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地区除了较早发展艺术节的日本与澳洲,从一九八○年代以来,新加坡、韩国、香港等地也纷纷推出大型艺术节,在拼经济实力之外,也拼文化实力。这些背后多由政府支持的艺术节,挟带丰沛的资源,针对市场需求,策划的节目包罗万象,再经过灵活的宣传及行销手段,往往都能达到一定程度的话题与国际关注;但其他中小型的艺术节则以特色与主题聚焦取胜,更能显现艺术创意的活力。
在亚洲,表演艺术节的发展,并不像欧美地区起步得那么早。欧洲早在十九世纪末,以节庆形式呈现带状的艺术表演已渐成形,如一八七六年,华格纳于巴伐利亚举办的第一届「拜鲁特音乐节」(另译拜罗伊特乐剧节),这个专属他个人歌剧作品发表的音乐节,原只为了《尼布龙指环》与《帕西法尔》而量身订做,当时他精心设计并建造一座完全符合理想的剧院,在谱曲时,更根据拜鲁特剧院的音效,将乐团的编制、位置作了周详的设计。这原只为一次演出的音乐节活动,却从此欲罢不能。
以城市出发的艺术节十分蓬勃
而在亚洲方面,除了断断续续的「台北艺术节」之外,较为国人熟悉的当属邻近国家以城市出发的大型国际艺术节,如「东京艺术节」、「新加坡艺术节」、「香港艺术节」、「阿德雷得艺术节」、「墨尔本艺术节」,还有于十年前才窜出的「上海艺术节」和「首尔表演艺术节」。
这类结合观光,规模庞大,且光鲜亮丽的的艺术节,每一年或二年举办一次,演出时间动辄长达一至二个月,演出内容包含戏剧、音乐、舞蹈、歌剧、音乐剧,节目形式则为经典与流行并重,传统与现代并存。
背后多由政府支持的艺术节,挟带丰沛的政府资金与资源,针对市场需求,策划的节目包罗万象,再经过灵活的宣传及行销手段,往往都能达到一定程度的话题,而多年经营出来的知名度与曝光率,不仅在国际上能凝聚及累积艺术节的口碑及品牌,同时也较为大众所接受,如此一来也易受赞助商的青睐,相互循环的影响之下,这类大型的国际艺术节,大者恒大,各有风光,并为政府最佳的文化投资项目。
日本和澳洲是较早于亚洲发展艺术节的两个国家,然而很快的在一九八○到九○年代,便面临亚洲四小龙因经济成长而崛起带来的新挑战。亚洲四小龙彼此之间拼经济外,也开始拼文化,纷纷起而效之,热热闹闹地推出艺术节活动,于是新兴的亚洲表演艺术市场,遂呈现一片不容小觑的荣景,使得欧美表演团体和经纪人留意起日澳之外的亚洲城市动向,同时开始积极投入及耕耘亚洲市场。从这几年欧洲天团如柏林爱乐、维也纳爱乐往返亚洲的热络,即可知过往以日本独大的亚洲市场,已被扩展为巡演于亚洲各大城市的新兴网络;然而各城市在节目上合作串连,台面下也使劲地争相为亚洲发声人,其中尤以新加坡、韩国最具企图心。
新加坡、韩国企图心旺盛,香港艺术节资深有口碑
新加坡的多种族文化与英语优势让新加坡有条件走向国际化,因此不论是新加坡艺术节还是滨海剧院的节目规划,或国家艺术理事会所有的文化政策皆朝「亚洲」、「国际」两条主线发展,更鼓励跨文化交流合作,甚至以减税来吸引大型艺术活动与产业投资;新加坡为了达成艺术国际化,还于二○○四年提出了五年超越香港、墨尔本,长期目标媲美伦敦、纽约的指标。
已迈入第卅一年的「新加坡艺术节」(Singapore Arts Festival),从每年五月至六月展开为期一个月的艺术盛会,也是以多元国际化为诉求。这个由新加坡艺术理事会主办的艺术节,主要是政府希望借由艺术创造力让新加坡不同的种族透过作品,开始形成共同的「新加坡故事」,认同国家,于是展开政府跨部门合作;国家艺术理事会、国家文化资产理事会作为艺术的发想中心,结合旅游局的市场行销策略,不但打响了新加坡艺术节,更以政府资金买下历史建筑,再利用作为艺术家之屋,建立起艺术观光区,种种合作策略让每年的周边效益放大。
同样的韩国政府在文化投资上不遑多让,不仅砸下重金投资电影、电视文化产业,同时在表演艺术软硬体建设上的投资亦不遗余力。二○○一年为配合世足赛而举办的「首尔表演艺术节」(Seoul Performing Arts Festival),在首尔市政府及文化艺术基金会、韩国文化部、体育观光部、艺术理事会的资助下,风风光光地揭开序幕,目前已举办到第八届,是韩国最大的艺术节,于每年九月中旬至十月中旬举行,除了纯粹的音乐会之外,举凡韩国本土或国际的戏剧、舞蹈、音乐剧、跨界表演,都是艺术节的邀请对象,艺术节所创下的产值亦让政府的文化政策获得肯定。
除开日本、澳洲的艺术节,成立于一九七二年的香港艺术节,也算是亚洲资深的艺术节。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士认为香港这个快速崛起的大都会应有属于自己的艺术节,于是他们成立了非营利慈善单位——香港艺术节协会,无论组织架构或经营方式都移植自英国,从一九七三年举办了第一届香港艺术节,迄今已卅五年,每年固定于二月至三月举行,艺术节已成为香港艺坛年度盛事。节目取向包罗万象,不论古典音乐、中乐、世界音乐、歌剧、戏曲、戏剧、舞蹈及亲子节目皆一应俱全,能满足各个艺术爱好族群需要。
