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冠小劇場
-
平心而論
場館的溫度
我有幸在一個被支持的環境下起步工作,我也努力實踐這種「看喜不管憂」的行事作風,缺點人人可挑,但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能夠看到正面的點,才是可以持續走下去的動力。 感謝父親多年來教會我最重要的工作態度,也謝謝他一路相挺,即使到此刻依舊受用。
-
平心而論
一個蘿蔔八個坑
有回演出前,行政經理好心想幫旅美的韓裔編舞家燙衣服,沒想到那小背心的質料遇熱就被熨斗黏住而馬上焦了一大塊,經理二話不說,立即抓起電話,聯絡服裝設計林璟如老師工作室的老師傅,擇要說明背心的式樣及顏色,然後殺上計程車,前後不到一小時,在開演前五分鐘帶回了一件剛出爐的新背心。這不但展現了行政人員平時累積的好人脈,更反映出她的機智和效率!
-
特別企畫 Feature 現象觀察之八:皇冠小劇場熄燈,合格劇場在哪裡?
數大未必就是美 期許多元劇場空間
經營廿七年、對台灣小劇場的成長至關重要的演出空間台北的皇冠小劇場,去年六月因不合登記規定,而宣告結束營運。這件事讓團隊再度面對演出場地缺乏的窘境,疾呼政府正視表演界真正的需求團隊不一定需要上千座位的大劇院,中小型的劇場,正是台灣目前所欠缺的。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請給我們一個「合格」的劇場吧!
台中PUB的一夜惡火,燒出了政府對公共安全的重視,卻也延燒出台灣的小劇場空間與替代性展演空間的使用安全性與合法性問題,這才發現多個民間長期經營的演出空間都是妾身未明的狀態,但如想取得合格身分,卻完全找不到合用的法條,而其他的臨時性展演空間就更不可能了。從小劇場的發展來看,獨特的空間的確幫助了獨特的劇場形式表現,這讓劇場人更渴望地呼喊:請給我們一個「合格」的劇場吧!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由舞蹈肢體引領 啟發多元藝術的空間
「沒有設限、開放思考、多元創作」,二十年來,這些發展概念形塑舞團經營的特質。舞蹈空間舞團的「新」與「變」,擴大表演藝術的空間,更實質地對台灣舞蹈表現形式產生質變的影響,也因此形成舞團特有的風格和發展形式。它的發跡不是仰賴一個舞台明星,創團團長平珩憑藉的是對藝術和舞蹈的熱愛與不設限的寬容,與其說它是一個專司表演的舞團,不如視它為一個藉由舞蹈肢體探索而發展多元藝術的「空間」。
-
演出評論 Review
「小」只是小,還是可以更大?
僅管作品還須要更細膩的琢磨, 《小》卻是林文中舞團 一個腳踩著地板、不浮誇的開始。
-
百匯
蘊發劇場生機的地下室
對小劇場觀眾而言,皇冠小劇場是一本持續在書寫的歷史。知名的團體,不時會回來獻藝。你也會不時遭遇一些名不見經傳的創作者,在任何人意想不到的時刻,迸發出驚人的創意。這個地下室,仍然發酵著奇異的土壤,仍然不斷以「發生」在改變著城市的空氣。
-
即將上場
第七屆皇冠藝術節
堂堂邁入第七個年頭的皇冠藝術節,今年從三月至五月,以爲期兩個月的時間,推出戲劇、舞蹈、偶戲等六齣劇場作品。 其中戲劇部分除了去年在「女節」表現優異的陳惠文將再度展現其驚人的音樂與肢體創作力推出新作《之間》外,還有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導演王嘉明發揮影像與空間想像力的Zodiac、密獵者劇團的新生代創作者姜富琴執導的《備忘錄》。以及專攻現代偶戲的無獨有偶工作室也將在藝術節中再度演出去年受到好評的《賣翅膀的小男孩》。舞蹈部分則有楊銘隆與美國「崔莎.布朗舞團」舞者艾碧.楊格(Abgail Yager)共同創作演出的《須臾時集》,將述說彼此的異國心情。香港編舞家陳敏兒與楊惠美的「雙妹賣舞團」(McMuimui Dancemble)也以肢體展現他們有關香港後九七心情的《瘋繼續吹》。
-
回想與回響 Echo
看「誰」在說話?
《誰殺了國王》幾近將《哈姆雷特》原劇打散再重新拼貼組合的嘗試,固然令熟悉《哈》劇的觀衆有所會心,但無可避免地,也必須面對如何對前述角色加以重新定位的質疑。
-
戲劇
什麼樣的花開在春天裡?
