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拉蒙.杨(本刊资料室 提供)
大师.经典 Maestro and Master piece 史提夫.莱许/概论

谁是极简乐派之父?!

发韧于一九六○年代的「极简派」音乐,迄今仍风潮不歇,几位具开创地位的作曲家如约翰.亚当斯、菲利普.格拉斯、史提夫.莱许、泰瑞.莱利等都已名列大师之林。他们都在同一个时代受到当时绘画、艺术观念的影响,甚至汲取东方音乐与地方民族音乐的精华,从而衍生出极简派的音乐。但要说谁是「极简派音乐之父」?也的确是很难回答的问题……

 

发韧于一九六○年代的「极简派」音乐,迄今仍风潮不歇,几位具开创地位的作曲家如约翰.亚当斯、菲利普.格拉斯、史提夫.莱许、泰瑞.莱利等都已名列大师之林。他们都在同一个时代受到当时绘画、艺术观念的影响,甚至汲取东方音乐与地方民族音乐的精华,从而衍生出极简派的音乐。但要说谁是「极简派音乐之父」?也的确是很难回答的问题……

 

一般人对新音乐的印象常常是不和谐、聒噪、缺乏优美的旋律以提供听者一种「记忆点」。这样的说法虽然过于概括,但许多作品的确是建立在类似的声响上,而且听觉上也比传统的古典音乐复杂,更不平易近人。那些作品似乎只适合给「懂」音乐的人听,好像聆听前总要痛苦地搞懂什么是十二音技法、无调音乐等专业名词才行。事实上欣赏音乐根本不用这么累!物极必反,这种刻板印象的严肃音乐,刚好在一九六○年代提供了「极简派」音乐(Minimal Music)的发展温床!

「极简派」和上面说到的专业名词一样,容易让人觉得有距离感、有些学术性,不过极简派的音乐通常相当自明,听起来很单纯而和谐,常用不断反复的简单节奏或乐句让音乐慢慢展开,让听者有一种像影片速度放慢、缓慢遨游时空的感觉。少数作品则不太使用节奏,只用简单几个拉很长很长的音,靠些许音色变化等方式做出类似的效果。所以用「极简」已经表明了这种风格在素材上的取舍,简单地说,极简派音乐是化繁为简的观念,也是对当时那种过于严肃、复杂的新音乐最大的回应。

跨领域的「极简」风潮

六○年代左右是极简派的开端,它一开始是属于小众文化,且不限制于音乐的领域,实际上也在建筑和视觉艺术等领域里酝酿。人类在不同的艺术领域里发现了相同的idea并不奇怪,因观念是一个整体影响,差别仅是用在哪个领域。在建筑概念上,当时的前卫建筑师从日本传统的简单设计中找寻灵感,大胆去除掉一切不必要的装饰与设备,而成为建筑上的极简风格。

实际上,这种极简的概念到现在廿一世纪也是到处可见,只是人们没去注意到最源头处,例如现在当红的苹果手机与他们的电脑产品也是衍生自相同的概念,从硬体造型到软体操作都除去一切没有必要的功能与装饰物,变成简洁又能直觉操作的流行电子商品。

极简的概念也同样在六○年代开始在音乐领域里萌芽,但早期并没有「极简派音乐」这样的名词。历史上多数艺术风格的发展在一开始时,常常都没有特定名称,而是在从事的人慢慢显著、变多后才会有人给它冠上具体的名字。

作曲家兼作家麦可.尼曼(Michael Nyman)在一九六八年写音乐评论时率先使用了「极简主义」(minimalism)一词,尔后包括他和一些人在不同场合上扩大定义了什么才是极简派的音乐,让人们慢慢了解他们当时听到的新音乐到底是什么。极简派音乐的先驱者大多是当时在美国西岸的作曲家,如约翰.亚当斯(John Adams)、菲利普.格拉斯(Philip Glass)、史提夫.莱许(Steve Reich)、泰瑞.莱利(Terry Riley)等。这些人加入极简派的发展略有先后,但时间点都非常近,其中莱利算是略早的前辈,他在一九六○年就写了一个四重奏的作品只用了C调,四年后类似的概念“In C”则拓展到更多乐器,用反复的乐句与节奏让不同的乐器一层层叠上去,交织成缓慢变化的声响。

