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担任主角的蔡柏璋(左),让一个稍嫌平板的文本,得以转化成为好看的演出,有相当重要的关键作用。(台南人剧团 提供)
演出评论 Review

令人不安的「好看的戏」

整体而论,《Q&A首部曲》是一个非常好看的剧场作品,满场观众的热烈反应可为印证。从专业评论的角度来看,编导、表演、设计以至于技术执行,都有一定的水准,尤其是担任主角的蔡柏璋,让一个稍嫌平板的文本,得以转化成为好看的演出,有相当重要的关键作用。…但在走出剧场时,真正让我不安的,就是《Q&A首部曲》给人太舒服的感觉。

整体而论,《Q&A首部曲》是一个非常好看的剧场作品,满场观众的热烈反应可为印证。从专业评论的角度来看,编导、表演、设计以至于技术执行,都有一定的水准,尤其是担任主角的蔡柏璋,让一个稍嫌平板的文本,得以转化成为好看的演出,有相当重要的关键作用。…但在走出剧场时,真正让我不安的,就是《Q&A首部曲》给人太舒服的感觉。

台南人剧团《Q&A首部曲》

6/4~6  台北市社教馆城市舞台

在近几年的本地剧场界,蔡柏璋是一个颇受期待的创作者,表演、导演、编剧的全才表现,让他的每一部新作都备受关注。他有作为一个演员的舞台魅力,作为编导者,也能纯熟的掌握节奏、语言、舞台调度,在同辈创作者中,隐然有一枝独秀的态势。

最近推出的《Q&A首部曲》,同样受到高度的关注。先有个特别的机会读了剧本,老实说,有些失望:题材亦庄亦谐但少了些创意,场景的切割与连接虽自有其逻辑,但还是稍嫌零散,戏剧动作虽有起伏,但冲突的张力有限,语言活泼有趣但有耍弄嘴皮之嫌,人物形象鲜明却不免有些刻板,整体格局很像通俗电影或情境喜剧(sit-com),叙事风格与当代文化情境贴近,但戏剧文本的可读性,则让人存疑。

之后进到剧场看了演出,对《Q&A首部曲》的看法有了些改变。

令人不安的「太舒服」的感觉

整体而论,《Q&A首部曲》是一个非常好看的剧场作品,满场观众的热烈反应可为印证。从专业评论的角度来看,编导、表演、设计以至于技术执行,都有一定的水准,尤其是担任主角的蔡柏璋,让一个稍嫌平板的文本,得以转化成为好看的演出,有相当重要的关键作用。真要挑剔一些看,我可以说姚坤君(饰关英莲)的表演应该收敛一点,黄士伟(饰刘世仁)的表演少了那么一点活力,舞台与服装设计做到写实但少了些设计感,导演的场面调度可以更精简准确一些,至于文本部分,故事题材的原创性、人物情感的深度、议题(自我追寻/性别与性)的局限,也都有深入追究的空间。

但在走出剧场时,以上的这些挑剔其实都不是我关切的重点,真正让我不安的,就是《Q&A首部曲》给人太舒服的感觉。

关于这一点,要从日前友人转寄的一篇英国《卫报》网路剧评说起。

在英国《卫报》剧场部落格题为〈Theatre must change...us〉的文章(2010/1/4)中,剧评家Lyn Gardner主张剧场不能只是给我们安慰,让我们自我感觉良好(feel better about ourselves),更要挑战我们,逼我们涉险,让我们因此有所改变,或有改变世界的可能,否则一切就只是浪掷光阴。

《Q&A首部曲》是一个娱乐性极高的演出,通俗动人的题材(人生转折/家庭悲喜/自我追寻),既有辩证趣味又带有荒谬感的情感事件(同性/异性/跨国/SM),明快的戏剧节奏与叙事,但关键的问题是:这一切都在合法合度的范围之内发生,都在不冒犯观看者的前提之下发生,各种疆界的跨越(记忆失忆/同性异性/台北柏林/生死),都有可以安全复返的回路,即使剧末留下的两难(刘世仁的婚姻与外遇)、疑点(傅严歆究竟有无怀孕/刘忆的去向),也只是预留续集写作的伏笔,而不在挑战观众的意识、逼他们涉险,或要求他们改变自己或改变世界。

我就是要求革命的承诺

当然,我也自问:这样的作品或创作意识有甚么错?当然没有错,任何形式或创作意识,都有其正当性。但就像前述的那些挑剔一样,作为一个剧场的观众,我绝不会轻易接受创作者的善意或实质的付出,或接受谑仿即为颠覆,不管新世代的幽默是不是如纪蔚然所言「扮猪吃老虎」的宁静革命,我就是要求革命的承诺,要求创作者对大家习以为常的看法提出质疑,对大家共同接受的价值观提出挑战,并且甘冒大不讳,让自己也让观众真正体会「剧场是危险的」的真理。

因为我们坐在剧场里,而不是在客厅的电视机前或电影院里。

我期待看到《Q&A》的续集,与首部曲不太一样的续集。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世界舞台 尽在你手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