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圆场」原是荒草蔓生、四壁凋零,甚至连门窗都没有的废墟,图为该地尚未整理前的样貌。(创作社 提供)
特别企画(二) Feature 为表演艺术找个家 国内篇之二

大隐于市的艺术聚落

台北市文化局「艺响空间网」计划,是最早启动媒合表演团体短期进驻公有闲置空间的政策,从二○○七年初开始的「圆场O Space」,到今年扩大办理,让兰亭昆剧团、台北爱乐文教基金会、鬼娃株式会社等团队陆续找到家。在公部门的补助与团队自行投资的改造下,营造了这些大隐于市的艺术聚落,这些艺术团队的进驻,对环境带来怎样的改变?而在进驻的过程中,团队又曾面对怎样的难题?

台北市文化局「艺响空间网」计划,是最早启动媒合表演团体短期进驻公有闲置空间的政策,从二○○七年初开始的「圆场O Space」,到今年扩大办理,让兰亭昆剧团、台北爱乐文教基金会、鬼娃株式会社等团队陆续找到家。在公部门的补助与团队自行投资的改造下,营造了这些大隐于市的艺术聚落,这些艺术团队的进驻,对环境带来怎样的改变?而在进驻的过程中,团队又曾面对怎样的难题?

二○○七年初春,座落于台北市中华路二段末的七栋养工处宿舍,举行了一场特别的「入厝」大典,由创作社、莎士比亚的妹妹们、飞人集社、沙丁庞客、动见体、魏海敏京剧基金会六团联合进驻。经历简易修缮,将原本荒芜多年的废弃房舍,改造成办公、排练、创意发想的剧团基地「圆场O Space」,成为北市文化局「艺响空间网」计划推动下,表演团体短期进驻公有闲置空间的媒合首例。

「圆场」是面向中华路的连栋二层房舍,每户便是一个剧团的「家」,庭前芒果树浓荫结累,漆红大门内是创意产房;后方的泉州街独栋排练场,蕴催了无数大小演出。都会里这个密度极高的表演艺术聚落,充分展现了大隐于市的艺逸风情。

废墟大改造,「圆场」形成表演艺术聚落

从原本荒草蔓生,四壁凋零,甚至连门窗都没有的废墟,修建成今日管理有序的联合剧团空间,圆场「从零到有」的各项经验及成果,除了公部门的政策补助外,也仰赖了联合团队的场地管理共识,以及与邻里社区间的「艺文回馈」互动。

首先,在场地成本上,北市文化局「艺响空间网」计划提供了三年租期内,进驻团队只需缴纳水电费及房价税、地价税等部分税金的特别优惠;「但以圆场来说,共有七栋独立房舍,如果只由一个剧团单独进驻,反而需要加聘人力管理场地,团务支出倍增。」创作社制作人李慧娜表示,就建筑物条件来考量,「一团一栋」联合进驻刚刚好,「人事支出不至于破表,也可享有各自独立的栖身空间,规划出适合自身需求的办公区、道具间和小型排练室。」

在创作社的「呼朋引伴」下,现代实验风格强烈的莎妹与动见体,专长小丑戏剧的沙丁庞客,甫满周岁的飞人集社偶戏工作室,以及推广传统戏曲的京剧基金会,六个团龄、规模、风格各异的团队,便成了「好厝边」。各据一栋发展团务外,并将后方的泉州街房舍,规划为共同管理的排练场,除供团队轮流登记使用外,也以优惠合理的日租或周租价格,外借给其他表演艺术团体及社区使用,力求发挥「取之于公共,用之于公共」的共享概念。租金所得及每团每月缴纳的三千元管理费,存为公共基金,作为举办回馈社区的艺文活动之用。

用艺术回馈社区,六团为邻互动激荡创意

迈进校园是接近社区的第一步。「圆场」第一年在邻近古亭国中举办的「戏剧之道」教师研习营计划,由王孟超、魏海敏、王嘉明、马照琪等资深剧场人介绍戏剧创意,全程免费,吸引了台北市二十多所学校报名参加。冬至节日广邀里民吃汤圆,每团各自设计十五分钟的活动,人行道上的京剧水袖大会串、屋内小型偶戏演出、后墙涂鸦大赛,或是乡土踩街游行,大家各展所长,艺术成为回馈社区生活的创意实践。

「好多里民含著眼泪,说一辈子没有这么近距离玩过、感受过艺术表演。」永功里里长陈宏明说,看到这批老旧宿舍,从原本游民占据的治安死角,成为居民愿意主动接触的艺术基地,转变之大超过预期,「不光是空间改变,观感不同,生活气氛也开始潜移默化地提升,变成我们这个里的骄傲特色之一。」

如眷村般紧邻生活在一起,对于六团来说,情感凝聚不单单是借扫把借菜刀而已,资深团队与年轻工作室,现代实验与传统艺术,大团与小团之间,各式各样的频繁互动,让创意激荡与经验传承,都在这里发生。

然而,老旧空间的壁癌、漏水、鼠蚊等层出不穷的问题,也是这些艺术工作者每日面临的长期抗战。另外,如何加强隔音设备,避免夜间排练干扰居民,则是团队期盼公部门能投入更多的关注和经费补助。

