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文化艺术基金会执行长陈锦诚。(许斌 摄)
焦点专题 Focus 表演艺术新鲜人.踏上职涯第一步 平台之一:国家文化艺术基金会

友善的补助环境 帮艺术家起跑

专访国家文化艺术基金会执行长陈锦诚

成立已届十五年的国家文化艺术基金会,迄今已补助了一万件民间艺文计划,可说是现行的常态性创作补助机制中,最方便的申请管道,对大多数的艺术工作者而言,想要申请补助,第一个想到的一定是国艺会。国艺会执行长陈锦诚表示,国艺会创造的是一个友善的情境,帮助艺术家提出申请,也针对第一次申请补助的艺术家及个人,降低审查标准和门槛,让他们相对容易地进入国家补助机制中,借此得到正向的鼓励。

成立已届十五年的国家文化艺术基金会,迄今已补助了一万件民间艺文计划,可说是现行的常态性创作补助机制中,最方便的申请管道,对大多数的艺术工作者而言,想要申请补助,第一个想到的一定是国艺会。国艺会执行长陈锦诚表示,国艺会创造的是一个友善的情境,帮助艺术家提出申请,也针对第一次申请补助的艺术家及个人,降低审查标准和门槛,让他们相对容易地进入国家补助机制中,借此得到正向的鼓励。

今年四月,在公布第一期常态补助与「纪录片制作专案」的补助结果之后,国家文化艺术基金会补助民间艺文计划也突破了万件的纪录。就数字上来看,一九九六年至今,国艺会共投注了廿二亿七千零六万余元经费,促成了一万零二百二十五个计划,并与来自各艺术领域与类别,共两千一百零九位艺文工作者与一千一百八十九个艺文团体,累积了一千三百七十七个国人创作,将近三千九百多档的制作,一千四百个国际交流的机会。对大多数的艺术工作者而言,想要申请补助,第一个想到的一定是国艺会;而国艺会在现行的常态性创作补助机制中,无疑也是最方便的申请管道。

申请补助  第二次就上手

「一万件这个数字,或许不是什么新闻,但国艺会设立十五年来,的确创造了一个友善的情境,让艺术家和团体愿意自发性,提出他们计划来申请。」国艺会执行长陈锦诚表示,当初政府大张旗鼓成立国艺会,首先面对的疑虑是,申请补助需要填表格,不仅艺术家不会填表,甚至连团队的行政也不会填表。同样的,要把天马行空的创意具体落实为文字和数字,这也是许多表演艺术新鲜人要面对的,学校没有教的事。

「不会填表我们负责教到会,程序不应该成为艺术家申请补助的负担。」陈锦诚说,每年常态补助收件前,国艺会都会在北中南三地举办补助说明会,辅导申请的相关流程和作业,让大家第二次申请补助时,不经协助就可以轻松上手。从二○○七年起,国艺会更因应网路时代的趋势,正式启用「艺文补助线上申请系统」,简化过去纸本申请的格式和邮寄的程序,大大提高艺术家与团队申请艺文经费的便利性。

特别针对第一次申请补助的艺术家及个人,陈锦诚强调,国艺会抱持支持的态度,降低审查标准和门槛,让他们相对容易地进入国家补助机制中,借此得到正向的鼓励。「评审在面对首次提案的团队或个人,艺术表现不会是主要的考量依据,而是从制作大小的掌握度、场域选择的适当性、预算配比的合理性、艺术群组合的妥当性这四个面向为基础来评估。」以近三年的数据统计,获补助的新进团队约占了整体的百分之廿,新进个人约占了整体的百分之六十,比例相当之高。

「新人新视野」创作职涯初登场

过去,很多公部门补助的审查办法是不公开的,艺术家或团队常常要经由关说、甚至抗争的方式,才能争取到国家资源。陈锦诚表示,除了申请程序的简便,国艺会公开、公平、公正的评选原则,透明化、制度化的审查过程,也让艺术家的创作在不受干预的前提下,获得补助。「艺术创作没有标准,国艺会多年来所坚持的原则,提供了一个补助机制的指标,从第一件开始到第一万件之后,始终如一。我们尊重每一个艺术创作,对所有的申请案一视同仁,没有任何计划透过关说得到补助,也没有任何计划会受到影响,更不用刻意迎合评审的口味。」

