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R表演艺术
城市艺波 Cities & Arts 巴黎

法国导演+东方团队 跨文化剧场新潮流

近来巴黎的剧场界,出现了一股法国导演与东方表演团体的跨界合作潮流。如MC93博比尼Bobigny国立剧院与中国北京戏曲艺术学院合作的《水浒传》,以及巴黎城市剧院即将上演的,由法国导演Arnaud Meunier与日本剧作家平田织佐合作,改编自法国剧本《坠海》的《往高处飞》。

近来巴黎的剧场界,出现了一股法国导演与东方表演团体的跨界合作潮流。如MC93博比尼Bobigny国立剧院与中国北京戏曲艺术学院合作的《水浒传》,以及巴黎城市剧院即将上演的,由法国导演Arnaud Meunier与日本剧作家平田织佐合作,改编自法国剧本《坠海》的《往高处飞》。

曾长期旅行中国的威尼斯商人马可波罗,在故乡监狱中以记忆加上夸耀,向十三世纪的欧洲,口述那个东方遥远神秘之「看不见的城市」。于是在西方人脑海中所谓的「东方」,似乎开始有了一个易于辨别、但却不一定真实的「刻板」画面。

时至二十一世纪的法国剧场,这种东方异国情调依旧没有消失。甫接掌奥得翁国家剧院的明星导演——奥立维耶.毕(Olivier Py),去年亮出的大戏是长达十一小时的长篇巨作《缎子鞋》Le Soulier de satin,这个法国剧作家保罗.克罗岱尔(Paul Claudel)于一九二九年完成的剧本,在舞台上出现一个——八字胡、细尖眉、瓜皮帽、长辫子、背弓膝屈、行走小碎步、说话音尖嗓细、唱歌怪声怪调的「中国人」;一个以身著和服演员扮演,全场以皮影出现只能成为偶的「日本人」……,这种文化上以为美丽的误解,让当代剧场中的东方,仿佛还停留在马可波罗的「故事」中。

法国导演+中国京剧  《水浒传》另类呈现

但另方面,欧洲剧场大师对于东方「跨文化」的努力却也不曾间歇,彼得.布鲁克的《摩诃婆罗达》,将西方演员全部变成印度历史故事中的角色;阳光剧团穆努虚金的《河堤上的鼓手》,让演员成为净琉璃人偶扮演日本故事;连舞蹈界的碧娜.鲍许,也带领团员移地日、韩、港等地,尝试以近距离,谦卑提出他们对于东方文化的观察。

尽管如此,西方舞台这个阶段的剧场东方,到底还是以自身为主体的论述,对于如何能更接近真实的东方,近来巴黎的剧场界,更出现了一股法国导演与东方表演团体的跨界合作潮流。

位于巴黎东北方的MC93博比尼Bobigny国立剧院,艺术总监索梅尔(Ptrick Sommier)对于非法国的外国戏剧推广,向来不遗余力。剧场导演出身的他本身也是个东方迷,二○○二年透过合作的日本歌舞伎大师坂东玉三郎之介绍,开始与中国北京戏曲艺术学院合作,二○○五年首度带与该校师生合作,以折子戏形式在法国登台。今年索梅尔更作足功课,亲自担任改编、执导中国古典名著《水浒传》。

担任本次制作的中国艺术指导,也是国家一级演员的郎石昌老师说:「本次合作的《水浒传》,是法国导演从另一个视角看京剧」。的确,导演索梅尔的企图并不只限于京剧本身。

右舞台摆上长条化妆桌,演出中一旁演员同时在勾脸扎靠;右边是一个假的剧场红幕开口,仿佛观众是在剧场侧台看京剧演出;演员时而服装扮像整齐如正式演出,时而只穿戴半套,露出真实的脸庞可能只是排练;最惊奇的还是,水浒英雄故事之间,穿插的真实京剧学校训练课程,甚至是老师傅回想当年演戏的对话。

日法剧本交流,呈现日本高度商业化社会

而在巴黎城市剧院即将上演的,则是法国导演Arnaud Meunier与日本剧作家平田织佐合作,改编自法国剧本《坠海》Par-dessus bord的《往高处飞》Tori no tobu takasa。这个日法合作的现代剧场,演员大部分来自日本,采用日法双语,并以歌舞形式进行,原剧情描述七○年代法国的一家卫生纸企业,面对美国公司的竞争,最后公司被裁并的故事。

说到这个合作经过,首先是法国剧场界对平田织佐于并不陌生,他的剧本被法国剧团搬演多年,甚至也曾多次邀请日本剧团上演日语版本;再来是原剧本作者Michel Vinaver的风格与平田织佐相似,著力于反映社会问题;最后是这个企业竞争的故事,相当符合日本高度商业化社会的情境。于是在巴黎城市剧院的推动之下,便诞生了这个日法合作的新尝试。

以上所举巴黎剧场的两个例子,无论传统或现代,都是马可波罗退位,而空出的舞台,交由东方人说自己真实的故事,或许这才是「跨文化」剧场的真正精神。

当剧场遇上魔术,打开故事的可能广告图片
夏佑体验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免费订阅电子报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