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女主角林真华的表现很受好评,左为饰自称中国通的Stephen Pucci。(《中式英语》制作单位 提供)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蝴蝶君》名编剧黄哲伦推新剧

《中式英语》叫好不叫座 怅然挥别百老汇

以《蝴蝶君》在百老汇打响名号的华裔剧作家黄哲伦,去年在芝加哥推出新作《中式英语》,试演成绩斐然,顺势挺进百好汇,虽然剧情背景是经济正在崛起的中国,颇具话题性,虽然评论不差,制作群也卯力宣传放送口碑,但仍不敌百好汇先天态势,在演完一百廿八场之后,怅然挥别下档。

以《蝴蝶君》在百老汇打响名号的华裔剧作家黄哲伦,去年在芝加哥推出新作《中式英语》,试演成绩斐然,顺势挺进百好汇,虽然剧情背景是经济正在崛起的中国,颇具话题性,虽然评论不差,制作群也卯力宣传放送口碑,但仍不敌百好汇先天态势,在演完一百廿八场之后,怅然挥别下档。

百老汇是个风险大过收益的地方,业界估计大约只有百分之卅的制作可以回收成本。所以萧规曹随、套用别人成功的模式,是最常见的操作法则。但就算再保守的行业也会有大胆创新的时候,何况剧场界的人都是从无到有的创造者,更加会有不从流俗的脾气。艺术的创新碰上商业市场的现实,固然有成功的时候,但失败的也所在多有(以30%的回收率来看,失败才是常态),华裔剧作家黄哲伦的新作《中式英语》Chinglish就是最好的例子。

瞄准中国经济崛起  新剧有话题

《中式英语》从去年十月十一日开始演出,到一月廿九日收场,总共演了一百廿八场,三百五十万元的制作费全部泡汤。这出戏并不具备票房保证的一些必要条件,能进入百老汇,也显示这个行业毕业是一个追梦的行业,永远都有人愿意下艺术的赌注,这也是百老汇迷人之处。

《中式英语》的剧情,是美国商人Gary Wilmes(Daniel Cavanaugh饰)到中国贵阳招揽生意。他是做招牌的,他的卖点是,他可以做出有正港道地英文翻译的中英对照的招牌。但是他本人一句中文也不会,所以在当地找了个号称中国通的「文化顾问」Stephen Pucci(Peter Timms饰)做翻译,没想到因此卷入了市政府里的政治斗争,并跟已婚的副局长席言(Jennifer Lim林真华饰)发生一段露水姻缘。

故事的灵感,据黄哲伦表示,是他去中国旅行,看到一些从中文字面硬翻成的英文招牌,很是好笑。《中式英语》一开始,就是Gary以过来人的身分,讲述他在中国的经验,并播放这些招牌的照片(像「残疾人厕所」翻成Deformed Man Toilet)。

中国经济发达,全世界都抢著去做生意,在快速的国际化脚步里,中国也注意到这些过去一知半解的错误英文翻译而开始改善,之前上海世博就进行过此一工程,《中式英语》可以说是很具话题性。戏去年夏天在芝加哥上演,口碑很好,票房也一路长红,所以马上就被带来百老汇。

芝加哥试演成功推进  百老汇水土仍不服

本剧的主要制作人Jerry Frankel说,这个戏原本就有到纽约的打算,只是不知是要在非营利的Public剧院演还是上百老汇,所以他们把芝加哥带做是「外城试演」。竟然成绩这么好,当然是要挑战商业市场。

《中式英语》在纽约的评论也都不差,还被TIME杂志选为二○一一年度十大好戏,不过票房始终拉抬不上去,平均只有五成,十二月游客最旺的时候,甚至不到四成,但是因为戏的营运成本不高,而且制作单位知道要吸引亚裔观众不易,所以一直苦撑著。Frankel说他一向的原则是:「30%的成功率,不见得就比其他行业差,所以我投资的先决条件是看我喜不喜欢这个戏。」固然是真性情的话,但毕竟长期赔本的事没人做,终于在一月底宣告落幕。

《中式英语》票房失利严格说来并不意外。如果不是本年度百老汇话剧类新戏并无太多杰出作品,引起的注意可能会更少。黄哲伦虽然是美国最高知名度的亚裔剧作家,但除了成名的《蝴蝶君》,廿年来他在百老汇的作品,都是商业音乐剧里的剧本或歌词,像是《阿伊达》、《泰山》和《花鼓歌》,在商言商,他并不算是有票房保证的剧作家。

