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皇冠小劇場

相關文章 22 篇
  • 平心而論

    場館的溫度

    我有幸在一個被支持的環境下起步工作,我也努力實踐這種「看喜不管憂」的行事作風,缺點人人可挑,但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能夠看到正面的點,才是可以持續走下去的動力。 感謝父親多年來教會我最重要的工作態度,也謝謝他一路相挺,即使到此刻依舊受用。

    文字|平珩
    第319期 / 2019年07月號
  • 平心而論

    一個蘿蔔八個坑

    有回演出前,行政經理好心想幫旅美的韓裔編舞家燙衣服,沒想到那小背心的質料遇熱就被熨斗黏住而馬上焦了一大塊,經理二話不說,立即抓起電話,聯絡服裝設計林璟如老師工作室的老師傅,擇要說明背心的式樣及顏色,然後殺上計程車,前後不到一小時,在開演前五分鐘帶回了一件剛出爐的新背心。這不但展現了行政人員平時累積的好人脈,更反映出她的機智和效率!

    文字|平珩
    第301期 / 2018年01月號
  • 臨界點劇象錄提出物理思考的表演藝術。
    近期演出

    臨界點以《平方》復出

    田啓元是個怪人。怪是怪在他出手快又效率高,能排出精緻撼人的傳統舞台劇《誰怕吳爾芙》得到一九八六年大專盃冠軍並登上國家劇院大舞台,也能編導政治反叛性濃厚的前衛表演,如《毛屍》、《割功送德──台灣三百年史》。他組織的「臨界點劇象錄」在一九八七〜九○年間活躍於台灣小劇場,而後因團員入伍及就業,暫停運作。今年田啓元復出,在文化大學執導一傳統、一前衞的《白納德之屋》和《一個少尉軍官和他的二十二道金牌》之後,又重新集合臨界點成員,編導新戲《平方.量子跳躍》。 田啓元將「語言」和「動作」放在時間及空間的座標上,測量觀衆反應的振幅頻率,如同解一元二次、或二元二次的數學問題。他說,我們應該跳開單向或雙向的思考方式;在目前人人都反所有的「反」的情況下,他提出物質最原始的組織──原子、分子的思考方式。這似乎預示著,一個新的、和「正」「反」無關的邏輯,要在這齣戲裏誕生了。 (吉訶德)

    文字|吉訶德
    第6期 / 1993年04月號
  • 由中國青年藝術劇院演出,曹克非執導的《在路上》。
    台北

    蔓延中的戲劇網路

    台北、東京與香港三地共同策劃舉辦的亞洲小劇場網絡,整個活動在香港的呈現最爲完整,不僅增加新加坡、上海與深圳的演出團體,還開辦「錄影茶座」的討論空間。此外,今年甫加入主辦單位的韓國釜山慶山大學也是一別具特色的演出據點。

    文字|吳小分
    第81期 / 1999年09月號
  • 皇冠藝術節「舞蹈異人世界PART II」
    即將上場

    第六屆皇冠藝術節

    一年一度的小劇場盛宴「皇冠藝術節」將於三月開始,此次推出四種不同類型的演出。 首先登場的是由服裝設計蔣文慈、音樂創作劉季陵、劇場導演鴻鴻及空間設計師高弘樹所共同創作的「台灣新『身/聲』代──前衛現代服裝音樂劇場」的演出,透過多元異質的跨界合作,共同發想出迥異於一般劇場、新世紀的表演型態。 繼去年歡樂怪童話《那後來呢?》之後,兒童劇場導演徐琬瑩,今年再度呈現一齣充滿想像、驚喜、變化萬千的人偶傳奇《我掉了一個夢》,由故事工場劇團演出。另外《旅行生活》則由皇冠劇廣場密獵者劇團演出,許正平編劇,傅裕惠導演。 《舞蹈異人世界PART II》是「舞蹈空間舞團」提供編舞者創作的園地,此次延續去年《舞蹈異人世界》第一部的創新精神,繼續窺探身體舞動的奧秘,由「舞蹈空間」舞者詹曜君、譚惠貞,及剛由美國知名後現代舞團「崔莎布朗舞團」返台的男舞者楊銘隆,共同攜手創作。詹曜君將在《紫橡木後的花園》中以女性觀察者的身分描繪出人性的惡與黑暗;譚惠貞從拒絕符號或意念將世紀分隔的概念,做出《週而復始的歌唱》、以及訴說女人說不淸數不盡的七情六《慾》;楊銘隆則帶來包含空間、切割及極簡主義的《城》。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87期 / 2000年03月號
  • PAR表演藝術
    即將上場

