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辈子能做好一件事。就功德圆满了。」这句《京戏启示录》中的经典台词,印证的正是戏靴师傅李玉修的人生。台湾戏曲名伶的足下,穿的都是他们家做的戏靴,而一手从父亲手中传承来的技艺,也坚持著父亲的工作理念,如「戏靴师傅要懂戏,了解戏的历史,才能做好一双鞋。」「做任何事都要花功夫,每个环节都不能马虎。」李玉修说,戏靴靠的是手工,这是个无法大量生产的行业,「大量生产不会比手工好,既然做了这行,就不想赚钱的事。」
屏风25周年《京戏启示录》传承版
10/1 19:30 10/6 19:30
台中市文化局中山堂
10/15 19:30 嘉义县表演艺术中心演艺厅
10/22 19:30 10/23 14:30
台南市立台南文化中心演艺厅
10/29 19:30 10/30 14:30
新竹县文化局演艺厅
INFO 02-29382005
人物小档案
- 18岁跟父亲李慎恩学做戏鞋,传承手艺至今40年,弟弟为屏风表演班艺术总监李国修。
- 1949年来台,落脚台北市中华路一带。
- 1961年中华商场落成,「李慎恩鞋店」在「义」栋落脚。
- 1982年父亲过世,接下鞋店经营。
- 1994年中华商场拆除,鞋店迁至景美。
- 2002年宣布退休。
- 2011年出版《脚底真功夫-传统戏靴制作》一书。
一九九六年,屏风表演班艺术总监李国修为做了一辈子戏靴的父亲李慎恩写下舞台剧《京戏启示录》。
幕起
修国提著一双戏靴,自外奔上,静静地看著空旷的大舞台。
「现在全台湾就只剩下我大哥在做这种纯手工的戏靴。
我没有办法想像三十多年前,是在中华商场长大的小孩。……时间一直往前,我只能凭记忆回到过去……」
中华商场,是戏中主角修国的回忆,也是李国修泪眼的乡愁。他在另一出舞台剧《女儿红》,也写著这样一段台词:父亲当年逃难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把家谱带出来。
李家家谱,从登陆基隆港开始,在台湾重新写起;李家做戏靴的家谱,也从父亲李慎恩写到了大哥李玉修。从中华路铁道旁的违章,再到中华商场平栋二楼21、23号,两间二坪半的房间,是一家七口吃喝拉撒睡的家,也是「李慎恩鞋店」工作室,烙印著台湾传统戏曲一代代伶人踏过的轨迹。
戏靴师傅要懂戏 才能做好一双鞋
七三高龄的李玉修,高中毕业后跟随父亲李慎恩学做鞋。那时,从三军剧队、戏校到京剧名角、票友,以及歌仔戏、豫剧、越剧、昆剧、客家戏等剧种、电视台的古装片,穿的戏靴大多出自「李慎恩鞋店」。年少时的李玉修,曾经混过江湖,逞凶斗狠,差点被送到绿岛管训。一天,游荡回到家中,看到父亲做戏鞋的背影,突然觉悟:不能再这样浑浑噩噩过日子,身为长子,应该帮父亲一同扛下养家活口的重担,他对父亲说:「爸爸,我要和你学做鞋。」
二妈引李师傅,上。李师傅手里提著一双戏靴和两双彩鞋
梁老板:好!李师傅!您瞧这棺材头(厚底靴鞋底的侧面造型)绷得多严实,这云头(鞋头样式之一)缝得多好多扎实,就为了李师傅您这双靴子,我都要多唱几台戏!
