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少年金钗男孟母》中,徐华谦(中)饰演秀才许季芳,徐堰铃(右)饰演美少年尤瑞郎。(创作社剧团 提供)
编辑精选 PAR Choice

李渔笔下的美少年之恋 当代舞台上的爱情奇观

创作社剧团《少年金钗男孟母》颠鸾倒凤 、性别反串

十七世纪美学大家李渔的剧本《男孟母教合三迁》,在关注性别议题的编导周慧玲的手中,变化为以民初为背景的《少年金钗男孟母》,将这出看似才子恋佳人,却是秀才追名士;母子是父子、姊弟伪夫妻的同志爱情喜剧,经由部分角色性别反串的表演调度,让十七世纪的美少年之恋呈现既同又异的性别混声。

十七世纪美学大家李渔的剧本《男孟母教合三迁》,在关注性别议题的编导周慧玲的手中,变化为以民初为背景的《少年金钗男孟母》,将这出看似才子恋佳人,却是秀才追名士;母子是父子、姊弟伪夫妻的同志爱情喜剧,经由部分角色性别反串的表演调度,让十七世纪的美少年之恋呈现既同又异的性别混声。

创作社剧团《少年金钗男孟母》

5/14~16  19:30

5/16~17  14:30

台北市社教馆城市舞台

INFO  02-23397528

十七世纪,先锋派怪才剧作家李渔以前卫的意识形态、大胆的笔触手法,写下这部社会写实「无声」剧《男孟母教合三迁》,描绘一场奇情真爱的同志之恋;这则类近小说以白话写成的「拟话本」,即使在同性之恋不再被视为禁忌话题的二十一世纪看来,仍是一部「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爱情奇观剧。向来关注性别议题的创作社编导周慧玲,从原已散佚的李渔作品中精挑细选,将这出看似才子恋佳人,却是秀才追名士;母子是父子、姊弟伪夫妻的同志爱情喜剧,经由部分角色性别反串的表演调度,改编为《少年金钗男孟母》搬上舞台,让十七世纪的美少年之恋呈现既同又异的性别混声。

十七世纪的同志与变性人之爱

编导周慧玲表示,李渔堪称是中国古代文人中的「怪咖」,他不当官,只靠写作藏身歌舞曲律之阵,剧本、论述、小说兼擅;他养戏班四处旅行演出,私生活极尽声色之能事,创作则多是卖弄风情搞滑稽、诉诸市井大众升斗小民、老少咸宜的通俗娱乐之作,以今日的角度来看,绝对是排行榜上的畅销作家。为迎合庶民的观剧趣味,李渔作品题材荤素不拘、百无禁忌,虽然表面依循著传统的结构和价值观,但骨子底却对其多所嘲讽和调侃,在哗众取宠中另有一派优雅自然,於戏谑中见真情。

《少年金钗男孟母》取材自李渔一系列《无声剧》中的《男孟母教合三迁》,该作原为「拟话本」,是一种接近白话的小说语体写成的通俗文类,之所以名为「无声剧」,也就是将小说比喻为没有曲律的戏剧,周慧玲形容好比今日认知的话剧。全剧描写「南风」(男风)盛行的闽中地区,一位秀才名士许季芳与美少男尤瑞郎在尤父的默许下,相恋相爱,誓守终生,瑞郎为了报季芳恩还自宫为妇。当初追求瑞郎的南风者之一陈大龙,因妒构陷季芳「私养阉童、擅立内监,图谋不轨」。大龙父任太守,尤忌南风,反欲酷刑罚瑞郎,众南风者围观,想要吃豆腐。季芳勇救瑞郎,下狱死。瑞郎更名瑞娘,抚养季芳遗孤承先,极力避开陈大龙为首的南风者。承先长大中举,当了县令,瑞郎(娘)受封诰命夫人。

「『同性之爱』绝非当代的时髦新鲜事,如『断袖分桃』即是古时对男人和男人之间亲密的爱情说词,男同志以『相处』来称呼另一半,若明媒正娶则为『契弟』。」周慧玲强调,戏剧作品中,诸如《花田错》、《梁山伯与祝英台》均是以性别扮装错置入戏,将明明是同性恋的禁忌爱情,放置在异性恋的框架中;而李渔剧本更进一步「明目张胆」地敷演一段十七世纪的同志与变性人之爱,情节描绘露骨而大胆,几乎和现代观众没有隔阂,有时甚至让人读来直呼「太惊悚」,怀疑起究竟是古人还是我们比较保守?如剧中两人新婚之夜一段:「银烛烧来满画堂,新人羞涩背新郎。新郎不用相扳扯,便不回头也不妨(他不回头无所谓)。花下庭前巧合欢,穿成一串倚栏杆(背对肚贴像栏杆)。缘何今夜天边月,不许情人对面看。」

下半场拼贴异质文化敷演女同氛围

在改编上,周慧玲将原剧上半场的情节贴合李渔原著精神,时代场景设定于民国元年「南风」盛行的闽中,呈现出一个不中不西交杂的文化场景,在幽微婉转的南管乐音「催情」下,演员徐堰铃饰演的美少男尤瑞郎,和徐华谦饰演的秀才许季芳,上演「男男」情欲戏码。下半场则是周慧玲忠于自己的「误读」而重新创造,时空挪移至保守压抑的五○年代,美国爵士乐、曼波与恰恰,黄梅调梁祝与好莱坞等异质文化元素拼贴混杂,改名瑞娘的瑞郎,与吴维纬扮演喜著男装的表姊肖江,如父如母合力抚养季芳遗孤承先长大成人。在性别错置、情欲流动的舞台上,李渔的男同志剧,竟散发著女同志、异性恋的变调。

广告图片
专栏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李渔  全方位的美学家

生于明末清初的李渔,是一个优秀的通俗文学作家,写过《笠翁十种曲》、《十二楼》等好看的剧本和小说。他也是一个杰出的戏曲理论家,总结了五百年戏曲的创作及演出的丰富经验,并在对历史与现实的经验的总结综合中,创造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他更称得上是一位全方位的美学家,早年科举失利,入清后再没应过考,一辈子不曾做官,身为一介文人,他将自己生活所见所闻总结性在《闲情偶寄》一书中,对戏曲、小说、诗文、史学、园林、养生、饮食等都有全面而深入的考察与阐述,被誉为古代生活艺术大全。

李渔对戏曲的看法、批评,著眼于实际舞台演出,从观众的眼光来审视剧本:在结构上,主张「立主脑」、「减头绪」、「密针线」、「戒荒唐」、「审虚实」,以一人一事,减去旁枝末节,突出主要戏剧矛盾冲突;认为编剧有如缝衣,对生活进行剪裁,铺陈戏剧情节,需前后呼应埋伏;提出作品以表现人情物理为主题,戏剧冲突源自于生活,在生活基础上容许虚构,一改传奇「无奇不传」的荒诞情节。语言上则要求「本色当行」,语求肖似,词采贵在浅显,自民间口语中提炼,置词采于音律之上,「填词之设,专为登场」,强调舞台实践的重要性。(廖俊逞)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