芝加哥的票房,是在只有四百七十五个座位的非营利、限期演出的Goodman剧院创下的,这和有一千一百个位子的百老汇营利、又不限期的Longacre剧院自然是大不相同。

华裔演员担纲  制作人卯劲开发华裔观众

百老汇观众愈来愈「观光客」化,有语言限制的舞台剧近年来流行找电影电视明星挂帅。但是制作单位仍然决定冒险,保留芝加哥的卡司,尤其是女主角林真华。

林真华香港出生,从小在英国念书,又拿到耶鲁大学的戏剧学士,背景相当充实。但她虽然在英国和美国的剧场表演多年,并没有百老汇的资历。据说也有些较具名气的华裔女演员对这个角色有兴趣,但是林真华还是以她在芝加哥舞台上的真本事,说服了制作人。其实她这个角色,讲国语的时候多过英语,没有中文背景的演员,大概不容易适应。虽然林真华的国语也不到字正腔圆,反正英语观众听不出来。她果然不负众望,纽约的剧评,不论好坏,对她的表现都是赞赏有加。很有可能入围东尼奖。

幕前幕后都没有明星加持,制作单位早就体认到,《中式英语》要在百老汇活下来,只有靠强力宣传和观众口碑。幕后的华裔制作人范文丽(Lily Fan),在这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

范文丽说他们希望开拓两个非传统百老汇的观众族群,一个是生意人,一个就是华裔。在前者,他们针对许多MBA的学生及跨国公司去宣传;在后者,她们在中文媒体上打广告,她带著海报传单去华人社区里散发,又联络唐人街的团体,创造可以让演员亮相的社区活动机会。

范文丽的全力投入,与她的背景也有关。范文丽是香港人,拥有耶鲁大学的法律学位,在做了几年的商业律师后,转入政界,帮欧巴玛总统在费城助选,又帮纽约州参议员Daniel Squadron助选,但她其实一直钟情娱乐圈,大学时就在香港的TVB实习,现在还开了个电影制作公司。她说她把助选「挨家挨户敲门」的本事,拿来宣传《中式英语》,因为「华人的社会,打电话、电邮都不够,只有见面才有三分情。」

在媒体宣传上,《中式英语》更是全力以赴,纽约平面电子网路媒体能上的无不上,中文媒体强力密打,因为林真华的关系,香港也有不少媒体报导。至于剧组本身的social media,不论是脸书、Youtube、网志,也一个不放过。

亚裔观众少亚裔演员更少  亚裔戏剧难为继

尽管多方面的努力,戏还是提前下档,显然是无法完全克服这些先天的障碍,吸引到足够的观众。《中式英语》虽然是个轻松的喜剧,但因为剧情关系,有三分之一的台词是国语,要打英文字幕,不少英语观众大概就因而却步。那么亚裔、尤其是华裔的观众又在那里?

一个叫做Asian American Performers Action Coalition(简称AAPAC)的团体,在二月刚公布一份调查报告,以数字说明亚裔演员在纽约戏剧舞台上露脸的机会有多稀少。

从二○○六到二○一一季度里百老汇和主要非营利剧院上演的四百九十三个制作里,亚裔演员只有2%,而且逐年减少,非裔有13%、拉丁裔有4%,其他80%都是白种演员。在宣布调查结果的讨论上,剧场经理、导演、选角经纪人、演员、剧作家提出不同的原因,包括业界保守心态、亚裔剧作和角色都少、偏见与歧视等,但也有人指出,亚裔观众不多,剧场界感受不到需要反映他们存在的压力。

所以AAPCA尽可以指出,白人在纽约市人口的比例,已经不到一半,在舞台上却还是有80%,「没有真正反映外面的社会」。但是根据Broadway League所做的统计,百老汇观众有83%都是白人,所以舞台上下的面孔,其实是相当一致的。大部分人都喜欢看和自己相似的演员演自己可以认同的故事,剧场白雪花花也很自然。

所以连黄哲伦本人都说,《花鼓歌》和《中式英语》,带出了许多亚裔的观众,但「人数还是不够多到可以让这两个戏活下去」,这或许是许多人最大的遗憾。

专栏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