李慎恩鞋店,几乎包办台湾戏曲界的戏靴制作,京剧名伶顾正秋、戴绮霞、张正芬、徐露、王凤云、郭小庄、魏海敏,名角李宝春、周陆麟、叶复润、曹复永、朱陆豪,歌仔戏天王杨丽花、叶青,已故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票戏穿的戏靴,连总统蒋公、夫人蒋宋美龄穿的便鞋,也都出自李家的手工。
戏曲界一致的口碑,大陆做的戏靴会顶脚,李家做的鞋前后垫得很平,穿起来舒服,彩鞋的绣花饱满,漂亮;厚底靴,轻,稳,结实,勾起脚来就是不一样,「角色人物就会跟著走出来」,当年,戏校孩子还流传著一句顺口溜:「真材实料,真功夫;合脚耐练,好师傅。」
李慎恩常告诉李玉修:戏靴师傅要懂戏,了解戏的历史,才能做好一双鞋。什么行当该穿那种鞋,都有一定的规矩。小时候,李玉修经常跟著父亲到演出后台,看著演员梳化妆,一张素净的脸勾抹揉上油彩,穿起戏服、戏靴,变成另一个活生生的人物。戏开演后,李玉修站在侧台看,这样的看戏角度,可以看到比观众席更丰富的舞台风景,制鞋时更能掌握角色的需要。
学徒时期,李玉修只能帮著父亲敲敲打打,做些简单的工序,花了四年时间终于出师,独立完成一双从鞋底到鞋身都由自己制作的厚底靴,「要老命,花了五小时!」即使过了五十年,都还记得当时既累又高兴的成就感。
做任何事都要花功夫 每个环节都不能马虎
李玉修说,父亲教做鞋,不打不骂,顶多一句山东话三字经「进你娘!」挂在嘴边,被念了李玉修也不回嘴,「不严怎么会有今天的我。」他跟著父亲做中学,遇到关卡时,父亲轻轻一点,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例如,有些彩鞋要因应演员娇小的身形垫高,高度从一吋七、八到二吋不一,鞋梆子与底要完美接合,裁剪时就要小心拿捏,差一点点都不行。布面包木头的跷鞋,制作时同样得精准拿捏木头的弧度,演员踩起跷来才不会拐脚。
厚底靴鞋底制作也是一门学问,李玉修分享电钻打洞的绝窍:眼手心合一,压紧底拕与密实的金纸,「快!狠!准」打下,洞打得好,鞋底才能缝得又平又稳。
李玉修曾问父亲:「为啥您做的鞋穿起来就舒服,我的就不舒服?」父亲告诉他,没什么窍门,做任何事都要花功夫,每个环节都不能马虎,这种精神就是《京戏启示录》里的李师傅,坚持叫儿子少年修国把厚底靴「刷三遍」,不能妥协。
李玉修的左手拇指,留著一道几十年的浅浅刀疤。这是当学徒时期修鞋底时,被陂刀划伤,当场血流如注,李玉修捏著伤口到桂林路就医,缝了五针,半个月不能工作。这次受伤让李玉修学到教训:做任何事都要专心一意,以后做鞋再也不敢分心。
以眼代样好功夫 为戏加分好戏靴
民国六十年代,李小龙的《精武门》当红时,全球掀起功夫热,曾有外国客户到鞋店,想要订制一万双功夫鞋,三个月交货,李慎恩以手工无法大量生产,推掉这门生意。李玉修说,即使是他,也会和父亲做一样的选择,戏靴靠的是手工,这是个无法大量生产的行业,「大量生产不会比手工好,既然做了这行,就不想赚钱的事。」
父亲过世后,李玉修成了「李慎恩鞋店」的当家。过去,父亲制鞋的习惯会先画制鞋样,李玉修则训练出以眼代样的好眼力,不必画鞋样,只要看一眼就能知道演员脚的大小。
李宝春第一次来台湾唱戏时,要订制一双厚底靴,有一天,李玉修在后台见到李宝春,几句寒暄,看了一眼李宝春的脚,四天以后,送上做好的靴子,大小一丝不差。即使现在李玉修已经退休了,那个名角穿几号鞋,都能如数家珍。有些名角的脚因为练功长茧,需要客制化量身打造的戏靴,李玉修都了若指掌。
