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R表演艺术

在充满年节气氛、建国百年的绚烂花火燃起之际,本期杂志中除了「2011TIFA台湾国际艺术节」的节目系列报导,编辑部也依循往例,在这回春见暖、万物复苏的月份,带领读者回顾过去这一年,看看表演艺术界发生了什么大事,有什么趋势值得我们关注,并应在未来持续追踪观察。

为此,编辑部特别制作了“PAR Review of The Year 2010”企画专题,为读者整理出年度十大现象的观察:以表演艺术生态面来说,文创法的通过,可说是最受各方注目的头条焦点,但「商业」与「艺术」如何站在同一阵线,「文化」与「产业」如何平衡发展,仍将是一大挑战。而随著两岸文化交流密切,不仅台湾戏剧团队和作品赴大陆演出,日益频繁,大陆剧来台,也有愈来愈多的态势,然而大陆剧的题材内容与形式手法,是否符合台湾观众的品味?从高雄世运、听奥、花博到建国百年,大型嘉年华式的表演庆典接连登场,这些动辄上亿预算的活动,是如烟火般昙花一现,还是能让台湾表演艺术人才从中汲取宝贵的经验?小剧场连演,重演不断,市场机制是否会又扼杀了小剧场的实验与创意?

就表演艺术人才而言,去年许多持续在中小型剧场耕耘活跃的中生代编导,不约而同地站上大舞台,这股潮流的背后反映了什么样的现象?创作者又如何思考市场产值 与作品价值、观众人数与创作理想之间如何兼顾的课题?于此同时,七年级生逐渐浮上台面,这一批创作者面对不同的时代与市场变化,如何站稳脚步,建构属于他 们这一世代的剧场风景?在舞蹈圈,近年多位台湾舞蹈人才轮番登上国际舞台,去年更掀起一波小高潮,「台湾出品」已从过往人们熟知的「云门舞集」,如涟漪般扩张延展,台湾成为当代舞坛重要品牌,似乎指日可待。

而在演出类型与形式方面,科技与表演艺术结合的热潮,沸沸扬扬地从年初延烧至年底,这突如其来的热络,不只让观众疲于奔命,也让众多艺术家受宠若惊,在措手 不及之余,似乎也感到力有未逮。只是在政策激情过后,科技与表演艺术如何持续发展下去,为台湾找到新的表演语言?在音乐圈,跨界音乐会亦蔚为风潮,结合戏 剧、舞蹈或多媒体的演出,为传统音乐会带出了另番气象,只是跨界到底是丰富了音乐的本质内涵或只徒剩噱头,值得深思。移植自西方的音乐剧,在台湾发展多 年,虽尚未达到百老汇音乐剧产业的成熟境界,但在国内优秀音乐剧人才的相继投入下,逐渐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脱离了英美剧场的定义,展现华文音乐剧的 新方向。

最后,本刊也在音乐、戏剧戏曲、舞蹈三个领域选出年度话题人物:台湾指挥在国际上成就最高的吕绍嘉,去年在众所期盼下回台担任国家交响乐团(NSO)音乐总监,为NSO注 入了新气象,也让以往台湾较少演出的廿世纪作曲家的音乐,更有机会站上舞台。横跨不同剧种和表演型态的施如芳,作品质量俱佳,跨界触角广泛,文学性与剧场 性,通俗与艺术兼具,为国内罕见的专职剧作家。短时间崛起、迅速窜红的舞蹈家苏文琪,仅在台发表三支作品,口碑却已口耳相传,成为剧场界家喻户晓的人物, 并获台新艺术奖评审团特别奖的肯定,持续征战欧陆舞台。

以上林林总总的整理,只是本期杂志的一小部分,当然还有更多的精采内容,值得您去思考、发掘与珍藏。

 

当剧场遇上魔术,打开故事的可能广告图片
夏佑体验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