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阔的肩膀、壮硕的身材、温暖的性格,这就是学生们暱称的「大简爸爸」——简立人。他带给大家一种安全感,无论是在舞台、学校、家庭,都是那么足以信赖。最近甫于韩国首尔获得世界剧场设计大赛(World Stage Design 2009)灯光设计类银奖的他,除了高兴外,也感到在专业领域上的责任愈显加重。不仅在教学、创作、兴趣外,更清楚了解到未来自己要走的方向。
二○○九听障奥运会开幕典礼中,随著现场音乐及表演者的进行,舞台与观众席不断变换著璀璨的光影,让与会的选手与来宾无不惊叹,灯光总监简立人看著几百盏灯一起摇上摇下,并且依照他设定的时间点,完美无缺。地跑完整个流程,他松了一口气,成就感油然而生……
「在我的灯光设计经验中,从没有一次使用那么多的器材,因此参与听奥的演出,的确有几分兴奋感。但其实听奥对我而言,它就是一个案子,而我把每一个设计工作都当成第一个案子,不论是不是听奥,如何让灯光恰如其分地呈现,则是我每次都会思考的前题。」简立人说。
青访团改变志向
民国六十九年,就读文化大学戏剧系影剧组的简立人,原本一心想往导演之路发展,后来看到学长参加教育部主办的「中华民国青年友好访问团」(简称「青访团」),可以公费出国参观和表演,于是也兴致勃勃想去报考。
当时的「青访团」是由全国各大专院校五度五关遴选出来的「人中龙凤」,接受教育部一整年青年大使文化外交的魔鬼集训,包括体力、语言、才艺、礼仪、品格、团队合作等训练,若没有超乎常人的意志力,半途退训的大有人在。但也有人因此改变了一生的志向,简立人就是其中之一。
升大三那一年,简立人考进了「青访团」,同期的还有二胡演奏家温金龙,他们必须受训一年,才能前往南非、史瓦济兰、马拉威、马来西亚、泰国等地演出,受训期间,简立人被安排参加云门舞集《薪传》的全省公演,北中南一趟巡回下来,他渐渐认识了剧场的幕后工作,也开始发现其中的趣味,转而投向技术剧场的怀抱了!
「青访团」演出结束后,简立人邀集了一些学长与同学,大家凑了一百万,成立了一间名为「幕后剧场」的公司,每周末在北部地区承接各式各样的演出,从此以后,简立人正式跨入灯光设计,那一年,他才大学四年级。
「这个公司现在还活著呢!」简立人笑著说。大学毕业后,简立人进入陆光艺工队服兵役,接触的又是灯光工作。「那时台湾的舞台灯光还在起步阶段,年轻的我接触各种新设备,觉得又好奇、又好玩,还有钱可赚,就这么一路走下来,到退伍后还是继续往这条路前进。」
周凯之死促成出国
一段时间过后,简立人开始觉得自满,他认为自己的设备与技术已经可以应付各种演出了,虽然心里似乎有种声音呼唤他成长、提醒他要突破,但在国内又没有确切的方向。学长陈锦诚(现国家文化艺术基金会奖助组总监)在一次演出合作中,建议简立人趁年轻时出国念书,开拓自己的视野,简立人听了便犹豫起来。而真正促使他下定决心出国的,竟是剧场灯光设计师周凯之死。
民国七十六年,年轻而才华洋溢的周凯,在板桥台北县立文化中心为《当代传奇》的演出装台时,不慎自高处摔下,撞伤脑部,送到医院被判定脑死,昏迷十八天后离开人世,当时他才廿六岁。简立人至今仍清楚记得,周凯过世前还开心地对他说,即将拿到学生签证出国进修,没想到却在出国前一周撒手人寰,这样的结果让他难以接受,也让他领悟「把握当下」的道理,于是便在退伍一年后毅然出国。
简立人这一去就是五年,在这五年之中,台湾历经解严与小剧场运动,爆发力十足。而身处国外的简立人则像一块饥渴的海绵,藉著参与各种演出,印证书中所学习的理论。他曾到波士顿跟著剧场大师罗伯.威尔森工作,也曾与现代舞奇才艾文.艾利的演出共事,还有一年的暑假,他参加了美国维吉尼亚大学夏日剧场的演出行程,整整三个月的磨合,让他更有信心面对团体工作,并在不同的文化语言中,找到归属感。
「这五年国外求学的经验,让我打开眼界,知道灯光设计其实有许多角度与面向,也透过观看各种制作,了解剧场是个好玩又有生命力的地方。」简立人说。
沟通能力比技术重要