    第七屆皇冠藝術節

    堂堂邁入第七個年頭的皇冠藝術節,今年從三月至五月,以爲期兩個月的時間,推出戲劇、舞蹈、偶戲等六齣劇場作品。 其中戲劇部分除了去年在「女節」表現優異的陳惠文將再度展現其驚人的音樂與肢體創作力推出新作《之間》外,還有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導演王嘉明發揮影像與空間想像力的Zodiac、密獵者劇團的新生代創作者姜富琴執導的《備忘錄》。以及專攻現代偶戲的無獨有偶工作室也將在藝術節中再度演出去年受到好評的《賣翅膀的小男孩》。舞蹈部分則有楊銘隆與美國「崔莎.布朗舞團」舞者艾碧.楊格(Abgail Yager)共同創作演出的《須臾時集》,將述說彼此的異國心情。香港編舞家陳敏兒與楊惠美的「雙妹賣舞團」(McMuimui Dancemble)也以肢體展現他們有關香港後九七心情的《瘋繼續吹》。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99期 / 2001年03月號
  • 香港「瘋祭舞台」劇團作品《母親之海報。
    台北

    不斷滋長的珠珞

    對國內的劇場而言,「亞洲小劇場網絡」這一個原來以文化交流資源共享的戲劇盛會,在三年的持續舉辦下,已經漸漸看出它在一整年藝術活動中獨特的定位與意義。在一年到頭大大小小的藝術節、戲劇節當中,即將在皇冠小劇場「發生」的小亞細亞'99,已成爲下半年度表演藝術界相當令人期待的盛事。

    文字|吳小分
    第81期 / 1999年09月號
  • 沒有道具、沒有多媒體,創作者企圖讓觀眾聚焦在因空間限制而改變的肢體動作上,在一個小時的舞蹈裡呈現了創作者對「小」的詮釋。
    演出評論 Review

    「小」只是小,還是可以更大?

    僅管作品還須要更細膩的琢磨, 《小》卻是林文中舞團 一個腳踩著地板、不浮誇的開始。

    文字|陳品秀
    第193期 / 2009年01月號
  • 舞蹈空間《東風乍現》融合東西方舞蹈動力美學
    百匯

    蘊發劇場生機的地下室

    對小劇場觀眾而言,皇冠小劇場是一本持續在書寫的歷史。知名的團體,不時會回來獻藝。你也會不時遭遇一些名不見經傳的創作者,在任何人意想不到的時刻,迸發出驚人的創意。這個地下室,仍然發酵著奇異的土壤,仍然不斷以「發生」在改變著城市的空氣。

    文字|夏小語
    第135期 / 2004年03月號
  • 《命運花語》將事先設計好的情境串連後,拍攝成影片,再利用視覺暫留等效果,把在舞台現場的舞姿融入影片中。
    舞蹈

    不同世代的肢體思緖

    四位亞洲獨舞者同台除了呈現出不同世代編舞者的思想和觀念差異之外,也傳達了各個城市的文化內涵。不過,舞蹈畢竟肢體藝術,是舞台表現不能忽略的要素。

    文字|王凌莉
    第84期 / 1999年12月號
  • 《哈姆雷特.墳場》對國王、叔父與王子的「性取向」多有著墨。
    回想與回響 Echo

    看「誰」在說話?

