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后作品才受到肯定的德国文豪克莱斯特,去年是他逝世两百周年,于是德国政府将这一年定为「克莱斯特年」,编列预算举办各种庆祝活动,静态展览、戏剧演出、戏剧节、朗读活动、网路互动等轮番上阵,让年轻的世代重新认识这两百年前的文豪。
一八一一年十一月廿一日,德国作家克莱斯特(Heinrich von Kleist,1777-1811)偕同女性友人,在柏林万湖(Wannsee)举枪自杀,得年卅四岁。他在世时,在文坛闯不出响亮名号,死后作品才受到肯定,成为德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文豪之一,德国重要的文学奖「克莱斯特文学奖」就是以他为命名。二○一一年为他逝世两百年纪念,德国联邦政府编列预算,把二○一一年定为「克莱斯特年」(Kleist Jahr),全国各地都有各式各样的庆祝活动,文化界热烈响应,剧场也推出了许多精良的制作,这一整年,让年轻的世代重新认识这两百年前的文豪。
以年为文化庆典时间刻度
克莱斯特短暂的一生戏剧起伏,当过职业军人、进过监狱、创办报纸,但无论做什么都是四处碰壁,穷困潦倒。他最为后人知晓的剧作《破瓮记》Der Zerbrochene Krug,在一八○八年时于威玛首演,却惨遭大失败,让他的写作生涯陷入谷底。但他在短暂的一生当中写出的剧作、小说、诗,都成为德文文学的正典,德国中学生都会在课堂上阅读他的作品。
德语国家这几年常以「年」为时间刻度举办庆典,庆祝文化巨擘留下的人文资产,「席勒年」、「莫札特年」等都获得了不少关注。政府文化举办官方活动之余,也编列预算,让各个艺术团体前来申请经费,举办相关活动。这些活动有大有小,在全国各地到处举办,一整年,文化的活动接棒发声,让各个世代的民众都可以重新认识这些逝世百年的历史人物。「克莱斯特年」于二○一一年三月四日于柏林与欧德尔河畔的法兰克福(Frankfurt an der Oder)开幕,静态展览、戏剧演出、戏剧节、朗读活动、网路互动等轮番上阵,一直到二○一二年一月廿九日,正式结束纪念文豪逝世两世纪。德国的表演艺术界,在「克莱斯特年」当然没有缺席,推出了许多精采的活动,展现了德语剧场的活络创意。
剧场纪念克莱斯特
柏林的高尔基剧院(Maxim Gorki Theater)在二○一一年十一月四日到廿一日之间,举办「克莱斯特戏剧节」(Kleistfestival),把克莱斯特重要的剧作都搬上舞台,《安菲特昂》Amphitryon、《破瓮记》等都重新与观众见面。名导演阿敏.佩特拉斯(Armin Petras)改编克莱斯特的小说《智利地震》Das Erdbeben in Chili,以现代的剧场语汇,让克莱斯特与廿一世纪接轨。这个戏剧节办得非常成功,德语剧场的活力,都可以在精准的策展、大胆的执导风格、观众热情参与里看到。
来自柏林的剧团「里米尼会议记录」(Rimini Protokoll),一直以启用素人演员上台而名闻德语剧场界,此剧团搭上「克莱斯特年」列车,在去年十一月推出了全新制作《贺尔曼的战斗》Herrmann’s Battle,获得剧评盛赞。这出改编自克莱斯特剧作《贺尔曼的战斗》Die Herrmannsschlacht的作品,把脸书、「阿拉伯之春」等时事议题放上舞台,让素人演员们诉说个人故事,辩证个人自由与国家机器之间的拉扯战斗,非常精采。
文化界热情响应,「克莱斯特年」没有瞬间消失的烟火,没有争议不断的烧钱大制作,这一年,克莱斯特重生。
相关网站:「克莱斯特年」http://www.heinrich-von-kleist.org/kleist-jahr-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