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卜生
-
戲劇 我為人人,人人覺得我瘋了
《人民公敵》 在後民主時代演練公眾討論
當今劇場形式多變、題材紛雜,有誰能讓世界各地劇團不斷回頭搬演?挪威劇作家易卜生(Henrik Ibsen)絕對名列前茅,在德語劇場也不例外。 以選出德語圈年度十大作品的柏林「戲劇盛會」(Theatertreffen)為指標,60年來累計搬演易卜生的節目高達29齣,且數度同年有兩部不同劇院製作的作品入圍。能超越此紀錄的,目前只有莎士比亞和契訶夫。 易卜生被視為「現代戲劇之父」,不僅因為其作品開啟口語劇場的新頁,也來自普遍認為他對角色心理刻畫的深度。然而,這般深度也彷彿設下一道道謎題。 在德語圈,搬演易卜生榜上有名的歐斯特麥耶(Thomas Ostermeier)就表示,德國的導演劇場在1970到90年代興起時,搬演易卜生往往變成在「揭露靈魂的秘密」,卻因而讓角色失去了行動。當歐斯特麥耶踏入易卜生的世界時,他發現人物靈魂不是故事源頭,錢才是,「這些角色都承受巨大的經濟壓力,而易卜生總是用經濟壓力當作劇本的動力來源。」(註1) 也就是說,劇情不是單純因「角色怎麼想」而發展,而是建立或限制了他們物質生活的家庭關係和社會網絡,影響了「角色怎麼做」。換句話說,在歐斯特麥耶看來,大家對經濟成長有多著迷、對衰退有多害怕,易卜生就多「當代」。他2012年帶領柏林雷寧廣場劇院(Schaubhne am Lehniner Platz,亦譯為列寧廣場劇院)於亞維儂藝術節首演的《人民公敵》,就緊扣這個觀點。
-
戲劇 阿姆斯特丹劇團「ITALive」
疫後劇場新疆土 《易卜生之屋》、《封塵舊事》特映登台
2021年因疫情取消來台演出的荷蘭阿姆斯特丹劇團作品《易卜生之屋》,今年將在「2022TIFA台灣國際藝術節」的劇院特映系列登場,完成與台灣的觀眾朋友見面的許諾。
-
北京禁演的易卜生經典 《人民公敵》辯證「圖利」之罪
臺中國家歌劇院2024「遇見巨人」系列開幕大戲、柏林雷寧廣場劇院《人民公敵》即將於10月25日至27日在中劇院全台獨家登場。由國際劇場金奬導演歐斯特麥耶(Thomas Ostermeier)改編現代戲劇之父易卜生(Henrik Ibsen)同名劇作,2012年於亞維儂藝術節首演後好評不斷,後續在德、法、英等30多國巡演。2018年在中國北京演出時疑因與觀眾互動橋段觸碰政治敏感神經,後續演出遭刪改甚至取消,真成了「人民公敵」。
-
巴黎
法國名導席瓦迪耶 將《人民公敵》化為當代警世寓言
法國鬼才導演席瓦迪耶近期將易卜生的《人民公敵》搬上舞台,原作透過兄弟之爭描繪了科學真理與政治運作的衝突與矛盾,席瓦迪耶透過層次分明的舞台裝置和節奏明快的場面調度,試圖將這場兄弟鬥爭,發展成事實真相與現實利益的衝突。他運用混雜的元素,拼湊出一個超越時代的奇幻空間,更在演出中融合了即興橋段,讓台上台下直接交流,度過一段激發想像和思考的嘉年華。
-
北京
《人民公敵》事件 政治戲的政治後果
九月上旬,德國柏林邵賓納劇院在北京國家大劇院演出歐斯特麥耶執導的易卜生經典《人民公敵》,其中一場與台下觀眾互動的橋段,因為觀眾的發言觸動了政治敏感神經,引發後來幾場刪戲、接著南京演出取消的狀況。這個事件也引起德國駐華使館和歌德學院的關切,不過,很多人的疑問則是,在國家大劇院發生這麼敏感的事,是審批出了什麼問題嗎?