堆叠变化的音乐趣味

史提夫.莱许比他晚一些,但在一九六五年推出的录音作品《天将降下大雨》It’s Gonna Rain也是极简派音乐的里程碑。这个近十八分钟的作品用到一位黑人牧师(Brother Walter)的讲话。莱许无意中发现,同时用两台录音座播放相同的声音时,会因为转速不同而慢慢产生时间差,这个时间差会让声音叠在一起时产生所谓的「相位差」(phase shifting)。听觉上不但会让音色时而变亮或变暗,也会产生节奏上缓慢错开又时而并在一起的感觉。即使用再怎么精确的文字叙述也比不上聆听一回,但你可以用画面来想像:例如两个在操场上慢跑的双胞胎,如果都是一样速度的话,画面是都相同、没有张力的。若一个速度略快一些,你会看到两人的相对位置慢慢改变,画面也会一直改变,甚至原来比较慢的反而变到前面,或者在某个时间点两人又交会了。这样的画面不是比较有趣些?莱许为极简派创新的概念就在这里,而后来他也将相同的手法运用在传统室内音乐里。

早期菲利普.格拉斯和莱许像是战友一样,一起在画廊、美术馆等非主流的地方演奏他们的极简派作品。有点像是乡村包围城市的战略,他们的音乐让当时的爱乐者耳目一新,慢慢成为主流,不但搬到音乐厅后引起很大的共鸣,他们的音乐因为适合铺陈情绪、不过于抢注意力,也在电影配乐、舞台剧里占有一席之地。

极简派的音乐不但在古典音乐圈引起很大的共鸣,甚至也影响了摇滚乐与流行音乐,例如欧洲的音乐才子、擅长一人演奏多种乐器、制作音乐的欧菲尔德(Mike Oldfield)。值得一提的是,极简派音乐一部分源于对严肃音乐的反动,强调素材是非常简约的。到了近代,由于网路发展、各种艺术形式与文化都更快速地融合,现在作曲家用到极简概念时往往比较宽松,所以有些时候和弦的变化丰富多了、旋律线也更明显而多样,或者半开玩笑地说,听众也比较不容易被那种变化很少的音乐催眠到睡著……

谁是极简派音乐之父?

泰瑞.莱利和史提夫.莱许分别用不同的手法开启了早期极简派音乐滥觞,然而谁才是极简派音乐之父?这个问题很难回答,不但牵涉到谁影响谁、谁先创作了什么、在什么时候发表,也牵涉到「政治正确」的问题。后者通常很难解释,不幸的是台湾的爱乐者却很容易理解太阳底下何处不政治!?

真要分个高下先后,其实还有一位较少听闻的作曲家拉蒙.杨(La Monte Young)或许才是最早的先知。他在一九六○年就很极端地创作过只用到两个长音的作品,而且特别嘱咐要拉得很长很久。他等于是泰瑞.莱利和史提夫.莱许的综合者,但又更精简。不过拉蒙.杨那种精简至极的手法某种程度让音乐只剩下声音的变化。当然声音的本质就已经可以是迷人的表达,只是对于一般人而言,他所提供的毕竟实在太少了点。再加上他是一代怪才、大胆的实验家,许多作品都有离奇的要求,例如要求乐手放一把火,或是放掉一只蝴蝶之类……某种程度是走偏锋。也因此他即使是极简派的先驱,不但在音乐圈里听不到,也几乎在人们的印象中消失。值得一提的是现在可以在无所不包的Youtube上找到拉蒙.杨的影片,他在影片中侃侃谈及对极简派音乐的影响,谈论的严肃主题和那种西岸重机车浪子的装扮形成有趣的对比。

无论如何,这几位作曲家为极简派奠定了基础。其中拉蒙.杨的时间点更早些,也带著更明显的实验性,或可称作第一位极简派音乐家。但泰瑞.莱利和史提夫.莱许则用各自的手法让极简派的基本概念更具体化,他们当时的创作至今也还有人演奏。和他们同时的战友像菲利普.格拉斯与约翰.亚当斯切入点稍晚,却也用个人的语汇丰富了极简派的音乐作品,而前者更是极少数近代能单靠作曲维生的作曲家。

他们都在同一个时代受到当时绘画、艺术观念的影响,甚至汲取东方音乐与地方民族音乐的精华,从而衍生出极简派的音乐。或许时间点有很短的差异,但大致上算是求道虽有先后,却是英雄所见略同,从而互相影响。古人既然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文化上实在也没有必要硬分出谁才是父,谁是后继追随者。反之,艺术根植于人性,或许每个人对美有不同的欣赏角度,或许学者们可以对谁才是父而据理争论不休,但对爱乐者而言最重要的仅是音乐是否让人有共鸣,当下可以被感动……不是吗?

 

广告图片
专栏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编按:由于美国信号室内乐团与指挥布瑞德.路博曼取消本次亚洲巡演,台湾国际艺术节压轴的节目《史提夫.莱许──荣耀75》也随之取消,但作曲家史提夫.莱许在极简主义中的贡献及地位仍值得研究。为此,本刊特别制作本专题,从简介、专访,再从电子实验音乐、打击乐、亚非文化、犹太血缘等面向去探讨他的作品,庆贺大师七十五岁的生日。

 

Authors
作者
专栏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