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R表演艺术
特别企画 Feature 德国剧场新势力

尼可拉斯.斯泰曼 支解经典超级变身

尼可拉斯.斯泰曼是个典型学院出身的剧场导演,在未满三十岁之前,就以他的「恐怖三部曲」:索福克理斯的《安蒂岗妮》、契诃夫的《海鸥》与布许纳的《雷翁斯与雷纳》声名大噪,争议的文本肢解与戏剧呈现让剧评惊艳。除了挑战歌德与莎翁,他也改编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叶利尼克剧作。斯泰曼擅长运用多媒体素材与特有的戏谑美学,把经典翻转成现代感十足的剧场作品。

 

尼可拉斯.斯泰曼是个典型学院出身的剧场导演,在未满三十岁之前,就以他的「恐怖三部曲」:索福克理斯的《安蒂岗妮》、契诃夫的《海鸥》与布许纳的《雷翁斯与雷纳》声名大噪,争议的文本肢解与戏剧呈现让剧评惊艳。除了挑战歌德与莎翁,他也改编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叶利尼克剧作。斯泰曼擅长运用多媒体素材与特有的戏谑美学,把经典翻转成现代感十足的剧场作品。

 

研究当代德语剧场,绝对无法略过尼可拉斯.斯泰曼(Nicolas Stemann)这个名字。斯泰曼于一九六八年出生于汉堡,是个典型学院出身的剧场导演。他先在汉堡大学主修德国文学与哲学,在维也纳「马克思.莱哈特戏剧学院」(Max-Reinhardt-Seminar)攻读剧场导演,然后又在「汉堡戏剧大学」(Theaterakademie Hamburg)深造,师事于知名导演Jürgen Flimm(1941-2002)与Christoph Nel(1944-),是个学院脉络清楚的人文导演。与他同期在汉堡读书的学生导演还有Falk Richter、Sandra Strunz、Mathias von Hartz等人,这一群学生毕业后都在德语剧场各自拥有一片天,形成新一代的汉堡导演新势力。

斯泰曼在二十七岁就开始正式投入剧场导演的工作,在未满三十岁之前,就以他的「恐怖三部曲」(Terror-Trilogie)声名大噪。这三部曲分别为索福克理斯的《安蒂岗妮》、契诃夫的《海鸥》与布许纳(Büchner)的《雷翁斯与雷纳》,三个经典文本在他的执导之下都呈现全新的面貌,争议的文本肢解与戏剧呈现让剧评惊艳,为他日后的导演生涯奠下坚实基础。

斯泰曼接著改编歌德名著《少年维特的烦恼》与五幕剧《托卡托.塔索》Torquato Tasso,前者改编成一人演员独白剧《维特!》Werther!,至今依然常被各大剧场演出;后者演出时,歌德的石膏像就在台上,在演出当中被摔成碎片,经典象征在他手中碎裂,是他日后一贯的导演手法。从上个世纪至今,他创作不断,建立了强烈的个人风格,作品多次受邀至「戏剧盛会」(Theatertreffen),在二○○三、○五、○八三年都入围奥地利「涅斯特洛伊戏剧大奖」(Nestroy Theaterpreis)的「最佳导演」,二○○七年则入围「浮士德戏剧大奖」(Faust-Theaterpreis)的「最佳导演」,得到诸多肯定,来自各大德语剧场的邀约从未间断,主要活跃的剧场为汉堡的「塔理亚剧场」(Thalia Theater)、柏林的「德意志剧院」(Deutsches Theater)、与维也纳的「城堡剧场」(Burgtheater)。

不说To be or not to be的《哈姆雷特》

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是许多剧场导演的大挑战,斯泰曼在二○○一年在「汉诺威剧场」(Schauspiel Hannover)推出《哈姆雷特》,创造了他导演生涯的高峰。演出哈姆雷特角色的菲立普.侯赫玛(Philipp Hochmair)是长期与斯泰曼合作的演员,他一人独撑全场的《维特!》让观众见识到他身为舞台演员的深厚功力,在《哈姆雷特》里他继续与斯泰曼合作,演出现代版本的疯狂哈姆雷特,大受欢迎。