第二屆女節活動,承繼了第一屆女節「女人們在春天逢場作戲」的原始宗旨,鼓勵女性創作,希冀建立一個提供優秀女性劇場工作者沒有限制的寬闊空間,展現女性藝術創作衆聲喧嘩、繁花盛開的繽紛面貌。目前來說,「可能性」是被看到了,但,要走的路還得繼續。
-
即將上場
第六屆皇冠藝術節
一年一度的小劇場盛宴「皇冠藝術節」將於三月開始,此次推出四種不同類型的演出。 首先登場的是由服裝設計蔣文慈、音樂創作劉季陵、劇場導演鴻鴻及空間設計師高弘樹所共同創作的「台灣新『身/聲』代──前衛現代服裝音樂劇場」的演出,透過多元異質的跨界合作,共同發想出迥異於一般劇場、新世紀的表演型態。 繼去年歡樂怪童話《那後來呢?》之後,兒童劇場導演徐琬瑩,今年再度呈現一齣充滿想像、驚喜、變化萬千的人偶傳奇《我掉了一個夢》,由故事工場劇團演出。另外《旅行生活》則由皇冠劇廣場密獵者劇團演出,許正平編劇,傅裕惠導演。 《舞蹈異人世界PART II》是「舞蹈空間舞團」提供編舞者創作的園地,此次延續去年《舞蹈異人世界》第一部的創新精神,繼續窺探身體舞動的奧秘,由「舞蹈空間」舞者詹曜君、譚惠貞,及剛由美國知名後現代舞團「崔莎布朗舞團」返台的男舞者楊銘隆,共同攜手創作。詹曜君將在《紫橡木後的花園》中以女性觀察者的身分描繪出人性的惡與黑暗;譚惠貞從拒絕符號或意念將世紀分隔的概念,做出《週而復始的歌唱》、以及訴說女人說不淸數不盡的七情六《慾》;楊銘隆則帶來包含空間、切割及極簡主義的《城》。
-
舞蹈
不同世代的肢體思緖
四位亞洲獨舞者同台除了呈現出不同世代編舞者的思想和觀念差異之外,也傳達了各個城市的文化內涵。不過,舞蹈畢竟肢體藝術,是舞台表現不能忽略的要素。
-
專題報導
實驗劇場的劇場實驗
位於國家劇院三樓的實驗劇場,十多年來提供了國內年輕創作者一個演出的舞台,在台灣小劇場的發展上扮演了一個重要的角色;而近幾年來,由於台灣表演藝術環境的改變,實驗劇場在軟體及硬體設施上,都做了一些新的安排。
-
台北
蔓延中的戲劇網路
台北、東京與香港三地共同策劃舉辦的亞洲小劇場網絡,整個活動在香港的呈現最爲完整,不僅增加新加坡、上海與深圳的演出團體,還開辦「錄影茶座」的討論空間。此外,今年甫加入主辦單位的韓國釜山慶山大學也是一別具特色的演出據點。
-
台北
不斷滋長的珠珞
對國內的劇場而言,「亞洲小劇場網絡」這一個原來以文化交流資源共享的戲劇盛會,在三年的持續舉辦下,已經漸漸看出它在一整年藝術活動中獨特的定位與意義。在一年到頭大大小小的藝術節、戲劇節當中,即將在皇冠小劇場「發生」的小亞細亞'99,已成爲下半年度表演藝術界相當令人期待的盛事。
-
舞蹈
延展的雙翼
《海燕》以擅長的平實細膩,展現徐紫櫻對舞蹈前輩蔡瑞月的最高推崇與對自我極深的期許。卻因緣際會地離開了與蔡瑞月淵源深刻的中華舞蹈社到皇冠小劇場演出,在舞蹈的表現上反而獲得釋放,情感得以純粹的形式呈現,不受敍事情節的牽絆。
-
十年演藝
戲劇界多方嘗試的十年
劇場近十年來的各項活動,在演出的地點與形式、討論的議題等整體表現上所展現的多樣性,似乎遠遠超過了前面四十年發展的總和。
-
編輯室
劇場與花
一片草地、一棵樹與一朶花給荒漠旅人的感受是大不相同的,草與樹引起的涼意或牽動的憩息念頭是現實的感覺,次而才有自由、輕鬆等等抽象的聯想;但是花,直接提供的卻是一種純粹精神面的滿足,而這樣的純粹被奉爲日本能劇藝術的最高境界。不同時代有著不同氣候、土壌的生存條件,也因此產生了不同美麗的花。異於能劇「花」的幽雅,「舞踏」在近代東西文化衝擊、反省之下,回歸本質、原始,它所開出的花卻是黑暗的、充滿原始之美。這樣一朶現代的、東方的、充滿内省精神的奇葩讓歐美劇場、舞界爲之驚艷。 