-
音樂 NSO樂.劇《皮爾金》
一人演出廿二角 樂與劇交融的挑戰
劇作家易卜生的原創詩劇、作曲家葛利格的劇樂,讓《皮爾金》成為挪威的樂劇經典,並且衍生出許多不同的表演形式。NSO這次的製作重新改編中文劇本,並邀演員王耀慶一人分飾劇中廿二位角色,搭配合唱團與獨唱者演出,音樂和戲劇並重,可說是一次精采的挑戰。
-
戲劇
鬼影變身,陰魂不散
綜觀來看,《群鬼》從原劇到改寫,已然是兩種脈絡不同的產物,後者以更直接而充滿諷刺的調性召喚出前者的時代精神,成功地呈現、呼應了台灣語境,與原劇舊魂的牽絆達到了一個有趣的平衡。此劇亦可說是簡莉穎繼《服妖之鑑》、《叛徒馬密可能的回憶錄》之後,將真實與謊言的命題推到最極致的一部作品。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飯桌上的「世間情」 極致扭曲的這群人
繼將契訶夫經典《三姊妹》重寫為《全國最多賓士車的小鎮住著三姊妹(和她們的Brother)》後,編劇簡莉穎與導演許哲彬這次則瞄準易卜生的《群鬼》,將之續寫並擴增為《遙遠的東方有一群鬼》,以另一個小鎮裡的另一個家庭為本,在劇情歷時兩天、共七場戲裡,讓觀眾看到這一群在儒家禮教、長幼觀念框架下極致扭曲的人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重譯、再現、肢解 易卜生與當代同在
挪威劇作家易卜生是西方劇壇的經典,也是柏林「戲劇盛會」的常客,不只一次有兩齣他的劇本製作入選年度十強,今年則同時入選了維也納城堡劇院《約翰.蓋勃呂爾.博克曼》與蘇黎士劇院《人民公敵》,再度引起矚目。當代導演為何熱中重新詮釋易卜生?從上述兩齣製作分析,這些百年文本充滿批判,轉譯空間大,學院正典進入立體的舞台,依然充滿當下滋味,導演有很大的揮灑空間。易卜生的文本能穿越語言與文化,維多利亞時代的舊挪威,原來是二○一六年的歐洲。
-
特別企畫 Feature 文本風潮
經典搬演反映當下 集體創作顛覆文本傳統
入選戲劇盛會的劇作家前三名,是大家熟知的莎士比亞、契訶夫與易卜生。作為經典,德國劇場人特愛用他們的劇作諷喻當下。而入圍最多的當代劇作家,則以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葉利尼克為代表,她後現代主義式的寫作風格,給予導演很大的空間自由發揮。在搬演當代文本上,戲劇盛會反映了當前德國劇壇的兩股重要潮流:其一是導演與作家的合體,其二是集體創作。
-
回想與回響 Echo
易卜生的「晚期風格」
易卜生所投射的索爾尼斯卻不顧現實晚年的局限,他的過去反成為防衛的武器,奮力一搏獨自爬上高塔,即使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這也是黃建業的最後詮釋,透過底下眾人之口,交相實況報導索爾尼斯從高處摔落的景況,卻用一盞投射燈將他的身影,放在舞台的最高處,化做一尊雕像。
-
戲劇 EX-亞洲劇團 重詮易卜生晚年之作
《百年復甦》 意象手法「寫實」人心
擅以風格化的亞洲身體與意象美學,處理跨文化議題的EX-亞洲劇團,將挪威劇作家易卜生的最後一部作品《百年復甦》搬上台灣舞台,這也是該團第一次搬演西方文本。導演江譚佳彥以意象化的調度手法,打破一般對「寫實」的刻板想像。
-
歐洲人文筆記
孟克的忘年交
易卜生曾經說過,一個作家的基本職責是去看,而不是去反映。這個想法影響著年輕的孟克,他也說過類似的話:我並不畫我所看到的東西。他為易卜生畫了五百多張畫,有的是素描,有的是舞台的背景或草稿,那五百張畫奠定了孟克的繪畫精神。
-
特別企畫 Feature 近距離接觸╱作品解碼區
墜落的恐懼
