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前文建会主委陈郁秀开启的「储备音乐人才库——协助艺术人才进军国际艺坛」计划,以每届两年为培训时间,设定目标甄选国内优秀音乐家,藉著补助参加国际大师班、音乐营及舞台演出的磨练,协助参与国际性音乐比赛,进而在世界乐坛崭露头角。台湾师范大学学务长、曾任二○○一年人才库总召集人的林淑真多年观察下来,指出人才库的功能应该是国际大赛的前置作业,协助年轻音乐家提早参与观察,并建构国际人脉。
时间回到民国五○年代,自钢琴家陈必先首度以「音乐资赋优异」儿童的名义,用特案方式准予赴欧深造开始,「天才儿童」的模范,等于是替音乐人才的进修开辟了另一条梦想的蹊径。在那个缺乏师资和教育系统的年代,家长们纷纷起而效尤,将天赋异秉的子女送出国门,许多孩子因此受惠,包括陈郁秀也名列在内,直到七○年代,送出的胡乃元、林昭亮等人陆续名扬国际之后,台湾才终于拥有第一批能够引以为傲的音乐人才。
人才培育的路程长远,所费的财力物力皆非同小可。单凭家长或学子的努力,负荷往往过于沉重。有鉴于此,从民国九十年度起,时任文建会主委的陈郁秀著手统筹,开启了「储备音乐人才库——协助艺术人才进军国际艺坛」的计划。以每届两年为培训时间,设定目标甄选国内优秀音乐家,藉著补助参加国际大师班、音乐营及舞台演出的磨练,协助参与国际性音乐比赛,进而在世界乐坛崭露头角。十年来,办理的单位从文建会下属的文化建设基金管理委员会、国立台湾交响乐团,到今年移转到台湾音乐中心,已届临第五届。
找出音乐精英推向国际
「人才库,就是建立一个库房的概念。」台湾师范大学学务长、二○○一年人才库总召集人的林淑真认为,人才库的成员不能够被视为新鲜人,它一定是要聚焦在金字塔的最顶端,往精致、顶尖、并且跟国际接轨的方向进行。
它的建立跟夏令营、workshop的概念完全不同,必须要跳脱所谓才艺班、音乐班的思维,个别寻找单一的人才,并且让人才能够脱颖而出。当然,要让优秀演奏家上线,最快的方式就是以比赛的方式甄选。借由比赛,不仅能够筛选出精英,也能够让所有的乐评、评审、经纪公司都能看到,进而网罗参赛者成为旗下艺人,或者推荐到声誉高的学校念书,这些都是非常好的机会。再者,比赛的氛围就跟舞台上的演奏一样,要在一定的时段内表现自己最佳的一面,这些基础的训练也是不能不熟悉的。
但是,人才选出来之后,并不能只有造册就表示完成任务,而是要持续追踪,并且从旁协助。林淑真建议:「要让台湾变成国际大赛的中继站!」将人才库的比赛视为前置作业,与国际上适合的中、大型比赛作连结,如此学员一到国外就可以直接进入复赛,替他们日后的专业比赛作暖身。事实上,每个大赛的属性都各不相同,曲目、偏好、经验、现代音乐比例的多寡……这些资讯的提供及经济支援,都是单打独斗的学员们所欠缺的,若有强而有力的单位作为后盾,就能够替音乐家们省下许多精力和时间,更迅速地拓展他们的演奏生涯。
为参加比赛搭起国际桥梁
提到比赛,林淑真的经验十足,国内外的长期观察下,她透露:「现在的比赛愈来愈困难,像范克莱本钢琴大赛要求两场七十分钟的独奏会,前面的初赛、复赛、决赛不算,还要过得了室内乐一关,再来是协奏曲两首要弹四遍,前面两首卖票但不计分,后面两首才算分数。所以参赛者不但要依照现在比赛的乐曲调整之外,体力是否能够承受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因此除了提醒参赛者加强体能外,今年的人才库甄选办法也锁定国际大赛年龄层,将年纪扩大为十六到卅岁的范围。
既然人才库的培训以进军国际艺坛为准则,提早让年轻学子与国际接轨就会是最重要的一环。「十六岁没有去看,廿岁怎么知道要如何比赛?」林淑真语重心长地说,许多音乐家赢得奖项并非偶然,他们历经的淘汰都是没有被看到的。而大赛总是三、四年举办一次,评估这些养成过程,就能够知道一个成功夺魁的年轻人需要蛰伏多久。此外,全世界一线的大师和评审就这么几位,和他们熟识也有其必要:「比赛这么多,只要不认得其中一个评审,他们未曾听过参赛者的音乐,未曾受他的音乐所感动,就算表现得再好也可能没有希望,因为在舞台上,是每个人都好啊!」评审曾经教过、听过参赛者所弹出来的音乐,只要调性对到了他的频率就拥有比别人高的机会,这就是现实,也就是为什么要跟国外类似人才库的培育机构保持密切联系的原因,如此才能多听、多学,并开拓视野。