斯泰曼执导的《哈姆雷特》很现代化,极简的舞台上只剩下几个重要的角色,莎翁的经典文本被他打碎,著名的“To be or not to be”或者“Frailty, thy name is woman!”等台词都不是从哈姆雷特这个角色口中说出,颠覆观众观剧的基本期待。舞台上充满著暴力、裸体,一台电视机播放著劳伦斯.奥立佛(Lawrence Olivier)演出的《哈姆雷特》的版本作为对照,但不时被现场拍摄的演出录影片段打断。这个叛逆的《哈姆雷特》虽然把原来的文本都打碎了,节奏却非常流畅,冷调且带有强大张力的呈现方式创造出了很德国式的莎剧。

面对肢解经典文本的质疑,斯泰曼态度笃定从容,他认为经典本身已是正典,无论如何改编,导演无法都摧毁这些文本。他说:「我可以痛击一个经典文本而且清楚,我不会杀死这文本。」(Ich kann draufhauen auf einen klassischen Text und weiß: er wird mich überleben.)

支解经典与叶利尼克

从《哈姆雷特》便可以看出斯泰曼的导演美学,他喜欢挑战经典,拆散文本,挹注现代元素,让舞台的时空与观众接近。他喜欢使用多媒体素材,摄影机、电视萤幕、投影、跑马灯等都是他常用的舞台道具。他特别爱让演员拿著麦克风说词、唱歌,或让演员连珠炮似地独白一大段难解的台词,一群演员以类似清唱和声的方式说词也是他常用的手法。他的作品总是充满音乐元素,大量使用流行歌曲,常有现场乐队在舞台上演奏。他的作品总有强烈到几乎是恶搞的戏谑,以批判资本社会、历史事件、人际疏离与虚伪的人们。在强烈缤纷的视觉呈现里,他的剧场层次丰富,看一次往往不够,多看几次还总能发掘新的观看角度。

这样的美学,让他成为当今最能诠释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叶利尼克(Elfriede Jelinek)剧作的最佳导演。叶利尼克的文学作品总是晦涩难懂,她写的剧本更是许多人眼中头痛的作品,常常没有清楚的角色、场次、换幕,台词怪异难解,但是斯泰曼却非常喜欢这样的风格,可让他进行剧场重组。他多次挑战叶利尼克的剧本,每次都得到肯定,代表作是《乌莉克.玛丽亚.史都华》Ulrike Mariah Stuart,以暴力的舞台重现德国恐怖组织「赤军旅」(Rote Armee Fraktion)的历史,看似失控的混乱舞台含有深刻的批判的力量,以暴力评点暴力,入围了当年的「戏剧盛会」,引起了剧场界的争议讨论声浪。身为导演,斯泰曼总是不畏惧不保留,把争议不断投掷给观众。

剧场如足球

虽然有政府的大量金援,但是德语剧场在网路与媒体的兴起下,也一样面临观众流失的窘境。面对这个疑问,斯泰曼在一次访谈当中,把剧场比为足球。他说,一百年后,也许根本不太有人关心足球了,但那些大型的足球场却都还矗立著,还是有少数的人正在踢著足球。这就好像是目前的剧场,明明不太有人看,却还是存在著。所以他说,只要把足球踢好就好了。剧场不用呈现主流,主流留给大众媒体去努力曝光,非主流的,留给剧场人,重现经典,踢好足球,导好戏就是了。

 

相关网站:

《维特!》作品网站:http://www.goethes-werther.info/

《哈姆雷特》演出片段:http://www.youtube.com/watch?v=78KVfSwUvCA

 

艺术家请回答-吴珮菁广告图片
夏佑体验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多媒体加上戏谑美学  经典翻转出现代感

尼可拉斯.斯泰曼是个步伐稳健的导演,从一九九五年正式投身剧场工作至今,创作不辍,以他扎实的人文学院训练为底,运用多媒体素材与特有的戏谑美学,把经典翻转成现代感十足的剧场作品。除了挑战歌德的《维特!》、《托卡托‧塔索》与莎剧《哈姆雷特》之外,他也改编叶利尼克的剧作,二○○四完成《发电厂》Das Werk,三年后又完成《乌莉克.玛丽亚.史都华》,成功激起剧场争议之后,二○○九继续执导了《推销员的合约》Die Kontrakte des Kaufmanns,俨然成为执导叶利尼克剧作的最佳导演。他二○○八年执导了席勒《强盗》Die Räuber,最新作品是布莱希特的《屠宰场里的圣女贞德》Die heilige Johanna der Schlachthöfe

 

Authors
作者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