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观赏碧娜对于社会关怀的手法,她善用简单的取材、直接的陈述,藉著事物的比对来呈现议题的特性。是一种感知(to perceive)的过程,她让我们在感官的世界接收到「生猛般」的资料,并且转换成真正可用的资讯。让我们实际感知到内在心灵对这世界的意象,而非外在世界的本身。
《热情马祖卡》在台北的演出,瞬间造成震撼的旋风,来匆匆,去也匆匆,但留在观众的身影,却是久久无法散去。
我喜欢《热情马祖卡》的演出。
喜欢传递自舞蹈中,一份绵密又真诚的人文情怀。
喜欢碧娜.鲍许运用简洁又单纯的空间,结合创意与舞者,让舞蹈激发出源源不尽的层次空间,将流动的生活场景呈现在观众眼前。
空间设计由一个白色不对衬的封闭式舞台(Box Set)矗立在观众眼前,又像是一个明显的假镜框(portal),它好像限制了空间的发展,与舞者的互动关系也令人好奇。但是在白色围成的框架中,却从左舞台蹦出一股彷如奔泻而出的黑色熔岩,在一条无尽窜出的河流中,蜿蜒从舞台中央高点,向著舞台下方而下。不规则呈现的立面安排,巧妙地配上投影所造成的视觉交织平面,这个舞台或前进或后退、或深远曲折或贴近距离,在在都发挥无限的空间想像力,平实中的黑白对比,对应于社会的极端两极,却也不谋而合。
活力一直是舞台上跳动的身影
《热情马祖卡》的一路铺陈,是平舖直述中的大气呵成。不但没有教条式的沈闷苛责,反而处处在轻松的现象中,表达出严谨的态度与生命关怀。碧娜.鲍许,总是运用简单又直接的现象叙述,传达对社会深沈的关注;艺术家热爱生命的期许,让观众在感动中,找到希望与方向。
结合音乐、声音与视觉的混合,活力一直是舞台上跳动的身影,社会现象(social phenomenon)透过不同的画面与肢体的剪接,不断地在舞台上反复重现(Repetition),是一种强调视觉转化(image reveal)的过程。有时台上是一种幻影与现实的写照(illusion & reality),有时飘忽却又贴现(distance & close),在真实与虚幻间(real & unreal),透过多种视觉的展现(multi-vision),我认为碧娜的舞蹈空间是一个多方视野(poly-vision),是重叠空间(layer dimension)的绝佳写照。在充满动力(Dynamic)的形式中,沁入(penetrate)观众的心灵,舞台上散发的震撼力(momentum powerful)与不可预测的空间深度(increasingly depth),将混乱(chaos)的社会秩序展露无遗。
碧娜特殊的舞台语言与形式,总是藉著简单日常事务的描述,来表达对于生命与世界的关怀、一种反讽(irony)的陈述。我们在舞作中,处处看到她充分伸展舞台空间的用心,镜框内外都是游戏人间的场所,生命不过是一场巧妙的偶然(coincidence),因此,开场深红女舞者深沈的叹息(Long sigh),将肢体游走传递于舞者间,道尽了绚烂人生中的几分悲怆,也呼应圆满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哀愁。舞者瞬间的伫留与旋转(stop & turn),急拉与穿梭(pull & through),都是汲汲人生中的起伏浪潮。舞者运用在地语言(local dialogue)来说明生活现象,正是碧娜关怀世界与全球在地化(glocalization)的具体主张。
冷眼旁观也是理性行为的表彰