觸碰時代的敏感地帶,腳踩現代人的精神地雷,竭力暴露社會、人性的黑暗面,是歐斯特麥耶對自我的期許,因此,他對吸毒、性愛、血腥暴力的社會主題一向情有獨鍾,自承最能引起他共鳴的是英國女作家莎拉.肯恩(Sarah Kane),曾將其作如Gier、Zerbomt等搬上舞台,創造令人無所遁逃的人間地獄。雖一直致力開發年輕劇作家的作品,最膾炙人口的卻是一系列易卜生劇作新詮:《娜拉》(2002)與《海達.嘉布樂》Hedda Gabler (2005),都曾位列德國十大頂尖舞台劇,尤其安娜.提絲摩爾(Anne Tismer)勁爆演出娜拉,一鳴驚人,被冠為德國最優秀的女演員、列寧廣場劇院的天后。 《娜拉》借好萊塢娛樂元素,誘觀眾來看易卜生 重讀易卜生,歐斯特麥耶赫然驚覺其筆下十九世紀人物的生命藍圖、未來憧憬,竟與二十一世紀的我們無異,「每個人都想達到上流社會的生活水平,可是,我們清楚地知道,社會資源的不足,只容許少數人享有這樣的權益,因此,每個人都努力地往上爬,以求擠身於這群成功的少數人,對那些慘遭落敗的人則不屑一顧」由於意識到,現代人爭先恐後地搶著卡位,無非是害怕分不到一杯好羹,他試著將易卜生嵌入另一個不同的視角:「德國劇場向來關心的多是那些被排擠在外的社會邊緣人,如伍采克。所以,我將易卜生的人物,轉化成只為倖免於伍采克般的淒慘下場而奮鬥、甚至不擇手段的個體。由此銜接當代小市民的墜落恐懼,這其實才是我熱愛易卜生的真正原因。」 在《娜拉》中,所有的話題都環繞在金錢上,它是所有衝突的引爆點,同時也暴露資本主義下的自私與人性醜惡。為求自保,郭格斯坦德(Krogstad)無情勒索娜拉,賀摩爾(Helmer)不惜背棄娜拉,他們都是只知個人利益的投機主義者,而純情無知的娜拉,則是所有男人的性玩物。但見她手持星際大戰光劍,在永生樂團(NERD)的嘻哈節奏中,大跳色情熱舞,迷誘賀摩爾。又身著黑色迷你褲裙,雙邊大腿繫上槍套,幻化成《古墓奇兵》的蘿拉(Lara Croft),扮演集性感與暴力於一身的現代玩偶。歐斯特麥耶不諱言,自己引用好萊塢電影是為了取悅觀眾:「好萊塢與電視劇的情節發展,都是依循易卜
-
特別企畫 Feature 最具份量的國際級導演
歐陸劇場巨星來台──德國導演歐斯特麥耶
歐斯特麥耶對文辭與人物的批判性解讀,保證了一個超乎一般觀眾可以想像的舞台世界。但他和演員念茲在茲的,並不是如何顛覆劇本,而是如何能更真實、更合理地,表現人物的內在狀態。恐怖的是,他的手法沒有底線。
-
特別企畫 Feature 最值得紀念的大師冥誕
戲劇三大師週年祭引吭高歌——紀念貝克特100、易卜生100與布萊希特50
貝克特百週年冥誕、易卜生逝世百週年、布萊希特逝世五十週年,就讓今年成了現代戲劇年。因為這三位大師恰好代表了現代戲劇的三大劇種荒謬、寫實與敘述體戲劇(或稱史詩劇)。而週年紀念的意義,也在緬懷古人的同時,看看自己到底進步了多少。
-
歐洲人文筆記
我再也不要過那漫漫無止境的長夜
在歐氏的新作,中產階級生活只是假相,不只如此,易卜生很早就在劇本說過,「遲早,你必須適應那些你無能改變的東西」,如果你不能,那麼悲劇於焉誕生,這是存活的哲學,易卜生的劇本人物都清楚。 但海達.嘉布樂不要這樣的存在哲學,她以全部生命反抗。我彷彿真的在舞台上看到這麼一個女人,她說,我不要這麼活,「如果真這麼無聊,那我情願死」。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從通俗文化到舞台黑盒子
家,劇場裡永遠的三稜鏡
誰家的那本難唸的經,值得搬上舞台,演給大家看? 是易卜生那鬧婦女革命的《玩偶之家》?還是預告家庭價值崩解的《黑夜白賊》? 是把家族與國族鎔於一爐的《京戲啟示錄》?還是女人發聲的《記憶相簿》? 一個家族的故事搬上舞台,似乎就折射出千萬家族的故事,讓你看戲,也看到自己、以及你的家。
-
挪威
來自北歐峽灣的沉默之筆
佛思觀察平常生活,探索在不尋常的存在情境裡,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劇中的角色都是平凡人,沒有引人注目的驚人之舉,但作者以契合當代一般氣氛的筆調,交揉了甜蜜與苦澀,把角色提昇至人類全體共通的層次。夫婦、入侵者(l'intrus)、與父母──尤其是與母親──的不定關係和獨居於鄉間或海邊房屋的企圖,都是他作品裡不斷往返的主題。
-
經典解剖室
打倒假想敵
易卜生對衝突的經營有如吹氣球,越吹越大,直到它爆開為止;契訶夫也會吹氣球,但吹到一半或快爆的時候,他就放氣:雖有衝突,但無爆裂。這種反高潮的做法正是契訶夫和易卜生之間最大的區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