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翊作品《SPIN 2010》呈现了有别于一般舞蹈与科技结合后的影像互动模式。(许斌 摄)
特别企画(二) Feature 2010表演艺术回顾 现象观察之三:关于表演艺术与科技的对话

政策激情下,寻找新的表演语言?

为台湾带来繁荣经济发展的科技产业,是否能如政府的期待顺利地推动表演艺术赶上世界潮流?运用数位科技呈现的视觉艺术是跨领域为表演艺术加分还是使其质变?两者的关系是平等还是主从?答案恐怕还要数年后才会浮现,绝无法从二○一○这股风潮中找到。

 

为台湾带来繁荣经济发展的科技产业,是否能如政府的期待顺利地推动表演艺术赶上世界潮流?运用数位科技呈现的视觉艺术是跨领域为表演艺术加分还是使其质变?两者的关系是平等还是主从?答案恐怕还要数年后才会浮现,绝无法从二○一○这股风潮中找到。

 

二○一○年,台湾表演艺术工作者除了为花博的密集演出忙得不可开交,诡异的这一年无论民间还是官方,也以非比寻常的态度大力投入催化表演艺术与科技的媒合,如广艺基金会邀集台北艺术大学打造「广艺科技表演艺术节」;数位艺术基金会于「二○一○年第五届台北数位艺术节」,同步以征选举行「二○一○第一届数位艺术表演」;文建会则委托中华软体协会办理「文建会二○一○科技与表演艺术结合旗舰计划」。这些紧锣密鼓的媒合活动分别于上下半年热烈展开,尤其是「二○一○第一届数位艺术表演」更是从年初延续至年底,这突如其来的热络,不只让观众疲于奔命,也让众多艺术家受宠若惊,在措手不及之余,似乎也感到力有未逮。

超越舞台背景的地位  科技与表演的共舞

足足让台湾艺文界沸沸扬扬了一整年的表演艺术与科技的邂逅,成效仍值得观察。结合了影音、动画、网路的数位媒材,过去经常被视觉艺术和表演艺术视为创作素材,但对国内表演艺术而言仍属较新的领域。虽然表演艺术与科技的跨界合作从未停过,如二○○三年影舞集的《@梦》曾大规模地结合舞蹈和动画演出,其余的规模并不大,即使于二○○六年云门舞集的《风.影》,使用的也以投影居多。就因彼此的了解和对话有限,科技媒材往往被用来作为表演艺术的背景,表演则被科技视为丰富画面的配角,两者的确需要更多机会的媒合与磨合。

位居台湾表演重镇的两厅院于二○○九年结合科技与剧场,以「未来之眼」为题,首度推出「台湾国际艺术节」,标榜推动台湾科技之岛的表演艺术创作软实力,但除了引进《诺曼》、《春之祭》等运用多媒体的国外国节目,并未见质实媒合国内表演团体与科技的演出计划;然而,民间方面却有一股新势力渐露头角,年轻艺术家苏文琪与张永达、叶坚步,以不同以往的创作概念,运用编舞与声音、影像设计集体创作,合作无间地发展出《Loop Me》这支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担纲独舞的苏文琪结合电音创作和录影装置,借由影像与舞者同时出现于舞台上的特殊效果,于动静之间爆发惊人的肢体能量,在台湾表演艺术界引起不小的骚动。同年苏文琪也以与比利时「靛体舞团」艺术总监艾寇.伦兹共同编创、演出于台北艺术节的《迷幻英雌》,荣获去年五月颁发的台新艺术奖评审团特别奖。

延续著○九年的热潮,数位艺术基金会举办「二○一○第一届数位艺术表演」征选,试图借由台北数位艺术节提供平台,征求新世代结合数位科技与表演艺术元素的跨领域作品。去年年二月公开甄选,六月于皇冠小剧场决选,总计有十一件作品报名参加,经过第一阶段的创作企划评选,第二阶段的面试说明复选之后,评选出林珮淳+数位艺术实验室的《Nexus关联》、黄翊与王仲堃的《交响乐计划 壹、机械提琴》、Cocho Take团队的《关自在》三件作品进入第三阶段决选,最后获奖作品出炉,由《交响乐计划 壹、机械提琴》拿下百万制作奖金,并于十二月在台北红楼剧场正式演出。数位艺术基金会不同于一般官方作法,征选计划较为周详,分阶段式的征选足以提供艺术家发想和创作时间。

《SPIN》系列开展新境  《ReMove Me》撼动感官

另一方面,同一时间长期实验舞蹈与当代艺术结合的新生代编舞家黄翊,于两厅院的实验剧场演出经四年长期发展的作品《SPIN 2010》,与朗机工团队合作用电脑控制的机械手臂推镜变换焦距,放大舞者细部动作,再将投影做出即时的变造,有别于一般舞蹈与科技结合后的影像互动模式。《SPIN》系列也被视为带动台湾科技与表演形式全新思考的重要关键。同年六月苏文琪与《Loop Me》的伙伴以「YiLab」(一当代舞团)为名,于牯岭街小剧场首次独立公开发表作品《ReMove Me》,这个以洞穴与暗箱概念出发的作品,经由不断的累积重复再累积而逐渐成形,成熟度也较《Loop Me》精确,或许还未达百分百完美,但绝对撼动观众的感官神经。

去年七月文建会以建立跨界创新制作标竿,委托办理「文建会二○一○科技与表演艺术结合旗舰计划」,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即完成征选,补助在国内制作且结合数位科技的表演艺术创新作品。补助类别分为一般及大型跨界创作,大型制作补助额度以新台币一千五百万元为上限,总补助费新台币二千零八十五万元。由于征选时间仓促,而补助金额又较常态高出许多,最后产生的十一个复选作品,除创作群呈现重叠,如周书毅、黄翊、朗机工出现率高,另外亦有作品入选其他同类的征选或艺术节,处处显示台湾表演艺术人才的窘态,以及政府对国内表演艺术生态与制作的陌生。

就在「文建会二○一○科技与表演艺术结合旗舰计划」公布入选名单的同时,九月广艺基金会与台北艺术大学产学合作,「广艺科技表演艺术节」开幕,一连串的表演以「超未来」为题,集结国内外顶尖艺术群,企图创作出无法定义的新艺术型态,而其中的《万有引力的下午》同时也是上述文建会二○一○的旗舰计划及关渡艺术节的演出。其余没赶上艺术节庆或征选的团队,亦于下半年纷纷强打数位科技,如「8213肢体舞蹈剧场」的《涟漪效应》,「舞工厂舞团」的《异响》等,在大家忙成一团的热闹中,终于走完了二○一○这特别的一年。

政策激情推动  寻找未来表演语言

繁花开尽后,不禁让人疑问,为台湾带来繁荣经济发展的科技产业,是否能如政府的期待顺利地推动表演艺术赶上世界潮流?运用数位科技呈现的视觉艺术是跨领域为表演艺术加分还是使其质变?两者的关系是平等还是主从?答案恐怕还要数年后才会浮现,绝无法从二○一○这股风潮中找到。

 数位科技的花费极高,表演艺术拮据的制作经费绝对难以负担,而这股科技热又多属政府政策,政策激情过后,科技与表演艺术如何持续发展下去,为台湾找到新的表演语言?答案应该是我们最为期待的;同时我们也关切政府是否过度期待科技,而忽略表演艺术本质,影响其他型态的艺术呈现,种种隐忧都待继续关注。

 

当剧场遇上魔术,打开故事的可能广告图片
夏佑体验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世界舞台 尽在你手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