華文戲劇研討會於去年在香港召開,各地華人戲劇創作者齊聚一堂,探討創作上各地區面臨的種種問題;而趁「'93中國小劇場戲劇展暨國際研討會」在北京舉行,台、港、大陸的小劇場工作者私下聚會,比對、交換三地小劇場的現況與心得。不論是正式的學術性研討或是私下的暢言,劇場界已跨出自己根値的土地,開始眞正的交流、擴大關心面。或許在劇場工作者不斷地「鬆動」土壌下,華文劇場能吸收不同的養料,早日開出美麗的花朶來。 小劇場是藝術家成長、反省、實驗及接受考驗的地方,「皇冠小劇場」成立九年,舉辦過六百場的演出,在這裡年輕藝術家嘗試以各種的形式來實驗他們的夢想,剛出爐的作品在「小廚房」裡接受品嚐,藝術家面對的不只是觀衆的直接挑戰,更是自己的信心考驗。以「各式各樣」爲名的第一屆皇冠藝術節回顧九年來在這個私人小廚房裡所實驗過的各種劇場形式的發展,這一朶朶的小花或許仍然脆弱,卻使人燃起對前景的期盼。 林靜芸
-
台北
實驗各式夢想的小廚房 第一屆皇冠藝術節
成立於一九八四年,位於南京東路和敦化北路交口附近巷中的皇冠小劇場,是台北人看表演的好地方。一眨眼,它已經九歲多了,曾經有六百場的演出,辦過許多次令人回味無窮的迷你藝術節。小劇場同時也是藝術家成長的地方,就像是金字塔的底座,基礎穩固了,才有向上堆砌的可能。今年,爲了慶祝皇冠雜誌社創立四十周年,小劇場推出「各式各樣小劇展」,具體說明劇場的表演形式可以如此豐富,願重燃大家對劇場的熱情。
-
舞蹈
有禪無禪,一念萬年
《一念萬年》是旅法多年的戲劇舞蹈工作者林原上,繼編導台東公敎劇團演出《後山煙塵錄》之後,在皇冠小劇場推出的「戲劇舞蹈」作品。該作品的創作意圖源自於林原上和高行健兩人去年合作的《對話與反詰》(Ja Oder Nein)一劇中,一個東方和尙的角色。爲了凸顯和尙頑固又幽默的本質,創作者採用兩個和尙的對比來呈現,由林原上和吳朋奉兩人擔任演出。 「一念萬年」一詞出自佛經,以此作爲演出的標題頗有禪味;而和尙在立起的棍子之上立雞蛋的設計,爲作品再添一分哲學意味。這個標榜爲「戲劇舞蹈」的作品,企圖藉由兩項表演藝術的結合,優遊於「禪」的精神界和物質界之間。整體來說,該作品在劇場效果的運用,以及觀衆情緒反映的掌握上相當成功,尤其是在各段落的起頭和結尾部分,顯現出編導和參與演出人員的功力。 由於作品的創作動機具有禪味,而表現形態又是結合戲劇與舞蹈,因此觀衆的欣賞態度自始便顯得有點受到以上兩點的影響。 其實,不論是戲劇或是舞蹈,經由演出形態表現出的宗敎理念,祇能算是編導個人的領悟,並經由演出人員和劇場效果,外化而出的表現。它在作品的創作中祇是個起始點,提供一個靈感增長的環境。對創作者、表演者和觀賞者而言,它是個誘因,而非樊籠。 若是觀者在欣賞作品時執著於演出作品的「禪」爲何?是否屬於正統?表演者的台詞爲何?出自何處?肢體語言、道具和劇場效果的運用是否與禪有關?等等智識腦力的問題,那麼此時觀者成爲分析者、評判者,絲毫不曾享受到觀賞演出的樂趣。而所得的印象,則可能和原本編導者的創作意圖相去甚遠。 創作者林原上說他這次要做的是「有舞蹈成份的戲劇」,文字上看來是以戲劇爲主、舞蹈爲輔。然而演出時呈現的作品,卻是無法將二者以主、從的方式劃分。作品本身是林原上親手繪寫,內含動作、聲音、經文詞句,看似卡通漫畫稿的劇本;再經由排練、即興等工作方式而形成的,並不刻意劃分何爲舞蹈、何爲戲劇。例如在《一念萬年》中有個段落,二個和尙由舞台後側,沿著斜線的路徑向前行走,看似飄浮於水面、海浪之上。他們的身子做起落浮沉之勢,而手臂卻是時而如翅膀般地振動飛舞,時而如浪潮般地海湧起伏。此時觀衆見到的可能很難明確劃分是默劇動作或是舞蹈的肢體語彙。其實,自古以來戲劇和舞蹈就經常借用、或是分享彼此的表現方式,因二者均是藉人體爲媒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