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R表演艺术
特别企画 Feature 德国剧场新势力

安德烈.克里根堡 三「奇」驰骋想像空间

木匠专业出身、却半路出家转进执导剧场的安德烈.克里根堡,不但是备受瞩目的当红导演,也同时是颇受肯定的舞台设计师。他的风格可以说有三「奇」:空间奇、人物奇、点子奇:他个人制作的舞台空间,创意新颖,表现力强;在主角上不爱英雄美人,偏爱倒霉的无名小卒、受迫害者与社会边缘人;剧情推陈中在悲伤绝望中加入插科打诨,使人物摆荡在悲喜之间,舞台点子常出人意表。

木匠专业出身、却半路出家转进执导剧场的安德烈.克里根堡,不但是备受瞩目的当红导演,也同时是颇受肯定的舞台设计师。他的风格可以说有三「奇」:空间奇、人物奇、点子奇:他个人制作的舞台空间,创意新颖,表现力强;在主角上不爱英雄美人,偏爱倒霉的无名小卒、受迫害者与社会边缘人;剧情推陈中在悲伤绝望中加入插科打诨,使人物摆荡在悲喜之间,舞台点子常出人意表。

一身西装笔挺,一头金发乱散,一双轻便球鞋,平易近人、幽默风趣的安德烈.克里根堡一九六三年出生于马格德堡(Magdeburg,德国萨克森-安哈尔特州的首府,属于前东德)。学木匠专业的他,本来跟剧场完全沾不上边,因缘际会之下,到剧院当木工,生平第一次接触戏剧,便深深地爱上了,随即转行当导演助理,进而自己导戏。柏林围墙倒塌之际,他导布希纳的《沃伊采克》Woyzeck入选一九九一年的「戏剧盛会」(Berliner Theatertreffen)。对完全没有科班基础的他,初出茅庐即获得这样的肯定,其导戏天分令人刮目相看。自此,他进入「人民剧院」(Volksbühne)当正规导演。当时剧院在卡斯托夫(Frank Castorf)的带领下,有马塔勒(Christoph Marthaler)与克雷斯尼克(Johann Kresnik)两大主将坐镇。年轻的克里根堡在这充满活力的戏剧环境下,得以一边导戏,一边观摩学习。可是,由于当初风格与卡斯托夫相近,老被媒体定位为「卡斯托夫的养子」,意识到自己在柏林面对三位处于创作高峰期的戏剧大师,难以出头,他毅然决然在人民剧院最辉煌耀眼的时刻(1996年)离开。

从故乡再出发征服剧坛,导戏十年挖掘设计天分

回到故乡马格德堡潜心琢磨自己的风格,重新出发。汉诺威、汉堡后来成了他创作的长期根据地。尽管,他在九○年代导的《门前》(Draußen vor der Tur,德国剧作家Wolfgang Borchert作品)与易卜生的《人民公敌》,都受邀「戏剧盛会」,但严格说来,二○○二年才是戏剧生涯的重大转捩点,他开始于慕尼黑小剧院(München Kammerspiel)当客席导演并身兼舞台设计师,一连推出希腊悲剧《奥瑞斯提亚》Orestie、席勒的《尼布龙》Die Nibelungen、契诃夫的《三姐妹》、卡夫卡的《审判》,这四大杰作不但全入「戏剧盛会」年度十大优秀德语剧之列,更为他带来许多戏剧大奖的殊荣。如《尼布龙》获奥地利涅斯拓艺(Nestroy Preis)二○○五年「最佳德语戏剧奖」,《审判》中以一只巨大眼睛为舞台,创意新奇、机关巧妙,被《今日戏剧》Theater Heute杂志誉为二○○九「年度最佳舞台设计」,也是去年布拉格德国戏剧艺术节(das Festival des deutschsprachigen Theaters)中的高潮。而《三姐妹》更是二○○八年莫斯科「新欧洲戏剧国际艺术节」(Neues Europäisches Theater)的压轴好戏。克里根堡成功打进欧洲剧坛,被公认为举足轻重的当代德国导演之一。