李玉修坚持传统,但不墨守成规。一年,名伶郭小庄为配合演出需要,彩鞋的颜色不再是传统的红色、蓝色,才能和服装搭配,李玉修花了许多功夫琢磨,做出一双不同于传统颜色的彩鞋,郭小庄至今还记忆深刻:「好的戏靴是会为演出加分的。」
戏靴手艺怕失传 记录专书完成心愿
尾声
少年修国为李父表演京戏身段。李父欣喜貌,对少年修国竖起大拇指。
白纱幕投影字幕:「人,一辈子能做好一件事。就功德圆满了。」
大幕落。
「做了一辈子鞋,最大的快乐就是靠著这门手艺养活一家人,客人穿了鞋以后一句『舒服』的赞美。」年轻时,李玉修曾许愿,有一天有钱了,行有余力,要为戏曲界免费做鞋。但这个行业只能温饱,赚不了钱,成了李玉修最大的遗憾。
传统戏曲没落,父亲从大陆来台后训练的戏靴师傅,一个个转行离开,只剩李玉修一个人苦撑。如今,李玉修年纪大,不得不退休,台湾戏曲界只能转往大陆买鞋,眼看著这门手艺在台湾就要失传,李玉修焦急,却无计可施。
从二○○四年开始,国立台湾戏曲学院在国立传统艺术中心、教育部的专案补助下,邀请李玉修到剧场艺术学系开设「传统戏靴制作」课程。三年时间,虽然有超过卅位学生选修,但学生修课时数有限,根本没办法完整学到老师傅的技艺。传统技艺失传的危机,二○一○年因为两位学生许帷泓、李瑑,计划以李玉修的技艺为主题作为毕业专题作业,出现一道曙光。
在剧场艺术学系师生通力合作下,学生作业发展成戏靴制作的经典教材。李玉修每隔一周从桃园住家往返台北,在戏曲学院的教室一一示范讲解,花了好几个月时间,今年终于完成《脚底真功夫—传统戏靴制作》专书及DVD出版。
李玉修说,大环境的改变,他无力对抗,只能以这本经典教材出版,为即将失传的戏靴工艺留下纪录。父亲过世后,李玉修经常梦到父亲,到现在还反复做著同样的梦。梦里,他又回到中华商场的家,父亲不厌其烦传授做鞋的技巧,好像父亲还在他的身边下指导棋。如今,李玉修终能无愧地对父亲说:「人,一辈子能做好一件事。就功德圆满了。」
创作必备工具与作品
手工具
戏鞋师傅的家伙真不少,布剪、锥、剑锥、拉梆钳、拔钉钳、锉刀、刷具、吸铁、铁锤、蹬带、棒槌、小刷子、竹制台尺、陂刀、斧头、电钻、黄蜡球、猪鬃等,林林总总廿多项。从李慎恩传到李玉修,有些手工具已泛著黑亮的岁月痕迹。现在,大部分的手工具都保存在国立台湾戏曲学院。
厚底靴材料
厚底靴的制作,多达一百多道工序。金纸,则是厚底靴鞋底的主要材料。将长45公分、宽40公分的金纸,叠高到17至20公分左右高度,放在油压机下密压紧实一个星期后,金纸高度剩下8至9公分,接著再进行缝合底与鞋身靴筒的工序。
猪鬃
猪鬃,制作厚底靴时的工具,功能类似针。缝合厚底靴使用的是麻线,而非蜡线,无法以勾锥或直锥勾拉缝线,前端须以猪鬃做为穿洞缝线的引头。由於戏靴工艺的没落,目前猪鬃已经无法取得,国立台湾戏曲学院还保留李玉修之前留下的存货。
跷鞋
软跷,就是俗称的「三寸金莲」。跷的木头为柳安木,将削好版型的柳安木置于鞋身中,再以泡棉和胚布封合。踩跷的步行方式类似裹小脚,因此,好穿与否,关键在于跷的版型弧度。好的跷,能够让旦角走起台步来婀娜多姿,风情万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