中小型艺术节,以特色与主题引人注目
然而规模与知名度虽不及前述的大型国际艺术节,但具特色并以聚焦主题引人注目的亚洲中小型艺术节比比皆是,如已形成韩国现代舞国际交流平台的“SIDance”(Seoul International Dance Festival),提供亚洲肢体剧场新的实验场域的「首尔艺穗节」(kore@fringe),老牌的日本新宿小爱丽丝剧场的前卫「戏剧节」(Tiny Alice),澳洲雪梨歌剧院主办充满童趣的「儿童艺术节」(KIDS AT THE HOUSE),稍早在台北举行过的「两厅院世界之窗」、「国际剧场艺术节」,甚至于新加坡为庆祝华人春节而举办的「华艺节」等,都各具特色和趣味。
一九九六年,第一届“SIDance”由韩国舞评人及媒体工作者李钟浩创办,为了让南韩与国际舞蹈界能有实质的交流,每年的舞蹈节都会安排国际编舞家与南韩舞者合作,曾于二○○三年来台演出的法国编舞家卡洛塔,即受邀于舞蹈节与韩国舞者一起发展新作。另外还邀请音乐家与编舞家就「世界音乐」的概念共同创作,每年展现不同的音乐主题,挑战舞蹈形式。李钟浩对他所策展的舞蹈节相当自豪地表示:「现代舞在南韩才刚起步,也许这条路会是漫长的,不过希望不要太长,但一切都是值得期待。」秉持一股崭荆辟棘、舍我其谁的犯难精神,风趣幽默的李钟浩以其独到的眼光,让这个中小型的舞蹈节活泼生动,充满实验活力。
至于滨海艺术中心每年固定于农历新年期间举行的「华艺节」,是为配合新加坡各种族节庆而举办的艺术节之一,以服务华人观众为主要目标。然而「华艺节」的节目监制余登凤表示,好的节目并无国界,为能服务新加坡多元的种族人口,在选择节目时不会因此受到局限,除了戏剧节目的呈现,她会安排华人演出的音乐与舞蹈节目吸引其他族群的参与,以弥补语言上的隔阂,她认为表演艺术应该给予观众各种不同的文化体验。
各大艺术节较劲竞争,反失于创新与连结
以亚洲地区艺术节的发展来看,大型的国际艺术节气候已形成,砸重金的操作手法大同小异,节目的设计往往必须以显著的亮度曝光,为区隔彼此,又不得不想尽办法求胜出;一般来说,节目的企划策略多采取稳扎稳打方式,以降低风险为优先考量,即以国际大牌明星节目作为主打,再搭配本地团体的创作或代表作演出,其中偶有具突破性的委托创作出线,但数量未若欧美地区的艺术节多,也较少像欧美的艺术节相互串连合作,共同委托艺术家创作或制作新节目。原因很容易理解,亚洲大型艺术节的经营方兴未艾,多少都有竞争压力存在,再者,欧美艺术节策展人才流通无阻,因此易于彼此合作,同样的亚洲地区的中小型艺术节,也是以惺惺相惜的态度,乐于彼此往返交流,这是个有趣的现象。
除了各城市在地团体的节目有显著的不同外,亚洲地区大型艺术节的国际节目重复性相当高,今年在香港、上海、东京演出,明年也许会出现在台北、新加坡;而年轻的艺术节为求胜出,更不惜祭出重金礼聘高知名的国际节目,口味也愈来愈重;同时在票房及市场的左右下,节目的选择也愈来愈雷同和渐趋保守,富创新及实验的节目相较下难受青睐。
一九九五年进入香港艺术节协会工作至今的节目经理苏国云表示,香港艺术节节目的选择并不以艺术与商业作为考量,但是适合大众或小众欣赏的节目准则,是他无可避免的依据。同样的滨海艺术中心的节目监制余登凤也表示,于其内部,节目企划与行销人员也常为市场与艺术的考量有不同的看法,但是往往二者必须取得共识而非妥协,毕竟上座率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指标。
另一方面,亚洲大型艺术节的多元诉求,为求面面俱到,较难订定主题作为发展方向,唯一可行的是在艺术节的大帽下,另立一个子题发展,不像中小型艺术节可以集中焦点,针对主题,邀约同好肆意地发表作品或共同演出,还能于大胆的寻求创新过程中,形成艺术节独特的风格与特色,相对也较能让人兴奋地期待有精彩的佳作问世。
大型艺术节除于国际节目上相互较劲,大多难有突显的特色。尤其近年来各城市的在地艺术团体的节目,因受到国际节目的挤压,参与大型艺术节的机会有限,精采度似难以突破,对此香港剧场导演林奕华的看法是:「以香港艺术节而言,在地团体难以配合策展人的品味,因此仅有少数团体重复地参与演出,无法提高在地艺术家的参与感,艺术节已成为世界级的团体及表演者亮相的平台。」这应该是亚洲大型艺术节必须面对的一项重要课题,如何提高在地艺术家的参与意愿,让在地节目能与国际节目分庭抗礼,发展出属于城市独有的艺术节特色,相信这才是政府投入艺术节的最终目标吧!
相关网站
新加坡艺术节 www.singaporeartsfest.com
首尔表演艺术节 www.spaf21.com
香港艺术节 www.hk.artsfestival.org/tc/
“SIDance” www.sidan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