新增弦乐项目鼓励更多人才
人才库最初开办的项目有钢琴、管乐、弦乐也有国乐,但在有限的资源下,数年来就以比赛最成熟、学习人口最多的钢琴及小提琴两项为主。但到了今年终于突破以往,增加了中提琴与大提琴两项乐器。虽然未及大众对扩增更多项目的期待,但长期担任艺术委员的北艺大音乐系主任苏显达却觉得:「这应该是逐年的开放,并不是要限制。」身为一位演奏家,他非常明白大众渴望增列项目的心声,他也期待政府可以逐年增加编列的预算,让音乐人才得到更多鼓励。但在经费没有增加下,如果分成更多组别,那么每个人所分到的补助将更微薄,恐怕将失去原有的意义。
政府在体育项目中花费的时间和金钱,让运动选手选择适合的项目参赛;相同的,培育一位音乐家也是需要长期投注,却还不一定能得奖的工作。「但不做,就永远没有!」林淑真呼吁,政府部门应该扮演的是一个推手,扮演训练、媒合与策展的角色,并且要有资源累积下来。或许日后文化部可以成立一个单位,项下有一个专职机构来经营,持续地推广培训、时机到了就可以安排比赛,这样才能有成果出来。人才库可以做得更好、可以影响更大,因为「艺术无国界」,就像林淑真所说:「台湾只有靠国际比赛最容易让自己的名声宣扬出去,当参赛者拿到奖项时,不管是任何一个国家的人,艺术的成就必定会盖过一切!」
自由多元的辅助机制
钢琴家卢易之 拓展更多国际乐坛人脉
今年将从德国柏林艺术大学学成归国的钢琴家卢易之,是二○○九年第四届储备音乐人才库的培训对象。曾在十四项国际及区域大赛获得优秀成绩的他,在申请之前其 实已有相当多次的参赛经验了。当初,他因为在国外求学无法回台,因此选择用DVD寄送的方式参加甄选。虽然录音可以选取最喜欢的版本寄出,但感染力跟实际 上的演奏有些差距,并且需要提早将两轮的曲目都准备好,两者相较下,并没有比现场演出者占便宜,但开放这样的报名管道,也解决了他无法回台现场弹奏的窘 境。
「人才库是台湾最具规模、并且最完善的支持台湾音乐家的制度。」卢易之认为他的参加倒不特别是为了想要比赛、拿补助或上大师班的课程。 对他来说最重要的,是台湾两场独奏会的协助。「因为在某些地方演出担心票房不好,很犹豫到底值不值得开!」他记得那年的七月、八月、十一月分别都跟乐团有 协奏曲的合作,并且都集中在台北。但由于人才库的音乐会可以自己选地点,因此他决定大胆地离开台北,选择台中与高雄两个地方。如此一来不但可以往南开拓, 交由承办单位接洽后,只要专心准备演奏即可,其他都不必担心。
一般来说,演奏家要开独奏会,只要肯花钱、租得到场地就没有问题,然而要能够 跟乐团弹协奏曲,却不是靠自己的力量就能够达到的。但成为人才库的一员后,只要有机会,乐团就能够从这些名单上找,这是非常难得的。此外,对于参加成员的 培训,人才库并不特别设置规范,也就是说每个人可以依照自己的需求提出计划。由于年龄层的扩大,有的人希望多一点比赛,有些人希望多上一些大师班的课程, 成员们得以将视野放在国际上,选择适合自己的路程走,人才库的从旁辅助,可说是提供了相当的自由度。
储备音乐人才库主要的做的三件事就是补 助音乐营、国际大赛及替学员开音乐会。但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看不见的效益连带著出现。例如媒体曝光率提高,能见度也随之增加。而参加完培训之后更发现,人 际网络也因此建立了起来。不但能与评审、师长有进一步的认识,透过这个培训,能够了解台湾从十几岁到卅岁中有哪些散布在各个国家的同侪。虽然不一定可以有 相互交流的机会,但至少能互有耳闻、甚至知道跨组别的其他成员有哪些人。未来如果有室内乐等演出,也能邀请对方搭档登台,这是一个良性的刺激和循环,跟一 般比赛只能听到自己的乐器、和相同年龄的参赛者竞争有极大的不同。(李秋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