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R表演艺术
特别企画 Feature 《郑和1433》

东西合璧汲取抽象 打造极简之美

专访服装设计叶锦添 、舞台技术指导王孟超

《郑和1433》,罗伯.威尔森首度与台湾设计团队合作,知名的服装设计师叶锦添与担任舞台技术指导的国内剧场设计师王孟超,将如何与威尔森打造这次跨文化合作的舞台视觉?本刊特别访问叶、王二位,一谈与剧场大师合作的过程与心得。

《郑和1433》,罗伯.威尔森首度与台湾设计团队合作,知名的服装设计师叶锦添与担任舞台技术指导的国内剧场设计师王孟超,将如何与威尔森打造这次跨文化合作的舞台视觉?本刊特别访问叶、王二位,一谈与剧场大师合作的过程与心得。

不同于去年《欧兰朵》由罗伯.威尔森的老班底组成的设计团队,《郑和1433》的创作加入了以《卧虎藏龙》获得奥斯卡金奖的服装设计师叶锦添,而长年与云门舞集合作的资深舞台设计王孟超,也将在这次制作里担任T.D.(舞台技术指导)的工作。作品风格被誉为「新东方美学」的叶锦添,如何以其擅长的复古新语言与西方前卫对话?视觉剧场巨擘的舞台设计概念,透过王孟超的执行,将呈现何种令人惊艳的意象风景?两位华人艺术家和罗伯.威尔森进行「沟通」与「设计」的艺术交流,又将展开一场有别于舞台上跨文化合作的幕后「东西合璧」?

在文化架构中,提炼抽象服装之美

长期与当代传奇剧场、无垢舞蹈剧场、汉唐乐府、优剧场合作,跨足表演艺术与电影,参与过无数创作的叶锦添说,和罗伯.威尔森合作,对他而言是一次全新的经验。「不同于其他导演,威尔森对服装造型的要求,是从舞台的结构比例思考。」叶锦添表示:「威尔森的舞台语言是非常西方的,自成一套系统,他的剧场从视觉出发,著眼于空间的构图变化,表演者是被物化的。服装设计的逻辑和舞台是一致的,考量的不是角色性格背景,而是体积和面积,视为人体的空间,因此我们常常可以在他作品中看见被放大比例的造型,建筑感的服装。」叶锦添强调,罗伯.威尔森的工作方法不是一般剧院可以接受的,因为视觉上精准的要求,设计群必须要参与密集的排练过程,而排练通常就在正式演出的舞台上进行;两人第一次见面的时候,罗伯.威尔森甚至问他:「你能不能适应我的工作方法?」

叶锦添认为,罗伯.威尔森的美学早在六○年代美国前卫剧场运动就已成型,其精神上是解放的,但骨子里却是严谨的,前卫的风格奠定在深厚的历史基础之上,例如他处理舞台上演员的动作姿态,其实是重新诠释古埃及、希腊罗马时期雕塑的恒定美感。同时,他又追求一种极简的状态,把有特色的东西都抽离掉,甚至人性也被剥除,寻找中性的、质感无定状的形象。「虽然《郑和1433》是中国的题材,但威尔森要我在设计服装时,不要拘泥于中国的文化背景,而是以『无色无味』的抽象线条,切入对比;在脸部化妆上,也迥异于中国传统戏曲,勾勒脸的轮廓、突出脸的表情,也不是非洲原住民图腾,具有象征意义,而是介于『若有似无』的几何形状,就像剧中的音乐也是融合、拼贴的,有时候是歌仔戏、有时候击鼓、有时候是爵士乐。」

虽然设计上,罗伯.威尔森允许偏离主题的自由想像,但叶锦添指出,绝对不是毫无根据的天马行空,而是在文化架构上的提炼,例如剧中出现了中国、非洲、苏丹、越南等不同国家,他就得依据这些地域的服装特色,赋予抽象化的可能。全剧多达六七十套服装,虽然预算有限,却不能在制作上打折扣,叶锦添形容,罗伯.威尔森对造型一丝不茍的细腻坚持,任何细节都不放过,在服装上多一个褶、多一条线,他都看得见。「威尔森经常运用背光,强调人物的剪影,因此服装剪裁更是不能马虎。」

