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是《梆子姑娘》或是《抬花轿》,演出结束后,台上的王海玲总是从不掩饰地对台下观众说「累」──我们当然完全明了,并因此而为王海玲不舍!较诸《梆子姑娘》中特意拣选安排的段落,这毋宁是王海玲真性情的流露──台上的王海玲纯真地以「演员」王海玲的心情向观众真情诉说。
《海玲.50》向大师致敬
4/16~18 台北市社教馆城市舞台
为了纪念豫剧皇后王海玲从艺五十年,台湾豫剧团隆重规划一系列演出与相关活动,其中最受瞩目的,就是王海玲接连三天担纲演出《梆子姑娘》、《抬花轿》、《王魁负桂英》,以显示积累半世纪的演艺功力与境界。三剧中《梆子姑娘》为全新制作,以王海玲的豫剧生涯映衬台湾豫剧发展脉络;《抬花轿》原名《香囊记》,为豫剧著名剧目,讲述周桂兰于入嫁武状元之日,促成义弟(文状元)夫妻团圆事。《香囊记》与《大祭桩》一喜一悲,曾于一九八六年参与第八届台北市艺术季演出,在艺文界及年轻观众间掀起一阵河南梆子旋风。
展现豫剧皇后的台上精采与台下勤朴
廿五年后《香囊记》再度搬演,依旧博得满堂采──特别是年轻观众的掌声。这出戏又名「抬花轿」,重点即在周桂兰出嫁途中,因为路况颠簸与轿夫捉弄而窘态频出;但是,周桂兰哪是好惹的?当她察觉受到捉弄后,反过来在轿中跳晃摆弄,让轿夫叫苦连连。演出时,只见周桂兰与前后四位轿夫在全空的舞台上以相应身段与队形,呈现下坡上坡、轿夫换肩颠轿、周桂兰恶整轿夫等情形,默契绝佳、节奏流畅。除了〈抬花轿〉段之外,王海玲滴溜灵动的眼神气韵、底蕴深厚的唱念做表、舒放自如的情绪呈现、缓急有致的演出节奏,已塑造王海玲版「周桂兰」的经典形象。
《梆子姑娘》则以记者采访王海玲为剧情发展脉络,凸显王海玲「用一辈子,做一件事」及其自然质朴的一面(例如上菜市场买衣服);同时,也借由采访问答与回应展现的形式,揭露从小练功的辛苦(就王海玲来讲,当然也是勤苦地练功),以及个人演艺生命中一段又一段惊人且精采的展现。于是,我们看到了:「演员」王海玲在台上进入舞台剧「角色」王海玲,依照剧本与导演的安排指示,演出受访与回应。而当展现「王海玲经典(剧目)」时,我们也看到了,「演员」王海玲进入舞台剧「角色」王海玲再进入戏曲「脚色」(生、旦)以演绎「剧中人物」(杨金花、花木兰、唐伯虎…等)。我们更看到了,当王海玲聚精会神呈现一段又一段经典段落时,记者聪慧地抓紧时间,插空提问;王海玲也从善如流,有问必答。纵观全剧演出,仿佛是「舞台剧」与「真人实境秀」的综合体。
王海玲在《梆子姑娘》中造型为看似一般的常服便鞋,除了偶有需要改穿厚底等,均以日常穿著在问答串连中,不断进出「戏曲」与「舞台剧」之间;只是,在某些戏曲段落中,其他演员以全套戏服上场,就舞台视觉而言,不免产生落差与尴尬。再者,记者在戏曲演出段落中适时地提问,是否增加演员当下专注力的负担?虽然王海玲的功力与技艺可以让观众放心,但是如此提问却不免硬生生地将王海玲从「戏曲」演出的当下情境中拉出,强迫转换与应答。
以「演员」王海玲的心情向观众真情诉说
就某个程度来说,王海玲即等同台湾豫剧,也有观众因王海玲的故事而潸然泪下。然而,除了记者提问及舞台上十数段王海玲经典大汇串的形式,是否就无法展现这一位台湾梆子姑娘?不论是《梆子姑娘》或是《抬花轿》,演出结束后,台上的王海玲总是从不掩饰地对台下观众说「累」──我们当然完全明了,并因此而为王海玲不舍!较诸《梆子姑娘》中特意拣选安排的段落,这毋宁是王海玲真性情的流露──台上的王海玲纯真地以「演员」王海玲的心情向观众真情诉说。
廿五年前,《香囊记》与《大祭桩》在艺文界与年轻观众间掀起河南梆子热潮;时至今日,公家剧团每年必以年度新制为年度重点。这一次的《抬花轿》再度于年轻观众间掀起热潮,不知道日后是否可能让新观众有更多机会品尝豫剧「味儿」呢?
编按:由台新银行文化艺术基金会与本刊共同策划「新锐艺评」单元,为培育发掘华文地区表演艺术类评论人才,以公开方式长期征文,经由台新艺术奖观察委员评选陆续刊出。投稿办法详见http://www.paol.ntch.edu.tw/,竭诚欢迎投稿,共同为台湾的舞台留下一份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