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表演艺术评论台」在推出不久后便发生「梦想家事件」,该网站顺势做出「梦想,何以为家?」的特别企画,激起了今年艺文界最大的浪潮。图为该网站首页画面。((取自网路))
特别企画 Feature 2011表演艺术回顾 现象观察之四:艺术评论光谱的改变

从黑白变彩色 网路为艺评开展新「视」界

平面媒体空间的锐减,让艺术评论的发表一度消沉,但网路媒介的兴起,则带动了「艺评复兴」的趋势,更在去年达到一波高峰——脸书、噗浪、智慧手机的加持,国艺会「表演艺术评论台」的开台,都让艺评环境从原本的黑白转为彩色,多元发声,而且对评论的思考与书写方式也有相当的变化性影响。

 

平面媒体空间的锐减,让艺术评论的发表一度消沉,但网路媒介的兴起,则带动了「艺评复兴」的趋势,更在去年达到一波高峰——脸书、噗浪、智慧手机的加持,国艺会「表演艺术评论台」的开台,都让艺评环境从原本的黑白转为彩色,多元发声,而且对评论的思考与书写方式也有相当的变化性影响。

 

在台湾,艺术评论者一直以来所扮演的角色都像是保育生物守护员。他们为这些花费庞大且不可复制的物种「表演艺术」记录著,让其生命轮廓得以延续,让下一代得以想像。正因这是一份珍贵且可被流传的历史书写,倘若评论本身不够厚实或毫无史观,不但文章贻笑大方,甚至可能因此让一个演出殒灭。因此,往往评论行文的时空感便需要可被拉长,甚至隽永。然而,当网路这个新兴媒体出现后,艺术评论渐渐有了一些微妙的变化。

在早期,那时台湾还只有老三台(台视、中视、华视),在休闲娱乐的选择上其实不多。因此,当时表演艺术就成为人们重要的生活娱乐,而艺术评论、观众、团体与平面媒体,四者也交互运行成为一个生态圈。但是,自从一九九○年代,有线电视正式进入台湾人的日常生活之后,表演艺术渐渐不再是人们日常生活重要的娱乐。报纸上的艺文版,被影视明星的八卦消息蚕食。很巧的是,那几年个人电脑也悄悄地被不擅长网路的微软作业系统Windows所取代,甚至垄断。使得网路这个媒介在那段长达十年的黑暗期里,仅止于转寄信件以及MSN聊天的一对一行为上。

在少了平面媒体这个重要流传管道,又没有新兴的媒介之下。艺术评论的发表管道只剩学术及少数的艺文杂志,而团体则继续苦撑,等待艺文环境改变。笔者以为,这段时间也正是表演艺术在各方面被认为断层的停滞时期。

脸书、噗浪媒介加持  网路艺评大爆炸

所幸,黑夜总是会过去。当人们发现许多事情可以用搜寻引擎找到答案时,资讯不再只是停留在个人电脑的硬碟,或是锁在各家封闭系统的部落格而已,它们是可以被彼端的另一人所看见,各类演出后的心得感想也因此而渐渐曝光。

然而,网路上许多观后感、看戏笔记等等。这类纯属个人主观看法、时而私密的文字,虽然没有专业评论的历史性与公共性,却也因为其曝光程度与即时性,成为了表演团体新的资讯流传管道。而近年来的社群网站脸书、噗浪与智慧型手机的盛行,更是让网路这个媒介被运用地淋漓尽致。直到二○一一年,可以说是网路艺术评论爆炸的一年。

二○一一年初的「茶花女事件」,就让整个表演艺术界几乎都在关注每一天的网路讯息。无论是艺评台、PTT及脸书上面的文章、讨论串,每天都可以在网路上看到最新的进展。而每周看戏俱乐部则在站台上汇集了事件始末,以供一般读者了解。

同年九月国家文化艺术基金会就推出了一个新的评论网站「表演艺术评论台」,召集知名评论驻站书写,并于周末后大量发文,造成不小回响。推出不久便发生「梦想家事件」,站台更顺势做出「梦想,何以为家?」的特别企画。此一炸弹丢下来,激起了今年艺文界最大的浪潮。然而,在需要经过企画、排版、印刷、发送等流程的纸本媒体上,就无法在即时性的新闻事件上占优势。

网路评论即时快速  平面媒体公众性仍有优势

艺文部落客JimmyBlanca就认为,台湾剧场的生命周期太短了,往往只有一至二星期。如果把「演后的三到五句想法」也称作是评论的话,那现在写评论的人更多了。特别是利用脸书、噗浪这种简短的微网志,让评论发表更方便、更即时,形式也更自由。这类简短迅速的发表多少可以刺激票房,也是最简单、最不花钱的口碑行销。对她来说,评论不再是单一个人生出的产物,而可以是一串的讨论。

对此,长期观察剧评的剧评人陈正熙则认为,网路文章不但快速,且因为没有版面、字数的问题,吸引了更多人参与,而书写者也来自不同的领域,因而产生各式各样的论点。但是同样的,正因为网路文章形式较为自由,没有字数限制,亦造成评论本身观点与焦点不清,这是对于网路评论者比较大的挑战。

「每周看戏俱乐部」网站剧评人林乃文就非常乐见网路评论的兴起。对她来说,目前艺文演出讨论串、观后感与专业评论等,不同书写形式的分众现象,对现今艺文生态是有其正向的帮助。

而台新银行文化艺术基金会执行长郑雅丽提到,「表演艺术评论台」对于艺评环境的铺陈是相当重要一个启动。以负责任的态度建立了庄重与严谨的起步,且运用脸书的即时网络讨论回应活络气氛,让创作者/表演者对专业艺评的回馈有所期待。

她也对于目前网路的全民书写现象持正面看法,但强调,在此时严谨且具厚实美学论述与艺术史观的评论更形重要。平面媒体虽已失去当年态势,但它的「公众性」仍有其优势。她认为具有公众性的大众媒体可兼顾传统阅读者及网路使用者,因此至今台新仍然没有放弃与平面媒体合作。

兼具公开性及公共性  网路评论更有临场感

从《民生报》剧评召集人的身分转换成网路的「表演艺术评论台」台长,纪慧玲对评论趋势的转变也相当有感触。对她来说,她其实还是用一个平面的思维来经营评论台。她认为现今评论趋势已朝向网路的多元化,只是许多个人站台虽然有公开性,却不具公共性。因此,表演艺术评论台便需要兼具公开性与公共性。

然而,评论台内有些作者是从平面写作进入网路,另外,也有些作者是「网路原生」的。因此,在同一个站台,就可以看见两种截然不同的写作思路。此外,她还发现一件有趣的事,由于网路评论的即时性、快速性,也使得文章本身相较于平面的评论更具有临场感了。

无论是平面或网路,无论是专业或业余。台湾艺术评论的光谱在二○一一年已经明显地从黑白单色转为彩色,不但扩大范围,同时也有了良性循环。相信在这生态圈的重要因素归位之后,表演艺术界的大浪潮也即将奔来。

 

当剧场遇上魔术,打开故事的可能广告图片
秋天艺术节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数位全阅览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