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正在台北信义区上演的《极限震撼》,是场完全打破艺术戏剧类型,结合剧场、舞蹈、钢索特技、party、秀、装置艺术等元素的演出。该制作的导演、来自阿根廷的狄奇.詹姆斯,早以钢索飞人秀De La Guarda走红于外百老汇。对于这出打破观众观赏惯性的强调现场互动演出,狄奇.詹姆斯表示,他想诉诸的是比语言更纯粹的物质,直接与观众面对面,打破从理性思考的惯性,尽其所能用感官刺激释放观众的情感,冲击他们的身体。
《极限震撼》
1/1~2 19:30
1/1~2 22:30
1/3 16:30
1/3 19:30
1/5~8 19:30
1/6 22:30
1/8~9 22:30
1/10 16:30
1/10 19:30
1/12~17 19:30
1/13 22:30
1/15~16 22:30
1/17 16:30
1/19~24 19:30
1/20 22:30
1/22~23 22:30
1/24 16:30
1/27~30 19:30
1/27 22:30
1/29 22:30
1/31 16:30
台北市信义区A10停车场
INFO 02-27463955
十二月十五日晚上,信义区的广场搭起了一座白色帐篷,来自外百老汇的当红节目《极限震撼》Fuerza bruta正在此上演。开演时间一到,千名观众兴奋地挤进大帐篷内,现场灯光瞬间全暗,众人屏息以待。突然,一位穿著西装、貌似上班族的男子,站上巨型跑步机,仿佛逃亡般地奋力奔跑,穿越迎面袭击而来的一切障碍,即便被枪击,也不停下脚步,不断前进。
场景瞬间变换到帐篷的墙上,墙上覆盖大片布幔,两位女演员飞簷走壁式地在墙上追逐、打闹,彷若梦境;突然帐篷中出现一座平台,演员们在上面激情地跳起了阿根廷的Murga舞,跳完还拿起经过特殊处理的柔软纸板,与观众疯狂互动。压轴登场的空中水池,女舞者们在水池中悠游起舞,仿佛水中精灵,优美的肢体表现透过水波折射,更迷幻动人;空中水池还会不断降低,让观众伸手可及,甚至拿出相机拍照,与舞者近距离互动,直呼过瘾。
这场完全打破艺术戏剧类型,结合剧场、舞蹈、钢索特技、party、秀、装置艺术等元素的《极限震撼》是阿根廷编导狄奇.詹姆斯(Diqui James)自九○年代以钢索飞人秀De La Guarda走红于外百老汇后,其创作团队的最新作品。《极限震撼》从二○○二年开始构思,历经三年时间,在二○○六年在伦敦首演,隔年转移到纽约外百老汇演出,此次来台亚洲首演,将要破纪录连演一百二十场。本刊特别专访该剧编导狄奇.詹姆斯,一谈他从阿根廷到纽约外百老汇,从De La Guarda到《极限震撼》的工作历程,以及如何构思这个正风靡于外百老汇的崭新型态表演的创作想法。
Q:你来自于阿根廷的布宜诺斯艾利斯,可否说明当地的剧场现况?
A:从艺术的角度来看,比较阿根廷、美国或欧洲,剧场都是非常相似的。主要的不同在于,阿根廷有更多地下演出、独立制作和行为表演艺术。在布宜诺斯艾利斯,我们仍然相信,不用等待资源或补助,艺术家仍能从事创作。
Q:你的戏剧学习和训练背景,以及拉丁美洲文化与对你创作是否产生影响?
A:当我在一九九三年创作De La Guarda这个作品,并展开全球各地巡回的时候,我并没有意识到成长背景对我创作的影响。因为在整个作品中,我们运用身体、音乐等剧场元素,都是世界的共通语言。但演员的表演能量、疯狂的肢体展现,可以说是充分反映了布宜诺斯艾利斯的精神。
Q:《极限震撼》的西班牙文原名Fuerza bruta,原意为物种原力,为何以此为表演命名?
A:Fuerza bruta是当下、现在、今天,它不是未来的戏剧,也不是过去一次又一次地的重演。它不是发明或新创造的东西,它是一个自然、不可避免的现象,数百万年的结果。它可能深藏在海洋,在玻璃瓶底,也是一次街上的漫游晃荡。没有任何原因,它就是它。
Q:《极限震撼》创作的核心想法为何?