    《誰殺了國王》幾近將《哈姆雷特》原劇打散再重新拼貼組合的嘗試,固然令熟悉《哈》劇的觀衆有所會心,但無可避免地,也必須面對如何對前述角色加以重新定位的質疑。

    文字|林璄南
    第96期 / 2000年12月號
  • 〈海燕I〉記錄一個舞者艱辛的成長,也記錄下蔡瑞月的故事對徐紫櫻情感上的啓發。
    舞蹈

    延展的雙翼

    《海燕》以擅長的平實細膩,展現徐紫櫻對舞蹈前輩蔡瑞月的最高推崇與對自我極深的期許。卻因緣際會地離開了與蔡瑞月淵源深刻的中華舞蹈社到皇冠小劇場演出,在舞蹈的表現上反而獲得釋放,情感得以純粹的形式呈現,不受敍事情節的牽絆。

    文字|吳雅鳳
    第73期 / 1999年01月號
  • 流浪舞者工作群「心主義」
    專題報導

    實驗劇場的劇場實驗

    位於國家劇院三樓的實驗劇場,十多年來提供了國內年輕創作者一個演出的舞台,在台灣小劇場的發展上扮演了一個重要的角色;而近幾年來,由於台灣表演藝術環境的改變,實驗劇場在軟體及硬體設施上,都做了一些新的安排。

    文字|祁雅媚
    第82期 / 1999年10月號
  • 國家劇院「年度製作」曾經爲創作者提供極專業的工作機會(圖爲《離華沙不遠,眞的》劇照)。
    十年演藝

    戲劇界多方嘗試的十年

    劇場近十年來的各項活動,在演出的地點與形式、討論的議題等整體表現上所展現的多樣性,似乎遠遠超過了前面四十年發展的總和。

    文字|李立亨
    第52期 / 1997年03月號
  • 皇冠小劇場因「使用項目不符原登記的辦公場所」遭北市建管處發文警告,而宣告結束營運。圖為在該劇場歇業前舞蹈空間舞團演出的《10號線》。
    特別企畫 Feature 現象觀察之八:皇冠小劇場熄燈,合格劇場在哪裡?

    數大未必就是美 期許多元劇場空間

    經營廿七年、對台灣小劇場的成長至關重要的演出空間台北的皇冠小劇場,去年六月因不合登記規定,而宣告結束營運。這件事讓團隊再度面對演出場地缺乏的窘境,疾呼政府正視表演界真正的需求團隊不一定需要上千座位的大劇院,中小型的劇場,正是台灣目前所欠缺的。

    文字|廖俊逞
    第229期 / 2012年01月號
  • 陳惠文的身體運作,及其進出演員與角色狀態的精準明快,讓人大呼過癮。(《震解1:47》)
    戲劇

    什麼樣的花開在春天裡?

    第二屆女節活動,承繼了第一屆女節「女人們在春天逢場作戲」的原始宗旨,鼓勵女性創作,希冀建立一個提供優秀女性劇場工作者沒有限制的寬闊空間,展現女性藝術創作衆聲喧嘩、繁花盛開的繽紛面貌。目前來說,「可能性」是被看到了,但,要走的路還得繼續。

    文字|楊美英
    第92期 / 2000年08月號
  • 牯嶺街小劇場實際登記為「辦公類場所」,也不符實際用途。(許斌 攝)
    話題追蹤 Follow-ups

    請給我們一個「合格」的劇場吧!

    台中PUB的一夜惡火,燒出了政府對公共安全的重視,卻也延燒出台灣的小劇場空間與替代性展演空間的使用安全性與合法性問題,這才發現多個民間長期經營的演出空間都是妾身未明的狀態,但如想取得合格身分,卻完全找不到合用的法條,而其他的臨時性展演空間就更不可能了。從小劇場的發展來看,獨特的空間的確幫助了獨特的劇場形式表現,這讓劇場人更渴望地呼喊:請給我們一個「合格」的劇場吧!

