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厅院二十周年节目「东方传奇.摇滚国乐」的户外演出。(王锦河 摄)
话题追踪 Follow-ups 多媒体 多元化 多新曲

不当LKK 国乐也要变新装

现在听国乐演出,只是看到一群人拿著传统乐器,穿著传统唐装,咿咿啊啊或铿锵铮琮地「阳春白雪」吗?那你就错了,台湾的国乐音乐会早就发展出多元丰富的演出样貌,结合多媒体演出不稀罕,加上美食或品茗的感官体验才有趣!曲目或老曲新编或全新创作,摇滚一下也不赖!

现在听国乐演出,只是看到一群人拿著传统乐器,穿著传统唐装,咿咿啊啊或铿锵铮琮地「阳春白雪」吗?那你就错了,台湾的国乐音乐会早就发展出多元丰富的演出样貌,结合多媒体演出不稀罕,加上美食或品茗的感官体验才有趣!曲目或老曲新编或全新创作,摇滚一下也不赖!

相对于西洋音乐的「西乐」,在台湾,我们习惯将以传统乐器演奏、表达民族情感的音乐称为「国乐」。但这个演奏形式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称呼,在香港称为「中乐」,大陆称为「民乐」,而新加坡、马来西亚与其他华人地区则称为「华乐」。虽然有人曾戏称,从这些不同的称呼组合起来,重新排列组合便成为「中华民国」,但事实上,各个地区有不同的倾向,「中华民国」的音乐,是不能代表所有区域传统音乐特征的总和的!

一直以来,台湾的国乐都是处于弱势的状态。反观大陆从文革时期以来,乐曲的创作是一片澎湃蓬勃,即使延续到后来以西洋音乐手法创作的中国风味乐曲,存在著政治意味浓厚的乐段,在音乐上依然掀起了一股热潮。另一方面,西方乐器的型制与乐团的演奏形式在历史的演进下已成为古典音乐演出的主流。台湾国乐在强烈的西洋音乐与大陆的冲击下,是否已有逐渐失去自我的危险?其实不然!从各界的努力,反映在近期的表演型态中,似乎看到了一丝希望的曙光!

创新演奏型态,召唤普罗大众

推广,一直是国乐团的宗旨之一。如何兼顾创新与流传,在群众口味与创作自由中取得平衡,又不至于让乐曲首演后即宣告封箱,还得让老、中、青,甚至儿童都喜爱,其实是件苦差事!但随著跨足流行音乐界的团体「女子十二乐坊」走红后,国乐演奏的形式不仅注入了新的元素、增加了演出型态的可能性,听众们对于传统乐器的接受度也随之增加了不少。同样的,配合两厅院二十周年庆,台湾国乐界的一大盛事便是艺术活力胶囊系列的「东方传奇.摇滚国乐」,以及号召胡琴爱好者共同演出的「千人胡琴」活动。在这几场演出当中,不仅集结了两岸三地著名的指挥家、作曲家以及业余、专业的国乐同好共同参与,更将经典的古典、流行曲目重新编曲,配合肢体的律动来演出。虽说这种做法在精神、音色、美感、传统上有所争议,但至少推翻了国乐高深莫测的玄机,让此类型的音乐不再曲高和寡。

古曲新奏的方式是最能够引发听众共鸣的,无论是经典的流行歌曲、民谣、古曲的重新编写,都是新的一条出路。甚至在New Age音乐录音中出现的国乐器穿插演奏,都增加了国乐器曝光的机会,无形地在推广和亲和力上加了分。但回归到音乐厅的演出可以发现,国乐仍旧存在著曲目短缺的问题。以往乐团常用的对策大多以委托创作为主,在作曲家的名气与水准的保障之下,此举是较不容易犯错的,然而这样的做法不免流于局促。但广征英才也有风险,乐团也许为了新生代的作曲家不了解乐器特征、语法、演奏方式等问题吃尽苦头!令人欣慰的是在台北市立国乐团与国乐学会合办的年度「国乐联合创作发表会」中,兼具委托与作曲比赛的作品的表演。不仅鼓励作曲家们多创作国乐乐曲,更能够在两代之间取得平衡。

视觉、嗅觉都加入,多元化国乐感官享受

在讲求「多元化」的趋势下,国乐曲的创作也可以分成两股新潮流。第一种多元化在于乐曲本身,作曲家们将不同的传统曲种相互连结,或甚至结合中西於单一作品中。另一种方式则是强调融合,将台湾各族群的特色作为素材发挥,象征团结。这两种做法在形式的意义上较重大,但多半流于理论化,质感不佳。如何在多元化的材料上面取舍,是必须多加思考的方向;然而其创作用意与突显台湾本土文化的意图是值得嘉许的!

国乐的表演与多媒体结合的做法已行之有年,投影幕投射的内容可分为几类:如依据乐曲所设计的随机影像、演出人员候演室的状况或演出时的局部特写(例如文化大学国乐系《四部伊媚尤》除预录演前短篇外,更以模拟电视购物的方式呈现)、以及依据主题的影像播放等等(例如国家国乐团「节庆.四季」展现的台湾美食及各地风情)当然还有移师实验剧场,配合声光效果、舞蹈、戏剧的表演。最别出心裁的,是国家国乐团即将上演的「丝绸之路」,开创叮当骆驼、中亚宫殿等梦想的「情境式音乐会」。此外,继视觉之后,更与嗅觉或味觉相连结,例如与美食或品茗结合的主题等等。虽然「五味杂陈」的音乐会难免影响演奏者的丰采,但这些演出,莫不是致力地触动身体的每一份感官,让国乐脱离枯燥乏味的代名词?

找到自我的独特方能立足国际

国乐即使不是国际上的主流音乐,无法与强势的西方音乐相抗衡,但国人也无需妄自菲薄。以南管音乐之走红法国、令国际人士惊异的例子,可以明白无需追随强大势力的潮流,重要的是发扬自我独一无二的宝藏!从中西打击乐的《飙鼓》、古筝、日本筝、韩国迦耶琴联合的《III plus》,以及中外扬琴的同台演出等节目,皆可看出国乐各型态的演出,已经尝试以平行的态度与国际交流。台湾国乐的发展,在新曲风的基础上加入更多活泼的因素,在尝试各种变化中已无形地褪了旧装、转换了新样貌。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专栏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