A:我并不企图在剧场里说故事,也不赋予任何事物目的。去除掉传统的戏剧思想或核心概念,在剧场里所发生的事情都是活生生的,一道门就是一道门、它没有任何象征意义,舞台、服装、灯光、音乐都没有要表达什么,或说观众看到什么就是什么。所有的剧场元素共同完成了这场表演,而最重要的是观众的参与。我想诉诸的是比语言更纯粹的物质,直接与观众面对面,打破从理性思考的惯性,尽其所能用感官刺激释放观众的情感,冲击他们的身体,带领他们到达一个平行存在的现实。这出戏是全然抽象的,没有人知道它的意义为何,但也不需要翻译,因为意义根本不存在。
Q:排除了一般剧场以概念和意义先行,让人好奇《极限震撼》的创作过程?
A:在构思初期,通常我会记录下一些灵感:例如悬吊上空的巨型水池,与水共舞的女子,这想法来自于脑海中浮现的画面:一位女孩走在空中,走过观众头顶,还一边与流过身上的水嬉戏。对我来说,这不是一个意象,而是一股真的想让这类事情发生的欲望。而开场那名不断跑步的男子,则始自我一直想做一个人不断往前跑、冲过种种障碍的画面。有了这些主要的桥段之后,我开始与技术人员讨论如何将这些想法付诸实现,而不会重复过去桥段。
Q:可否谈谈幕后演出技术的研发过程?
A:在这个制作中,挑战最大的是一个高达六呎的移动平台,上面装有可以让演员边跑边「撞墙」的高速输送带、能够换绕剧院一圈的聚酯薄膜帷幕、还有从天而降的透明水池。一开始,我和技术团队寻找可做空中水池的材质,摸索超过一年,终于发现3M的麦拉片(Mylar),它的材质轻薄透明,厚度仅零点二五公分,耐重力极佳。当我们试验成功的那天早上,我战战兢兢地走入排练场,因为我知道这个装置关乎整个制作的成败,当我看到女舞者站在水池上玩水,确认它真的耐重,我几乎掉下了眼泪。那是一份礼物,我们一直在寻找的一个梦想成真的时刻。而另外一个主要道具,是大型跑步机,试验之初,我从家里的跑步机开始发想,延伸到舞台上成为大型的输送带,再加上人力推动、不断旋转机身,终于制造出观众不管从哪个方向看,都能看到演员奋力奔跑的场景。总体来说,实验新的事物是我工作最美好的一部分。
Q:仰头往上看的巨型水池,原地奔跑的男子不断有障碍物迎面袭击,你是否挪借电影中的运镜手法,试图翻转观众的视角?
A:我喜欢转移观众的观看角度,就像电影导演操作摄影机一样。我讨厌静止的场景,我的剧场需要运动和速度,有时接近有时拉远。表演者瞬间接触观众,然后在一秒钟内消失。我不喜欢舞台和观众席,我喜欢破坏物件,创造一个混乱而肮脏的空间。我喜欢让新鲜空气在观众的皮肤及衣服间流动,经过他们的衬衫和裤子,进入他们的口腔,通过耳朵和大脑,来到眼前。
Q:当你在挑选演员时,他们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特殊技巧?
A:当我们进行甄试时,寻找的是肢体能力强,对身体掌控力高的表演者。此外,他们还必须具有收放自如的情绪渲染力,能够展现细腻优美的动作,但也可以疯狂和奔放。
Q:从 De La Guarda到《极限震撼》,两个制作有何相同或不同之处?
A:两个制作在精神上是一致的。我喜欢带给观众惊喜,观众在剧场里面,每一分钟都能感受到不同的惊喜。「惊奇」不是效果,而是一种「无法预料」的感觉,观众会了解到自己被驱使去冲撞原有的价值观。其次,我们想做人人都能看得懂的剧场,让从不读书、进剧院、看电影的年轻人,都能了解的剧场。许多人认为剧场是艺术,但我们想创造一种不用具备任何知识、文化,就能体会的剧场语言,事实也证明,从De La Guarda到现在的《极限震撼》,不管去哪个国家,从小孩到老人,都看得懂我们想说什么。
人物小档案
- 1965年生于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18岁开始接受表演训练,6个月后离开表演学校,跟不同老师学习表演。
- 1987年,他成为独立剧团La Organizacion Negra(1985-1922)的创办人之一,创作并演出自己的戏码。
- 1993年,他和几名剧团的朋友共同创作De La Guarda,在外百老汇连演七年。
- 2007年,他和许多De La Guarda的工作伙伴,再度以《极限震撼》Fuerza bruta进驻外百老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