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剧场不只是正经严肃的戈尔德思或黑色幽默的雷莎,甚至是十七世纪的伟大悲剧作家如拉辛或廿世纪的沙特。法国剧场也很爱搞笑;很爱嘲笑自己也嘲笑社会;很爱借由辛辣的模仿去讽刺社会的种种现象与人物。这个喜剧的传统从中世纪的笑闹剧,一直到廿世纪的荒谬剧、丑剧、新马戏……法国的喜剧不但体现了法国爱嘲笑与讽刺的精神,更表现出法国人独有的慧黠与幽默。
当我们想到当代法国的剧作家,最出名的,应该就是雅丝曼娜.雷莎(Yasmina Reza)了吧。她的作品是所有当代法国剧作家被搬演次数最频繁的。包括国内的果陀剧场与绿光剧团都搬演过她的作品。但是,若说到单一剧作被搬演次数最多的法国剧本,可能大多数人都不知道是哪一出了。由马克.卡莫勒提(Marc Camoletti)所写的《波音-波音》Boeing Boeing创下了一共演出一万七千多场的金氏世界纪录,这还不包括在世界各地不同语言版本的演出。这出戏在法国已经成为传奇,更被多次翻拍成电影。这戏的故事讲的是一个花花公子在同一天之内有三个女友(都是空姐)同时到访,而他如何手忙脚乱地周旋在这三个女人(不要让她们彼此见到面)的疯狂故事。没错,这是一出不折不扣的笑闹剧。
法国剧场不只是正经严肃的戈尔德思(Koltès)或是黑色幽默的雷莎,甚至是十七世纪的伟大悲剧作家如拉辛(Racine)或廿世纪的沙特。法国剧场也很爱搞笑,很爱嘲笑自己也嘲笑社会,很爱借由辛辣的模仿去讽刺社会的种种现象与人物。这个喜剧的传统从中世纪的笑闹剧(farce)、市集戏剧(Théâtre de la foire)开始酝酿,经过十七世纪莫里哀的发扬光大,再到十八世纪的马里伏(Pierre de Marivaux,1688-1763)、波马榭(Pierre-Augustin Caron de Beaumarchais,1732-1799),十九世纪的拉比什(Eugène Labiche,1815-1888)、费朵(Georges Feydeau,1862-1921),一直到廿世纪的荒谬剧、丑剧、新马戏……法国的喜剧不但体现了法国爱嘲笑与讽刺的精神,更表现出法国人独有的慧黠与幽默。
圣经故事间的喜剧桥段 笑闹剧的食色当家
首先从中世纪说起。中世纪的法国(以及整个欧洲)都被宗教与教会的力量所主导。当时的戏剧是以搬演圣经故事的神秘剧(mystère)为主。但是很快的,为了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表演者在幕与幕的中间插入了一些插科打诨的桥段:更世俗、更欢乐、更多默剧肢体或杂耍的喜剧段落。
渐渐的,这些喜剧桥段开始成为独立的演出剧目,而他们的演出内容也不再是圣经人物,而变成模仿、丑化当地士绅或地主,或是将发生在市井的八卦故事搬演出来。在这过程中,中产阶级的兴起是造成喜剧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元素。因为民间财富的增加,对于娱乐的要求逐渐出现,同时,城市间贸易与市集的发展,也给了喜剧剧团绝佳的表演机会。这些喜剧剧团,不断在欧洲各大城市的市集中巡回表演,一方面提供市民娱乐,借此维生,同时,在印刷不发达的年代,他们也成为传递讯息与传播新闻的重要媒介。
此时,出现了第一个喜剧的重要剧种:笑闹剧(Farce)。笑闹剧的内容最主要的特色就是:骗人与被骗。不管是瞒著老婆在外偷腥的老公,还是被冒牌顾客骗的商店老板,或是为了要向羞辱他的人报复的仆人,欺负人的地痞流氓最后却被欺负,天性愚蠢的呆子总是天真地相信同样的骗子……这个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一出戏是《拍屁郎先生的闹剧》La farce de maître Pathelin,一个以骗人为生的律师最后却被客人骗的故事。通常笑闹剧的篇幅都不长(而且大部分都以口耳相传,流传下来的剧本极为有限),主题不外乎食与色。
义大利即兴喜剧兴起 出现职业剧团与工会
笑闹剧之后最重要的喜剧剧种,就是发源于义大利的即兴喜剧(commedia dell’arte)。时间到了文艺复兴时期。随著城市贸易与中产阶级的壮大,喜剧也渐渐日趋成熟。这个时期第一次开始有了职业剧团与公会的出现,表演方式与内容也渐渐多元与丰富。义大利即兴喜剧与笑闹剧最大的不同,在于义大利即兴喜剧的角色更强烈而具戏剧性,更典型化。而且,肢体表演的成份也更高;默剧、体操、杂耍、与角色的姿态手势都变得更重要。
义大利即兴喜剧有几项特色,首先,是只有剧目大纲,没有剧本:演员们彼此默契十足并且经验丰富,只需上场时确认故事大纲,剩下便是场上即兴。接著,是类型化的角色:比如大财主、医生、军官、情人、仆人等等,每一个角色都有固定的动作与表现方式。再来,还有面具式表演:多数喜剧角色都会戴半脸面具。最后,是肢体喜剧类表演:默剧、体操、武打、杂耍在表演中十分重要,这些技巧有时巧妙地融入剧情,有时则独立出来成为剧中小品(lazzi)。
莫里哀保留俚俗元素 开创喜剧深度
