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云迪现场演出的风范与完美乐音折服全场。(曹志钢 摄)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李云迪为萧邦进剧场 诠释钢琴诗人生命热情

看北京音乐话剧《萧邦》首演

中国国家话剧院六月中旬首演了大型「音乐话剧」《萧邦》,以纪念波兰钢琴诗人萧邦的二百周年冥诞,不但有中国青壮派导演王晓鹰带领的创意团队,还有知名的钢琴家李云迪现场演奏,以戏剧与音乐交错的形式,铺陈萧邦这位杰出音乐家丰富而热情的一生。

 

中国国家话剧院六月中旬首演了大型「音乐话剧」《萧邦》,以纪念波兰钢琴诗人萧邦的二百周年冥诞,不但有中国青壮派导演王晓鹰带领的创意团队,还有知名的钢琴家李云迪现场演奏,以戏剧与音乐交错的形式,铺陈萧邦这位杰出音乐家丰富而热情的一生。

 

适逢萧邦二百年冥诞,让全世界的出版与音乐舞台又有了可以大做文章的主题。有趣的是,最特别的盛事之一却出现在北京的戏剧舞台,以标榜「音乐话剧」的《萧邦》来纪念萧邦。以制作规模、演出阵容及宣传力度来说,《萧邦》有著令人称羡的天时地利人和。首先,萧邦的生平、萧邦的爱情及萧邦的爱国情怀,是中国话剧舞台上少见的好题材;其次,理所当然地得以运用「上帝赐与」的萧邦音乐,更是任何剧作也难以望其项背;由「中国话剧界一哥」——中国国家话剧院倾力制作,导演王晓鹰、编剧冯大庆与策划罗大军联手,更是近十年中国话剧剧坛屡创奇迹的黄金团队;而最能引燃话题的是如何得到「钢琴王子」李云迪的点头参演,并如何与「话剧王子」于洋合体共同诠释萧邦,更让横跨戏剧到音乐界人士与观众,感到十足的好奇与期待。

挑战传记戏剧  重现萧邦丰富生命

当然得注意能载舟的水亦能覆舟。创作传记式的戏剧本就容易吃力不讨好,要讲述举世知名、无数人「懂」的音乐家更是严峻考验;而由全「中国」本土团队要再现二百年前的欧洲波兰的历史、征战、社会与文化,恐怕也令人望而生畏;再加上如何别出心裁地呈现萧邦已成的完美音乐及由谁来扮演剧中众多知名的人物,都是难题。缘于过往许多演绎西方经典戏剧与文学的成功经验,及对萧邦丰富的生命与音乐世界的深刻感动,还有不断挑战自我与创造经典的热情与企图,演制团队仍然全力投入,以仅七个月的筹制及与台湾一样紧迫的舞台工期,于六月十一日到二十日,将这个「不可能的任务」顺利地展现在北京保利剧院。

该剧主要取材于一九四五年美国哥伦比亚影片公司拍摄的电影《一曲难忘》A Song to Remember,编剧冯大庆再根据《萧邦传》和《萧邦与乔治桑的故事》,及其他资料的研究,来进行适宜舞台演出的再创作。剧情以波兰沦陷时,拒绝臣服于沙皇的萧邦远赴他乡开创生命与音乐的新天地展开,寓居巴黎的萧邦经历了个人小我与苦难祖国大我之间的纠结,演奏与创作生涯的抉择矛盾。其中特别凸显了萧邦老师艾斯勒教授的提携,与李斯特的欣欣相惜情谊,与乔治.桑近十年的传奇爱恋、以及萧邦为筹措经费援助家乡革命友人,抱病举办欧洲巡回演奏会,直至病逝后,其妹将其心脏带回故乡安葬的情节。

旋转舞台穿梭时空  音乐带动叙事氛围

策划罗大军打点好剧本与李云迪的首肯,扛下后续重担的是大陆青壮派话剧导演、中国国家话剧院的副院长王晓鹰,前作《失明的城市》、《哥本哈根》、《萨勒姆的女巫》、《霸王歌行》与《简爱》等,都堪称近代中国话剧代表性作品。王晓鹰率真热情,同时又对文字与语言相当敏感理智,细腻却不拘泥小节,节奏进展的掌握精准,对于舞台上的时空跳接与转场自由又充满创意,更擅长在提炼出剧本核心精神后,构思出每部戏独具的艺术形式。