许多德国舞台剧导演一旦声名大噪,即被挖角跨界导歌剧,而克里根堡也不例外,二○○六年的歌剧处女作、葛路克的《奥菲欧与优丽狄茜》Orpheus und Eurydike,二○○八年的贝尔格《伍采克》Wozzeck都是极受欢迎的歌剧剧目。今年将与「柏林德国歌剧院」(Deutsche Oper Berlin)合作推出《奥赛罗》,法兰克福、慕尼黑各大歌剧院亦竞相邀请,无疑已是行情看涨的歌剧导演。去年夏Ulrich Khuon(前汉堡Thalia Theater总监)新官上任「柏林德意志剧院」总监,原在他旗下的顶尖人才随之移师柏林,克氏亦被擢升为新任首席导演。意气风发的克里根堡,十三年后重返柏林,不但早已挣脱了卡斯托夫的影子,更证明了长江后浪推前浪,青出于蓝胜于蓝。

对克里根堡而言,舞台空间是决定一出戏成败的关键。奇怪的是,他不像其他导演如大海马(Michael Thalheimer)、勾许(Jürgen Gosch),跟特定的舞台设计师长期搭档,反而喜欢跟不同的设计师合作,意见越不合越好,因为认为有冲突可以避免重复,更能迸发出意想不到的创作。这个爱接受挑战的怪才,其实从来没想过要自作舞台设计,这缘起于读布希纳《丹顿之死》Dantons Tod时,舞台空间清晰强烈地浮现眼前,为了准确抓住这个灵感,便自己动手做起舞台设计模型来了,从此欲罢不能。集导演与舞台设计师为一身的德国导演屈指可数,但像克里根堡导戏近十年后,才挖掘到自己另一半的天分,恐怕是绝无仅有。

空间奇、人物奇、点子奇,忧喜间让人又欢喜又痛心

他的风格可以说有三「奇」:空间奇、人物奇、点子奇。他个人制作的舞台空间,创意新颖,表现力强,常常幕一拉开,观众眼睛为之一亮。如《审判》中一只偌大眼睛占满整个舞台,似乎是看著主人公K的监视器,那黑色瞳孔是既能竖立,也能垂直打平的旋转圆盘,仿佛是K无论如何也逃脱不了的命运轮盘,设计之「奇」不但带给观众戏剧深度的启发,也是高度的视觉享受。

克里根堡偏爱倒霉的无名小卒、受迫害者与社会边缘人,无怪乎,以悲观出名的当代剧作家Dea Loher是他的最爱,几乎她所有的作品都被他搬上了舞台。即使是悲剧人物,他乐于赋予奇特造型,肢体语言更多方汇集舞蹈、杂技、默片喜剧滑稽夸张的笨拙动作,以凸显出其内在性格与想望。《三姐妹》里,用石膏作成的超大面具,罩住演员整个头部,造型诙谐逗趣,然而,那死灰的眼神,伴著手风琴的幽幽旋律,泄露三姐妹因遥不可及的梦想感到绝望与内心的槁木死灰,却让人为之戚然。又如《人民公敌》,肥胖的市长一出场,即脱帽作呕吐状(可能是吃太多流水席了),吐完后,马上戴上帽子,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观众虽然知道是演的,好笑之余还是不禁作恶。这看似噱头的奇招,却巧妙地暗示了市长是个恶心的坏家伙。

在悲伤绝望中加入插科打诨,使人物摆荡在悲喜之间,克里根堡的点子多而「奇」,如让三姐妹一头栽进由白色换洗被单堆成的山丘,借此展现他们为枯燥无聊的乡间生活,感到窒息。诸如此类的奇想,是克里根堡无人能及之处。《南德报》记者Christine Dössler评道:「在剧界再也没有人比他更懂得运用默片喜剧的艺术了,一如其典范巴基特.基顿(Buster Keaton),那是迷失的表现,是求生存的奋斗,『跌倒是为了站起来,为了再跌倒,再站起来…』他不是一直都能把它处理得很好,有时他用太多花招与小噱头(有拖戏之弊)。然而,他的杰作里,充满无尽的温柔、诙谐幽默的笑料与忧伤的诗意,让人又欢喜又痛心。」(注)这的确是对克里根堡最贴切的写照。

 

注: Christine Dössel,〈克里根堡人物特写Porträt: Andreas Kriegenburg〉,http://www.goethe.de/KUE/the/reg/reg/hl/kri/por/enindex.htm

 

专栏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