法国喜剧巨擎莫里哀(Molière,1622-1673)受到义大利即兴喜剧极深的影响。他年轻时带领剧团于法国南部乡间游历巡回演出时期(1646-1657),就是以义大利即兴喜剧形式表演,同时也向许多其他剧团切磋学习。这段时间可说是奠定他表演与导演功力的重要时期。莫里哀最重要的贡献,便是将这原本俚俗的庶民喜剧,带进了艺术殿堂。他保留了这民间喜剧充满活力与即时的喜剧元素,但同时又让角色开始具有人性与深度。他将传统的笑闹剧形式(扮装、打闹、肢体喜剧)与针对当时社会的各种现象所作的讽刺剧结合,让喜剧也能针砭时事、发人深省,并且让喜剧角色开始带有深度、具有感动人的力量。
在经过初期多次努力但不算成功的尝试之后,他终于在一六六二年创作出第一出让世人眼睛为之一亮并且造成舆论哗然的作品:《女子学校》l’École des femmes。这个有点半自传的剧本,故事是说一位年老的有钱人花尽心思希望培养出一个头脑单纯、不会出轨的纯洁女孩作为自己的妻子。但是占有欲极强的他虽然费尽心力不要让她的年轻未婚妻爱上别人,但是最终还是不敌女孩的自主心意与爱情的力量,而眼睁睁地看著她嫁给别人。这个剧本兼具了喜剧的元素与悲剧的沉重。主人翁不禁让人发笑却也让人同情。这个剧本奠定了莫里哀之后剧本创作的基础,也开始建立起自己的风格。
十八世纪民智大开 剧作家反映社会真实
接著到了十八世纪。十八世纪的法国是一个民智大开的时代。人民意识开始抬头,中产阶级更开始争取自己的权力,最后更导致法国大革命(1789)的爆发。这个时期最重要的喜剧作家为马里伏与波马榭。
马里伏的作品大多围绕著爱情的主题。他是一个对话高手,笔下文字写实而自然,真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与都市生活。但同时,他也保留了传统喜剧的重要元素:假扮与欺骗。主角往往借由假扮来得到真相:主人假扮成仆人,仆人假扮成主人(例如《爱情与偶然狂想曲》Les jeux de l’amour et du hasard)。他的名字甚至成为风流爱情故事的代名词(marivaudage)。在他之后的波马榭,则更具社会性与政治性。在他最出名的喜剧《费加洛的婚礼》中,仆人变得更聪明与更具反叛性,而主人则是一个心怀不轨的恶霸。在他的剧作里,我们看到更多对社会阶级的反思与对社会不公的描写,这,或许跟波马榭同时也是商人、军火商、间谍与革命分子的背景有关系吧。
十九世纪变动剧烈 喜剧类型丰富多元
十九世纪的法国是一个变动极为剧烈的时代,经历了大革命、拿破仑的统治及工业革命;法国社会也在此时开始进入现代社会。这个时期,对于喜剧的需求更甚于以往。在那个还没有电影与电视的年代,剧场成为广大的中产阶级唯一的娱乐。一个剧作家一生写出四、五百个剧本是常见的事情,而喜剧类型也变得十分多元丰富:礼仪喜剧、角色喜剧、浪漫喜剧、英雄喜剧、芭蕾喜剧、歌舞喜剧、杂耍歌唱喜剧、林荫道喜剧……可说是五花八门。
这个时期最重要的喜剧作家之一,是犹金.拉比什。他所写的作品如《义大利草帽》Un chapeau de paille d’italie被列入法兰西戏剧院的定目剧之一,至今仍然演出不辍。他的作品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许多同时期的剧作家与剧本到今天早已被人遗忘)的原因,就是他的作品中除了具有喜剧的特有节奏、趣味横生的肢体表演、悦耳动听的歌曲与舞蹈、充满曲折的剧情、丰富生动的角色之外,更重要的,是作者在作品中对当时中产阶级锐利的观察与精辟的嘲讽。十九世纪的巴黎经过奥斯曼(Haussmann,1809-1891,巴黎当时的主政者)的大力整顿,出现了许多美丽的林荫大道。富裕而悠闲的巴黎人于是喜欢在这些林荫大道上散步、休闲。为了提供这些巴黎人娱乐的去处,许多剧院开始如雨后春笋般在这些林荫大道上出现。他们提供巴黎市民多元的娱乐:华丽的舞台与服装、紧凑而扣人心弦的故事、精采的歌舞与杂耍、皆大欢喜的结局……这些剧场被统称为「林荫道戏剧」(théâtre de boulevard)。
至今,上述的许多剧场仍然存在,仍然提供巴黎人下班之后的娱乐:义大利人大道(Boulevard des Italiens)、卡布新大道(Boulevard des Capucines)、奥斯曼大道(Boulevard Haussmann)……
廿世纪重新定位 思索剧场的存在价值
到了廿世纪,经过电影与电视的洗礼,以及两次世界大战的摧残之后,剧场开始有了不同的面貌。有别于之前作为提供大众娱乐的唯一工具,剧场开始思考自己的独特性与存在价值。荒谬剧场开始出现。贝克特(Beckett,1906-1989)与尤涅斯柯(Ionesco,1909-1994)借由荒诞的角色与情节去思考人类的困境与存在的价值……到了廿世纪中期,新一类的喜剧:小丑、肢体喜剧、新马戏……开始出现。有别于之前偏向语言与故事情节的喜剧,新一代的喜剧开始回头从义大利即兴喜剧寻找喜剧的新生元素:肢体、角色、模仿与讽刺。更多的是对剧场与观众之间,即时性的关系与互动的思考,以及肢体在喜剧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