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斯特麦耶是近年来欧陆剧坛最火红的一个名字,不只笑傲德语剧坛,连有世仇情结的法国人,也破除成见邀他到亚维侬戏剧节演出一系列剧作,让他的舞台才华打破德、法二次大战以来的长久藩篱、歧见。
不同于后现代剧场流行的解构经典,欧斯特麦耶反而坚持忠于剧本原貌,但在舞台诠释上却又大胆激进,让演员火力全开,以狂暴肢体演出现代人生的空洞虚无。
《点歌时间》
10/20〜21 7:30pm
10/21〜22 2:30pm
台北国家戏剧院实验剧场
《玩偶之家—娜拉》
10/27〜28 7:30pm
10/28〜29 2:30pm
台北国家戏剧院
INFO 02-33939888
PAR人物小档案
欧斯特麦耶(Thomas Ostermeier)
▲1968年出生于索尔陶。28岁时开始担任柏林德意志剧院棚屋剧场的艺术总监。二年后,棚屋剧场获提名为「年度剧场」。
▲1999年9月开始担任列宁广场剧院艺术总监,当时应柏林剧场界大会之邀制作了易卜生的《玩偶之家/娜拉》。2004年获聘为亚维侬艺术节艺术副总监。
▲作品包括了《迪斯可猪》、威得金德的《露露》、姜‧佛斯的《沙发上的女郎》、易卜生的《建筑达人》等等。
人高马大的托马斯.欧斯特麦耶(Thomas Ostermeier),有典型普鲁士人棱棱角角的轮廓,冷峻的海蓝眼睛中含带修道士的祥和眼神,沈郁气息中却潜伏激进狂热的能量。
才华早露,为德国剧坛灌注崭新活力
少年老成的欧斯特麦耶,一九六八年出生于一个职业军人与售货员的家庭。他曾坦述,思想保守的父亲管教方式与帝国时代的专制独裁、高压统治无异,迫使他十五岁即离家出走。其后,进入柏林戏剧名校恩斯特.布希(Ernst Busch)学院,接受导演训练,一九九六年刚毕业,便得以在德意志剧院(Deutsche Theater)隔壁破旧的巴拉克剧场(Baracke Theater),拥有小小的自主权。在这里,他与戏剧顾问颜斯.希爵(Jens Hillje)共同集结年轻剧作家、演员,除了导演知名的英、德剧作外,也将当代默默无名的新剧本搬上舞台,以期体现时代精神。仅短短两年的经营,即将毫不起眼的巴拉克剧场彻底地改头换面,充满蓬勃朝气,而荣获《今日戏剧》Theater Heute杂志票选为一九九八年最出色的「年度剧场」。同年,他执导的Shoppen & Ficken亦得「戏剧盛会」艺术节(Theatertreffen)垂青,首度名列德国十大优秀舞台剧之一,双「名」临门使他跃升为新生代导演的翘楚。
次年担任列宁广场剧院艺术总监一职,他邀请颜斯.希爵、编舞家莎夏.瓦兹、约亨.桑狄(Jochen Sandig,瓦兹的丈夫、经纪人)协助共任,齐心经营这备受崇仰、却在九○年代一蹶不振的戏剧圣堂。二○○四年,欧斯特麦耶再登另一高峰,被法国亚维侬艺术节总监誉为最足以代表当代德国剧场的「时代之子」,受邀出任客席艺术顾问。他左右决策,精选当代德国舞台剧,包下三分之一的艺术节节目。带去个人的四部作品,除了将在台北国家戏剧院演出的《娜拉》Nora、《点歌时间》Wunschkonzert之外,还有《伍采克》Woyzeck与《迪斯可猪》Disco Pig,在艺术节中独占鼇头,强烈震撼观众,法国媒体竞相呼之为导演大师。对许多法国市民而言,在法国剧场以德语演出,依然是亵渎亚维侬戏剧圣坛的大罪。艺术节竟为欧斯特麦耶首开先例,不但让《伍采克》作为开幕剧,更特准在教皇宫前广场演出。这挑战传统禁忌的惊人之举,掀起了沸腾争议,却也打破了德、法二次大战以来的长久藩篱、歧见。
剧本忠于原著,以外放肢体表达角色内在
欧斯特麦耶承袭卡斯托夫(Frank Castorf)、Einar Schleef等德国导演前辈肆无忌惮的大胆作风,要求演员身体能量百分之百释放,使演员成为舞台的中心灵魂。然而,他对当代导演解构剧本的专横与“anything goes”的美学十分不以为然,认为「现代的社会经验与身分认同已变得支离破碎,因此,人们对整体性、一致性与连贯性的需求其实越来越强烈,即使明知是虚构的假象也怡然自得。」所以,他处理剧本相当忠于原著,舞台表现形式也求反映当代社会,无疑是传统写实路线的回归、解构主义与后现代美学潮流的反动。
但他无意重返易卜生式的自然主义,意图创造体现时代的新写实主义。所以,舍弃史坦尼斯夫拉斯基训练演员表达人物心理的传统方法,认为情感不需从演员内心出发,而是直接显现在肢体行动中,总是刻意将肢体语言从人物心理层次抽离出来,以外在形式展现人物内在世界。为此,媒体常抨击他刻画人物过于肤浅,形同拙劣的社会写实电视剧。他则如此答辩:「对人物的肤浅呈现,无非是企图反映现代人失去性格与生命深度的痛苦历程」。
文字|林冠吾 柏林自由大学戏剧研究所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