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皇冠小剧场因「使用项目不符原登记的办公场所」遭北市建管处发文警告,而宣告结束营运。图为在该剧场歇业前舞蹈空间舞团演出的《10号线》。(林绍安 摄)
特别企画 Feature 2011表演艺术回顾 现象观察之八:皇冠小剧场熄灯,合格剧场在哪里?

数大未必就是美 期许多元剧场空间

经营廿七年、对台湾小剧场的成长至关重要的演出空间——台北的皇冠小剧场,去年六月因不合登记规定,而宣告结束营运。这件事让团队再度面对演出场地缺乏的窘境,疾呼政府正视表演界真正的需求——团队不一定需要上千座位的大剧院,中小型的剧场,正是台湾目前所欠缺的。

经营廿七年、对台湾小剧场的成长至关重要的演出空间——台北的皇冠小剧场,去年六月因不合登记规定,而宣告结束营运。这件事让团队再度面对演出场地缺乏的窘境,疾呼政府正视表演界真正的需求——团队不一定需要上千座位的大剧院,中小型的剧场,正是台湾目前所欠缺的。

去年六月,经营了廿七年,长期为台湾小剧场重要演出据点的皇冠小剧场,因「使用项目不符原登记的办公场所」遭北市建管处发文警告,而宣告结束营运。此一事件无疑对长期缺乏中小型展演场所的表演艺术团队来说,雪上加霜;也让人正视,现行大多数的小剧场或替代性展演空间,和剧场从业人员的命运一样,都是处于依法无据、妾身未明的状态。

经营廿七年小剧场「不合法」?!

目前,在建物使用执照上,根本没有小剧场或小型展演场地相关分类的法条,也就是所有小于两百平方公尺的展演空间,都是处于无执照或登记不符的状态。例如经营了廿七年的皇冠小剧场,登记为办公使用;政府释出的公共空间,牯岭街小剧场实际登记为「办公类场所」、台北国际艺术村为「宿舍安养类场所」,华山则是无登记。也就是说,这些展演空间都「不合法」。民间长期经营的演出空间,如想取得合格身分,完全找不到合用的法条,而其他的临时性展演空间就更不用说了。台湾的小剧场空间与替代性展演空间的使用安全性与合法性问题,引人关切。

过去,这类的小众展演空间因为属性特殊,少为外界注意,无所谓安检问题,即便近年政府将闲置的公共空间作为小剧场用途,并给予演出补助,亦未针对场地设置一套公共安全的管理办法。然而,要让现有小剧场空间完全合乎规定,牵涉的层面包括建筑、消防、防空避难及土地使用,十分繁杂。

相较于长期营运的小剧场空间,替代性展演空间面对的难题,又是另外一种法规上的困境。台北艺穗节以申请临时性许可的方式,取得特殊场地使用演出执照。不过,这是公家单位主办的临演活动,民间剧团或个人若要使用替代性的展演空间作为场地,则更是难上加难。

政府兴盖的剧场又真的「合格」吗?

展演空间的公共安全很重要,现行的表演场所被法规认定「不合格」,然而,由政府兴盖的剧场又真的「合格」吗?北市府耗资一亿元打造的「水源剧场」,备受专业剧场技术工作批评。该剧场位于十楼,却并无够大的载货电梯,光布景道具的拆装搬运就是问题,此外亦并无储存空间,如何应付演出需求?该场地能容纳五百个观众,但客梯的容量再大,也很难「团进团出」,要让五百个观众分批搭乘上十楼,大概就需要花半小时的时间。更何况该场地仍因消防设备设计疏漏,有逃生缓降梯却没有出口,未通过消防审查,得追加预算增建安全梯。同样的惨剧,还有完工闲置至今,沦为「蚊子馆」的「明日世界观光剧场」。

去年十月,屏风表演班在台南进行文建会「媒合演艺团队进驻演艺场所」的驻点计划时,艺术总监李国修接受媒体专访,有感而发地表示,从《海角七号》以来,电影票房破亿屡见不鲜,看国片几乎是「全民运动」。但同样是表演艺术,舞台剧却始终无法像电影一样掀起热潮。他指出,舞台剧并非没有观众与市场,屏风在花博推出的定目剧《百合恋》就曾缔造一九六场、卅万人次观赏纪录。「全台廿五年来没盖过一座剧场,大幅压缩舞台剧的演出空间。东京有大大小小四百座剧场,如果屏风出生在东京,我有把握不靠补助生存下去。」

座位多=团队对演出场地的真正需求

此言论一出,文建会立即予以回应,声明稿中,除林林总总地列出政府在扎根基层文化建设、平衡城乡文化发展差距的努力,以及国家文化建设经费的大幅投入外,也提及「国际艺术及流行音乐中心计划」,规划于北、中、南,筹设国家级表演设施。其中,「大台北新剧院」将有一大型剧院(1500席)、小型剧院(400-600席)及户外表演广场;「北部流行音乐中心」规划了音乐中心主馆(6000席)、室内小型表演空间;「台中大都会歌剧院」的建物包括大型剧院(2009席)、中型剧院(800席)及实验剧场(200席);「卫武营艺术文化中心」预计兴建大型剧院(2260席)、中剧院(1274席)、音乐厅(2000席)及演奏厅(470席)。「海洋文化及流行音乐中心」则涵盖了户外展演空间、大型室内展演空间(5000席)、小型室内展演空间等。

政府拿硬体建设当政绩,却没有长远规画与务实思维,这些强调「数大便是美」、「座位多」等同「C/P值高」的文化创意产值概念迷思下的建物,能够回应目前表演团队对演出场地的真正需求吗?以国内表演艺术生态而言,由于表演空间的限制,台湾剧场发展常常在「大」与「小」之间拉扯,从两百个座位的小剧场到一千人以上的大剧场,独缺五百至七百人座位的专业中型剧场。缺乏理想的表演场地,也导致制作思维的扭曲,未经中型剧场试验,直接挑战大舞台,创作失常、票房压力,是「转型期」的表演团队经常面临的挫败。

请给我们一个真正「合格」的剧场!

在台湾小剧场的发展脉络来看,演出空间的开发和存在攸关表演艺术的创造力,亦为城市多元文化的展现。不同样貌的展演空间,便会形成不同的剧场氛围,在创作者、观众和场地之间,亦能激荡出不同的对话方式。鸿鸿在〈剧场不是文创产业〉一文中表示:「任何欧洲的国家剧院,通常会有三百人的小剧场、五百人的中剧场、九百人的大剧场。然而台湾,不是百人以下的小剧场,就是千人以上的超大剧场──从国家剧院到小巨蛋,实在都是极不适合戏剧演出的大怪物。」不知公部门何时才能听听剧场人的心声,给我们一个真正「合格」的剧场!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四界看表演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