舞台简单且冷静,准确得令人感动

国内资深舞台设计王孟超,为云门、当代传奇剧场、明华园、创作社等著名表演团体设计过数十出舞台,去年更为台北国际听障奥运会开闭幕担任舞台设计总监,面对罗伯.威尔森,又是如何一起展开工作?「整个工作时程分成三个阶段:Stage A、Bauprobe(德文,意近试装台)、Stage B。在Stage A的过程中,我和优人的演员们一起在排练场里,和威尔森排戏、提供每天需要的排戏道具和布景;Bauprobe最主要的目的则是在剧场内搭建一比一比例的舞台,直接让导演修改,颜色和材质为其次,等比例才是重点。」王孟超说,罗伯.威尔森的灵感通常都是即兴发生的,「譬如,某次他拿出一张手绘的草稿,画著一个躺卧的巨人,那是他从飞机上的杂志里的漫画所看到,罗伯.威尔森便将皇帝驾崩的想像连结于此。而他需要这个巨人才能排戏。接下来,我和其他技术人员便得想尽办法,让这个巨人出现在隔天的排练场里。」

应付罗伯.威尔森每天丢出的各种难题,只是T.D.工作的一部分。「我们花许多时间沟通,并且互相取得信任,这才是最主要的工作内容。」王孟超说。为了消弭彼此在最初因为文化、语言、经验上的差异和不熟悉所引起的不信任感,王孟超必须满足罗伯.威尔森对舞台上每个细节的坚持。省略第三者转译的角色,亲自与罗伯.威尔森耐心且细心的沟通,再带领技术人员完成他的要求,如此才能建立双方互信的工作基础。「威尔森是一个很nice的人,只是大家一开始有点怕他。但当我们也展开想像力,去完成他对舞台的要求,看见演员在他手里产生难以形容的神奇感,我们才是真正一起参与这个演出的创作。」

而王孟超也见识了这位大师对所有细节的追求与挑剔,「我们在舞台上摆了一个他要求的白色桌子,威尔森走近仔细一看,告诉我们这个桌子在靠上舞台那侧的桌边没有漆白,我们说:不过观众看不到,威尔森说:『但我看得到。』」罗伯.威尔森对视觉的敏锐几近洁癖,但王孟超说,「其实林怀民老师也是如此,对于每一个细节都不肯轻易放过。所以我们看见两位大师为什么成为大师。」

从旁观察这位前卫大师在舞台视觉上的构思,王孟超认为:「他所使用的后现代语汇,其实已经不是最前卫的手法,我们在台湾的剧场里时常见识,一点都不陌生。但是他对光影、线条的掌握与内容意象上的结合,却是极为精准。也许和他导演身兼舞台设计的身分有关,他拥有最大也最直接的诠释权。」罗伯.威尔森在《郑和1433》中使用了大量的竹子当作舞台材质,来建构演出中每个不同的场景,赋予东方语汇且延续西方的极简线条。「『线条』在罗伯.威尔森作品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视觉元素,也是极简美学里最小的创作单位。罗伯.威尔森的舞台从来都不复杂,但它简单且冷静,准确得令人感动。天幕上的光影与颜色变化,才是他舞台上的主视觉。」王孟超如此分析。

《郑和1433》还会在国家戏剧院的舞台与观众席之间拉起一整面巨大的百叶帘,「威尔森想要让观众有时透过百叶帘的缝隙观看舞台上的演出,而铝制的百叶帘在翻动的声响,以及光线在其之上的变化,都是他安排的听觉及视觉调度。但是巨大的百叶帘因为重量而难以翻动的技术,就是接下来要解决的部分。」在罗伯.威尔森下次再度来台进行剧场实地排戏阶段的“Stage B”之前,《郑和1433》的舞台还有许多困难等著王孟超要克服。

来瞧瞧不同于以往「优人」的优人神鼓

谈到《郑和1433》这出戏,跟著演员们在排练场里工作的王孟超有最直接的感受,「最初也很难想像将意象剧场、优人神鼓还有歌仔戏放在一起,会做出什么东西来?但是,当唐美云和著现场即兴的爵士乐手的曲调,开口唱歌仔戏时,当场的体会很奇妙!所有人都相信,这一切的结合是可能的。」罗伯.威尔森其外在美学形式见长的意象剧场,与强调「合一」概念的优人神鼓,又是如何进行跨界的创作?王孟超笑说,「一定要到剧场里瞧瞧不同于以往『优人』的优人神鼓!」。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评论与回响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