除了现行的常态补助之外,自二○○八年启动的「新人新视野」专案,更提供甫出校园的艺术创作新秀,一个保有创作力、想像力与热情,初试啼声的舞台,减缓表演艺术生态创作力断层的危机。陈锦诚说,从以前的补助案例中,我们发现许多通过补助的演出,申请不到场地;而申请到场地的,却没有通过补助。「新人新视野」将两者整合起来,由国艺会负责前端的甄选作业及编创经费补助,两厅院协助创作作品的宣传、技术统筹、排练及演出场地的提供。在过程中,不仅免去创作者的行政和制作负担,更有创作顾问提供意见咨询,让这些新鲜人从创意发想、排练过程到作品发表,都得到完整的协助。

在三届的「新人新视野」中,共诞生了十三位编舞家、十三位编导人才,其中如陈雪甄以单人表演的形式,连续入选了三届,谢杰桦、李国治、黄彦文、姜睿明等人也都连续入选两届。不管是不是迸发出创作的「新视野」,陈锦诚指出:「『新人新视野』除了让有潜力的艺术新鲜人在这个平台上被看见,不要一开始就为了行政、制作事务而折损了创作能量之外,更大的意义在于,给这些初出校园、单打独斗的艺术工作者,一个相互观摩交流的机会,从中思考自己未来的方向;要成为一个独立的艺术家?还是要成立一个团长远经营?」

资源到位,创作到位了吗?

近几年,不少新的团队纷纷冒出头,陈锦诚说,一个团的成立有其必要性,不是每个创作者都适合成立自己的团,尤其是新人,更不要马上就成立一个团来扛。当下的艺文补助环境健全,机会和资源都相对多元,艺术创作者比起过去「幸福」多了,但资源到位时,在舞台上,创作者有多少「真材实料」,就会被放大检验。陈锦诚观察:「创意有无限可能,但元素的运用要很理性,制作要归零思考。现在的新人有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太过于被技术和形式所框住,常常舞台很华丽,技术很炫目,但内容却没有到位,显得本末倒置。尤其动不动就喊跨界,把各种元素加在一起,但为什么要跨界?却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展望未来,在新任国艺会董事长施振荣走马上任后,现行的补助机制不会有方向上的调整,但如何为艺文界引进更多资源,为艺文生态建立起生生不息的发展机制,更是国艺会今后的要务。国艺会不仅要为创作者成就舞台,也要替创作者寻找观众。「创作不能企业化,但行销一定要企业化。」陈锦诚举例,目前在北中南均设置的「艺文行销平台」,将在下半年正式转型为「艺企行销平台」,借由提供企业讲座、演出、导览的配套服务,让好的作品透过企业的支持,拓展观赏人口,一演再演。

 

艺术家请回答-吴珮菁广告图片
评论与回响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入选「新人新视野」检验创作热情

编舞家谢杰桦  成立舞团坚定编舞之路

 

连续两次入选「新人新视野」,以极端的肢体语汇和暴烈的舞蹈美学获得舞评瞩目的年轻编舞家谢杰桦,去年成立了「安娜琪舞蹈剧场」,并获选前往美国科罗拉多舞蹈节、世界舞蹈联盟纽约全球年会等地参与演出。

在 此之前,谢杰桦只是一个从未学过舞的建筑系学生,大三时参加舞蹈社,毕业后考上了北艺大舞蹈研究所,才开始走上编舞之路。建筑系的理工背景,无形中影响他 的作品质地,特别在人与空间的构图,以及身体的运用上有「另类」的想法。《安娜琪》系列作品探索人与人之间的压迫关系,肢体的激烈碰撞和扭打坠地,理性算 计的速度、区位和重力,让他在「新人新视野」众多新生代编舞家中,脱颖而出。

谢杰桦认为,「新人新视野」不只是一个舞台,更是检验自己对创作热情的机会,在过程中,他更加肯定自己要往编舞之路迈进,而且要有一批固定合作的舞者与艺术家,共同完成他的舞蹈美学,因而选择成立自己的舞团。

有了自己的舞团,谢杰桦积极打造品牌,努力争取更多作品发表的机会,去年与新加坡现代舞团「新典舞蹈工作坊」编舞家刘美玉共同创作的《22.5分钟的追觅》舞作,在新加坡世界首演时获得好评,今年获邀于「皇冠艺术节」演出。(廖俊逞)

 

Authors
作者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