冷眼旁观也是冷漠社会的一环,但影舞者与独行侠仍然鲜活出现在生命中,一如舞者在台上陆续出现一幕幕的独舞,像是一道道竞技的功夫舞作。争奇斗艳虽是人生的写照,但维持一份适当的观察距离,却也是理性行为的表彰。舞者忙碌穿梭在舞台上,我们总看到旁观者(observer)、审判者(judge)、过客(visitor)冷眼沈静地在一旁注视事件的发展。
碧娜对于生活的观察是何许地深入,却又转换另一形式与观众对谈。譬如,她在下半场开演时,利用多媒体影像将整个剧场转换为大舞池,舞者拥舞在观众席间,在漫漫舞步中,剧场上下化身为整体世界。不分肤色,也不分族群,人人都可以拥抱一份谐和与自在。舞者踏上舞台,全身披著毛皮,仿佛拥有一份高贵,却在一句戏称:「全身周遭布满动物,却没有一只是活的」讽刺中,突显人性中的一份孤单疏离(isolation)。
当然生活态度也可以是轻松以待,充满创意的选择。在没有泳池的环境中,一样可以将自己包裹在透明的塑胶布中,徜徉戏水的乐趣。男女情侣嬉玩著杯子的丢与接(throw & catch),是另一种态度与执著。在宾主尽欢的向宴中,杯觥交错著,杯盘狼籍重复掉落的酒杯,在餐桌下交换假牙的现象,都以另一种轻松嘻笑的转移,文过饰非,让表面下的真实世界与生命中的尴尬得到解脱。
从现象与冲突中看到理性与优雅
最让人津津乐道的是,碧娜不用严肃的说教,而是以简单的对比来呼应人生最严谨态度与关怀。她让舞者在台上,以正面、负向、交予上帝三种态度来传达做爱的反应与结果,以及母亲与儿子喂食的过程,在在都突显出解读人世间面对事物应有的态度与方法,用好、坏、随缘之道才能释怀。
从舞者的肢体中,我们不断从现象与冲突中看到理性与优雅的一面,二个人的拥舞,经过爵士乐串出一排曼妙的舞步群,划过舞台形成弧形画面,简单的三踏步中,轻轻的摆臀,强调并且扭出一个节奏变化,让我们见证平凡中洞见的惊喜。还有一连串翻滚般的投向怀抱,是对手、竞争、挑战的竞合分离过程,一种等待翻转的拉锯力。
我们观赏碧娜对于社会关怀的手法,她善用简单的取材、直接的陈述,藉著事物的比对来呈现议题的特性。是一种感知(to perceive)的过程,她让我们在感官的世界接收到「生猛般」的资料,并且转换成真正可用的资讯。让我们实际感知到内在心灵对这世界的意象,而非外在世界的本身。
以简单的表象,发扬其中深幽的奥秘
舞台美学的极致表现,在落幕终前达到最完满的境地,只见舞者在台上反复追逐与巡回,在快速的鼓声节奏下,活生生的画面浮现眼前,飞奔的火鹤与翱翔的飞雁在浪涛中,渐渐洗涤抚慰著心灵。透过空间视觉的导引,舞台成为一座漂流在海上的孤岛,又像是乘风破浪、勇往迈向未来的一艘旗舰,淘淘大浪与轰隆潮音中,我们感受到一股来自视觉的震撼。接著熔岩般的舞台又在提琴悠扬美丽的旋律中,转为海女神与美人鱼的礁岩平台。女舞者的吼声再度出现深沈的长叹息中,凝视著世界之窗的流转。
碧娜不断啮咬著表面简单的现象,来发扬其中深幽的奥秘。我们感知的一切,全因为光、影,出现脉络及形状,而有变动的形貌转换。是以人、影飘浮在浪潮中合而为一,这如梦似幻的景象,藉著缓慢拉丁音乐与扭臀的三拍舞,划著圈子横过舞台,然后脱掉上衣,摆脱桎梏与束缚,身影依然在浪涛中,存有一份期盼的美感与旋律,最后疲惫的身躯渐渐化为沈睡中的梦幻。
于是
火红的花绽放,一朵朵,一片片,不断的开花,开放,再开放
白天,夜晚,四季轮回
耳畔响起“Sometimes all I needed is the air that I breathe”的歌声
有人醒了,伸展肢体,轻轻跨过犹在沈睡的大众
在这「屏息之间」,碧娜给生命下了「恰似美丽花朵般美好」的注脚
感谢碧娜舞团的演出,我爱《热情马祖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