展,则是值得我们关切的文化议题。

这几年来音乐剧行情陡升,西方百老汇大戏纷纷进军华人世界,今年从开年的《歌剧魅影》就掀起一连串的音乐剧旋风。何以这些在百老汇演出超过十几二十年的戏还能如此翻红华人世界?其实巨变的是华人自己的生态,是自己吹起的一股东风,对西方音乐剧产生了需求。这股需求,短期内会表现在市场热度上,但热度过后的长期发展,则是值得我们关切的文化议题。

近三年在表演市场上,唯一可让人明确感受到的趋势,大概就是音乐剧的行情剧涨。不过几年前,百老汇剧以每年一部的速度「临幸」香港,还让台湾剧迷赶搭飞机前往香港一睹丰采。曾几何时,正宗百老汇剧按月排队报到,今年来台的数部名剧,可能要吸掉数亿本地表演票房。

巨变的是华人自己的生态

二○○六年,《歌剧魅影》Phantom of the Opera打头阵,从元月就让台湾歌舞不辍,在国家戏剧院连演六十三场,打破台湾表演艺术史上连演纪录。过完年后,《吉屋出租》Rent在台北国际会议中心演出八场,更创下两部百老汇剧同时在台北上演的纪录。接下来有以ABBA合唱团经典作品组成的《妈妈咪呀》Mama Mia、伯恩斯坦(R. Bernstein)的经典《西城故事》West Side Story、又要再来的《猫》Cats及《钟楼怪人》Notre-Dame de Paris、近年相当风行的儿童音乐剧《彼得潘》Peter Pan,更别说产量惊人的国产音乐剧了。到底,为什么今天音乐剧这么红呢?

赶流行吗?实际上,这句话只答对了一丁点。《歌剧魅影》发表于一九八六年,距今二十年。《猫》更老,已经二十五岁,不久前来台的长青树《真善美》更已经是四十七年前的作品。试想,有什么流行是必须花二、三十年才能赶的?就算赶流行,为什么发生在现在?难道是西方音乐剧界有啥新潮流吗?

非也!西方音乐剧事业不但没有特别红火,在老将无佳作、新秀待琢磨的情况下,许多新作根本叫不出名号。而《悲惨世界》、《猫》之类的老剧,在收益下滑之下,宁可下档,改采巡演路线,在亚洲地区寻找第二春。由于华人音乐剧热一发不可收拾,纽约的几大表演公司已经在北京、上海设立办公室,或与当地公司签约成为合作伙伴,可见生意规模之大。

显然,国外音乐剧并没有巨变,巨变的是华人自己的生态。这不是新流行,而是自己吹起的一股东风。因为这股东风,对西方音乐剧产生了需求。这股需求,短期内会表现在市场热度,但热度过后的长期发展,则是值得我们关切的文化议题。

借西方音乐剧唤起「音乐戏剧」欣赏与创作本能

音乐剧风行的第一个因素是「富裕」。当然,富裕不是绝对的因素。很多富裕的社会不一定有音乐剧风行;也有很多中、小型音乐剧并不需要富裕的背景。但是平均富裕的社会,才有足够的支持动力(如票房和补助),化解推行音乐剧的物质障碍。目前台湾和大陆的经济状况,有点富又不会太富,广大中产阶级需要有质感又不要太艰涩的精致艺术,正是发展音乐剧的时机。

第二个因素属音乐层面。我认为台湾社会的成长过程,此时约当大众音乐精致化的时间点。学院的严肃作品,社会影响力是零,先剔除不予考虑。民间音乐文化有从粗浅入精致的本能,虽然这种本能往往和商业机制的追求高利润相违背。以《雪狼湖》来说,它所付出的心血和回报,和张学友叱咤风云的流行歌事业比起来,实在是太不划算。但是对于张学友的艺术生涯来看,这是他必须跨出的一步,因为停滞与死亡是同义词。

一九八六年在李泰祥的创作下,台湾有了第一部土法炼钢的音乐剧《棋王》,但当时社会需求尚未到位,所以没有创造够持久的热度。但现在情况与当年大不相同。虽然最后顶尖作品未必出自当下这批人之手,但潮流是相互影响和推动的,每一环节都有不可或缺的功能。

第三个因素是文化面的。华人对西方音乐剧最大的需求,不是买进经典名剧,而是借它来唤起「音乐戏剧」欣赏与创作的「本能」。老祖宗《乐记》便说:「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中国古早便有乐舞、有戏曲,只是西风东来,一时骨折,不知如何接续。经过一世纪与西方文化的相处与融合,人们对世界文化的接纳度,逐渐漫过文化间的壁垒。使用现代语言、节奏、思想的音乐剧,表面上从西方传来,实质上是反映东方自身的质变。这股力量不是外来的,是自生的。西方音乐剧在今日流行,只是搭上华人的时代列车而已。

音乐剧将在华人世界生根发芽

综合以上三点,我对音乐剧的前景提出三点预测:一、华人世界的富裕促成音乐剧勃兴,它会生根成长,即使将来环境条件不再,它依然能转换其他形式发展。因为它已成为文化的一部分。

二、西方歌剧衍生出很多种表演形式,被称为百乐之源。音乐剧对东方来说,也将扮演这种角色。由于它的容纳量大,许多融合、互动和变异都会在其中发生,有些效应会发展成未来真正的华人「新音乐」。这种新音乐和学院派从西方取经的那套,将是两种不同的脉络。

三、很多人担心音乐剧将被西方作品垄断,个人认为不会。如前所述,音乐剧的产生是因为华人艺术生态的质变,西方作品是填补现阶段的某些不足。实际上,绝大部分的西方作品都无法在东方有理想的市场。例如《吉屋出租》虽有天后莫文蔚做招牌,但票房不如预期。实际上,演戏和看戏,如同庶民间的谈天说地,主要还是自家人的事情。潮流固然多变,但底层原则并不难解。

天王大戏席卷票房,本地团体大概还要吃苦数年。但这些剧带动风潮、培养观众、刺激本土团体提升,虽然也让本土剧界投资告急,但为「大局」著想,我依然「忍痛」支持西方音乐剧登台。只是本地剧场工作者务必枕戈待旦、卧薪尝胆,这样才能在魅影旋风过后,揭竿而起、逐鹿中原。

 

文字|杨忠衡 音乐时代出版社总编辑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夏佑体验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