虽然专长是灯光设计,但是简立人却没有本位主义,他认为剧场是大家互相交换观点与故事的地方,如何把自己的东西让人理解,并了解别人的想法,这才是最重要的。「透过沟通,让彼此达到共识,并能顺利完成制作,剧场的人际关系有时比技术还重要。」简立人说。
或许是有过上台的经验,简立人认为自己比较能跳出来,从大格局来看剧场,而不是从灯光来看剧场。因此,他在看剧本的时候,才能从整体角度出发,再想出灯光为剧场加分的可能性,并找到视觉元素来加以整合。「灯光设计虽有一定的流程,但仍会因人、因事、因地而异,其实就和表演艺术一样,只存在当下,而且必须配合其他元素,如音乐、演员等,否则它就只是个无意义的闪光。」
简立人认为,一个设计的完整性,并不是在舞台上制造出眩目的画面,而是要必须能从最基本的功课做起,因为归零才能重新学习。灯光设计不仅要学习艺术的语言,更得发展一个广泛的色彩语汇,视觉艺术的品味是可以发展的,愈是去追究与学习,愈是能控制舞台灯光中所存在的多变性。
简立人以《呐喊窦娥》这出戏为例,它是《窦娥冤》的现代版,老剧新编之后,它的「当下性」与「当代性」为何?什么是必须加入的元素?从这个角度思考之后,就知道什么该放,什么不该放了。而导演希望在剧中以灯光呈现主角焦虑不决、不知该走向哪一条路的心情,于是简立人便以蒙德里安的画作为灵感,以垂直和水平线构筑出舞台的主要意象,确实烘托了剧中人物的心理状态。
「灯光设计不是要让大家知道灯光在干嘛,而是去了解灯光在故事中的独特性,制造出应有的剧情氛围。」
恰如其分 没有原则
在简立人的办公室里,仍珍藏著十几年前的手绘灯光图,其工整与缜密,连不重要的边框也细细描绘,看得出他对灯光设计的执著,而这样的手绘图,比起现在的电脑绘图,就是多了几分人性与温暖。
随著电子科技的进步,剧场灯光硬体的发展可说是一日千里,提供灯光设计师前所未有的可能性。简立人以加拿大知名灯光设计师比尔.威廉的名言为例:「灯光设计的原则就是……根本没有原则。」虽然各人巧妙不同,但它还是必须坚守辅助剧情的立场,就如一首乐曲的旋律与歌词一般,相辅相成。
以荣获二○○九世界剧场设计大赛灯光设计类银奖的《如影随行》为例,这部戏的内容是探讨人死后的状态,因此,如何在同一个舞台上,借由灯光表现阴阳两个空间,就是最大的挑战。
简立人记得当时看到剧本时,还曾为了一句台词大伤脑筋──「你看,你没有影子!」这下麻烦了,只要有灯光就会有影子!于是简立人把焦点放在灯光和影像的整合上,有时让演员静下来,任由影像表现,有时让舞台呈现动态,演员可以在其中穿梭,而灯光又不影响投影的效果。运用层层纱幕,让实影、虚人、虚光交错,整个舞台就变得趣味十足。
「我认为灯光在舞台上,应该有一种穿针引线的功能与作用。」简立人说,剧场艺术家麦克斯.莱茵哈德曾用一句非常浅显的话来形容舞台灯光追求的基本原则:「将光放在你想要的地方,在你不想要的地方把它拿掉。」对简立人而言,让每个场景都能「恰如其分」地呈现在观众眼前,至今仍是他工作时不忘提醒自己的一条终极守则。
人物小档案
- 美国维吉尼亚理工州立大学艺术硕士、国立台北艺术大学剧场设计系专任副教授、国立台湾师范大学表演艺术研究所兼任副教授。
- 台湾技术剧场协会常务理事暨教育委员会召集人、周凯剧场基金会常务董事。曾担任国内多处新建剧场之规划顾问,包括文建会高雄卫武营文化园区、高雄县大东文化中心、台中歌剧院等。
- 2009担任听障奥运灯光总监,并于同年获得世界剧场设计大赛(World Stage Design 2009)灯光设计类银奖。
- 灯光设计作品:客家歌舞剧《福春嫁女》、表演工作坊《暗恋桃花源》、《如梦之梦》、《千禧夜,我们说相声》、《这里是香格里拉》等、果陀剧场《淡水小镇》、明华园歌仔戏《乘愿再来》、国立台湾交响乐团歌剧《塞维里亚理发师》、国立台北艺术大学戏剧学院之《航向爱琴海》、《鸟》、《宝莲精神.nia.tw》、《巫山云-靠左行驶》等。
- 舞台设计作品:《强盗的女儿》、《人间条件》、《梦幻迷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