    文字|廖俊逞
    第223期 / 2011年07月號
  • 《偶術重現》,楊銘隆編舞。
    話題追蹤 Follow-ups

    由舞蹈肢體引領 啟發多元藝術的空間

    「沒有設限、開放思考、多元創作」,二十年來,這些發展概念形塑舞團經營的特質。舞蹈空間舞團的「新」與「變」,擴大表演藝術的空間,更實質地對台灣舞蹈表現形式產生質變的影響,也因此形成舞團特有的風格和發展形式。它的發跡不是仰賴一個舞台明星,創團團長平珩憑藉的是對藝術和舞蹈的熱愛與不設限的寬容,與其說它是一個專司表演的舞團,不如視它為一個藉由舞蹈肢體探索而發展多元藝術的「空間」。

    文字|王凌莉
    第210期 / 2010年06月號
  • PAR表演藝術
    編輯室

    劇場與花

    一片草地、一棵樹與一朶花給荒漠旅人的感受是大不相同的,草與樹引起的涼意或牽動的憩息念頭是現實的感覺,次而才有自由、輕鬆等等抽象的聯想;但是花,直接提供的卻是一種純粹精神面的滿足,而這樣的純粹被奉爲日本能劇藝術的最高境界。不同時代有著不同氣候、土壌的生存條件,也因此產生了不同美麗的花。異於能劇「花」的幽雅,「舞踏」在近代東西文化衝擊、反省之下,回歸本質、原始,它所開出的花卻是黑暗的、充滿原始之美。這樣一朶現代的、東方的、充滿内省精神的奇葩讓歐美劇場、舞界爲之驚艷。 華文戲劇研討會於去年在香港召開,各地華人戲劇創作者齊聚一堂,探討創作上各地區面臨的種種問題;而趁「'93中國小劇場戲劇展暨國際研討會」在北京舉行,台、港、大陸的小劇場工作者私下聚會,比對、交換三地小劇場的現況與心得。不論是正式的學術性研討或是私下的暢言,劇場界已跨出自己根値的土地,開始眞正的交流、擴大關心面。或許在劇場工作者不斷地「鬆動」土壌下,華文劇場能吸收不同的養料,早日開出美麗的花朶來。 小劇場是藝術家成長、反省、實驗及接受考驗的地方,「皇冠小劇場」成立九年,舉辦過六百場的演出,在這裡年輕藝術家嘗試以各種的形式來實驗他們的夢想,剛出爐的作品在「小廚房」裡接受品嚐,藝術家面對的不只是觀衆的直接挑戰,更是自己的信心考驗。以「各式各樣」爲名的第一屆皇冠藝術節回顧九年來在這個私人小廚房裡所實驗過的各種劇場形式的發展,這一朶朶的小花或許仍然脆弱,卻使人燃起對前景的期盼。 林靜芸

    文字|林靜芸
    第16期 / 1994年02月號
  • 皇冠小劇場的靈魂人物──平珩
    台北

    實驗各式夢想的小廚房 第一屆皇冠藝術節

    成立於一九八四年,位於南京東路和敦化北路交口附近巷中的皇冠小劇場,是台北人看表演的好地方。一眨眼,它已經九歲多了,曾經有六百場的演出,辦過許多次令人回味無窮的迷你藝術節。小劇場同時也是藝術家成長的地方,就像是金字塔的底座,基礎穩固了,才有向上堆砌的可能。今年,爲了慶祝皇冠雜誌社創立四十周年,小劇場推出「各式各樣小劇展」,具體說明劇場的表演形式可以如此豐富,願重燃大家對劇場的熱情。

    文字|平珩
    第16期 / 1994年02月號
12下一頁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戲劇

    《夢與陰影》 帶著觀眾一起離地飛行

  • 上海

    直播間成為蠶食演藝市場的「第二舞台」

  • 音樂

    班貝格交響樂團亞洲巡迴 攜手陳銳在台演出

  • 特別企畫 Feature

    艾芙琳.葛蘭妮:以多重感官,打開世界的多元聆聽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