「艺响空间网」扩大办理,让更多团队找到家

事实上,在进驻「圆场」之前,除了资历较深的创作社曾有一处顶楼三坪迷你小间外,其余五团几乎没有专属办公场地。这反映了台湾表演团体的普遍困境──在寸土寸金的都会里生存,表演团体不是克难地把团长的家当道具室,就是寻租偏远地区小空间充当办公室,行政、排练、储物室常分散各地,增加了往来的时间成本。

去年云门舞集大火,烧出了表演艺术团体空间安全性、合法性及需求不足的种种真相,也促使北市文化局持续扩大办理「艺响空间网」计划,经过跨部门协调,释出了十二处三十坪至六百坪不等的闲置空间,持续媒合团队进驻,目的在吸引表演团队「扎根台北」,保持城市的多元艺文优势,也希望继「圆场」之后,创造表演艺术团体进驻闲置空间的更多可能性。

「以前为了节省租金,家中客厅及阳台就是排练场,或到深夜无人的河滨公园空地整排。」小剧场鬼娃株式会社团长张玉芬(狗比)回忆,当年创团首演甚至是把住家当舞台,现在与偶偶偶戏团共同申请进驻和平东路二段的地下室,两团各自拥有二层楼独立空间及出入口,演员不必再东西奔波找场地,节省下来的时间、金钱及力气,可以专注去发想制作更好的演出。

多年来致力戏曲推广的兰亭昆剧团,也告别旧团址——寄宿于投顾公司里的一张小办公桌,与幸运草等其他三个偶戏团,共同进驻辽宁街新家。原本除了鼠尸空无一物的老旧空间,在团长王志萍的巧思下,利用花艺及收纳设计,打造出具有东方美感的开阔空间,连文建会和文化局都来敲档期,借用场地举办活动。「艺文再生后的新空间,可以是一个休憩的心灵空间,呼应昆剧戏剧的细腻精致,让外宾友人第一眼就感受到东方文化的创意及美感。」王志萍说。

合唱团进驻市场,考验「声」「味」调合

在这一波「艺响空间网」计划释出的空间里,位于光复北路龙城市场楼上的一百七十坪大空间,以最迅速的媒合效率,由台北爱乐文教基金会单一团体进驻。今年三月,由音乐总监杜黑与文化局长李永萍共同揭幕,喜迎成军三十七年后,好不容易寻觅到的第二个家。不少团员还笑说,多年来待惯了位于东区的地下办公室,现在搬到阳光明亮的新家,真有些不习惯。

开幕当天,市场内的合唱演出后,许多居民摊商已对这个新搬来的艺术邻居留下好印象,当地龙田里里长袁俊麒期待台北爱乐「将艺术带进巷子里」,希望每天傍晚,不只有黄昏市场,也能有黄昏音乐会的歌声伴著里民回家。

旗下原有爱乐、室内及青年合唱团等多支团队的台北爱乐文教基金会,近期陆续成立了台北爱乐青少年室内乐团及台北爱乐剧工厂,往全方位的音乐表演艺术目标迈进,规模及制作数量不停成长下,独独缺乏一个属于自己的排练空间场地。因此,进驻新空间后,首先将偌大空间规划成一大二中的排练场,机动因应各种类型的排练,同时也计划开设带状的声乐、识谱、肢体等工作坊,开放专业人士及社区民众研习。

然而进驻之后,才发现「气味」是一大问题。龙城市场的中央空调全楼联通,楼下摊商的鸡鸭鱼肉味,经常漫斥整个排练空间,放置强力风扇又势必会干扰听觉,加设独立冷气势在必行;排练场的阳春隔间,「音窜」问题十分严重,房间内外的声音彼此干扰,令讲究听觉和谐的乐团和合唱团,头痛不已。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额外花费了数十万元来改善环境,文化局也提供部分补助。」台北爱乐执行长刘葳莉表示,「但加上每月三万元的水电支出、市场协会的管理费,每月平均支出成本仍是在十万之谱,高出预期许多。」

为了摊还投注成本,台北爱乐目前积极拓展场地的利用价值及功能,希望能将龙城空间打造成一个专业的录音场地,让音响公司或个人工作室在此驻点工作,搭起音乐表演与录音工程的媒合平台,同时达成社区回馈、资源共享的目标。

台北县也开始办理,期待更多激荡与对话

目前,台北市公共空间再生为艺文使用所释出的诸项利多,也吸引了外县市团体进驻。位于新店的台北市扶植团队逗点创意剧团,与苹果剧团、万华剧团共同申请进驻位于南机场国盛社区的地下活动中心,今年端午节正式启用。团长陈嬿静说,有了固定的场地空间,剧团展演计划更能紧扣时程,也开始有余力思索更多的创意经营。

去年年底开始,台北县文化局也依类似模式,率续开放石门、板桥、深坑等县有闲置房舍,供音乐、民俗等表演艺术团体申请进驻。

尽管相较于国外,台湾表演艺术团体进驻公共空间的发展仍属起步阶段,还须长期观察绩效,但陆续引发法制面、产业面、文化面、创意面的讨论,已经开启了公部门、团队与社区之间的激荡与对话,长期磨合、共同灌溉将开出什么样的花朵,值得关注和期待。

 

专栏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