对于萧邦这么一个庞大的命题与复杂的组成,导演首先在叙事上,是从临终病榻上嘱咐妹妹要将他的「心」带回祖国的场景作为倒叙起点,虽非奇巧,但明白点出萧邦无法再见故土的绝望,以及对苦难祖国至死不渝的热爱与坚定信仰,也清楚为这篇关于萧邦的音乐与生命论文点题。全场两个半小时一气呵成,没有中场休息,导演运用旋转舞台,灵活调度了时空与场景,也增添了舞台上如同旋律的流动感。王晓鹰的舞台呈现一向充满乐感,这次敏锐精准地使用萧邦音乐与波兰民谣,渲染了情绪也补强了地域性与历史感。

虽然整体的演出风格里的「欧洲艺术家味道」仍待琢磨,但表演堪称出色,尤其是三位担纲的实力派青年演员于洋、江佳奇与田雨,驾驭自我角色都算得上是自如,在剧本给予的演出空间里充分挥洒,三足鼎立给了舞台上稳定的力量。江佳奇饰演一生充满非议的知名女作家乔治.桑,坚定、自信又冷静的声音,一出声便说服了大半的观众,举手投足流露大将之风。田雨所饰演萧邦恩师艾斯勒教授,近两倍超龄的演出,亦谐亦慈亦刚强的性格,成为舞台上与乔治.桑相抗衡拉扯的力量。反倒主人翁于洋的萧邦显得尴尬,已经在影视界闯出名号的于洋扮演苍白敏感纤细的萧邦,无论在气质与性格都契合主人翁形像,也看见他苦练钢琴的身手,但剧本给予的角色一个躲藏在音乐、情人与老师背后的音乐才子,即便丝丝入扣地传达了萧邦的矛盾、挣扎、呐喊与勇气,所以,笔者觉得是「非战之罪」。

钢琴家现场加持  李云迪魅力征服剧院

标题「音乐话剧」,也许没有人能够给予最好的定义,但循由彩排、访谈及两次现场观剧的心得,「萧邦音乐」的确是本剧企图表达与在剧场呈现上一个至高的主题。除了剧中呼应或烘托剧情所使用的背景萧邦音乐外,最突出的音乐表现是《马祖卡》、《夜曲》与《大波兰舞曲》三段萧邦经典乐曲的现场弹奏。虽然导演努力地将乐曲的出现融入舞台进行的剧情场景中,但完美结实的萧邦音乐却无法不立刻完全将观众带入音乐自由又开阔的另一个世界。基本上音乐演奏的段落实在算不上有「精心设计」:在演出即将展开时,端坐钢琴前的演奏家从升降乐池中慢慢地「浮现」在观众与舞台之间,无法避免的隆隆机械声甚至有点把人拉回现实,因为剧场音响所需而架设的两支立杆麦克闪亮亮地在观众眼前。然而当演奏家的琴音一落,音乐超越了一切,述说了一切,也弥补了一切。

十场演出,首先由来自波兰、不到二十岁的年轻钢琴家Nikodem Wojciechowski,担任首场及连续七场的现场演出重任,气质优雅清新;而十年前以不到二十岁之龄得到萧邦钢琴大赛首奖,堪称当今演绎萧邦第一人的李云迪,则担纲压轴的最后三场。演出经验丰富的李云迪,演出前仍坚持上舞台暖身,当他缓缓自乐池升起时,一股慑人的风范与坚定的力量已幅射全场,十键落下,就像启动了神奇的开关,把剧院立刻变成了音乐厅。李云迪的功力与魅力当然无法置喙,但饱满完整的艺术使得背后「企图呼应」的多媒体,却显得多余与不知藏拙。大陆近年来舞台作品运用多媒体几乎已经成为一种「必须」,也成了整部萧邦剧作的主要剧场设计。然而运用在大部分的歌舞类型或演唱会时增添了炫彩,而在话剧与音乐的舞台上就有需要绝对「字斟句酌」的谨慎。

整体而言,《萧邦》仍是瑕不掩瑜的作品,并且提供了一个让更多人走进剧场的大环境,以及让剧场观众跨越艺术视野的机会。为了推广萧邦与更辽阔地演绎萧邦、而愿意走入剧场的李云迪,为当红音乐家作了很好的示范。剧中穿插三段现场音乐演出的确是简单合宜、又丰润戏剧的做法,但如何在出戏入戏上见到更好的融合,当然还有如何让萧邦再走出来,是剧组的后续功课。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世界舞台 尽在你手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