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露辛达.柴尔兹重演旧作《舞》,舞台前方一个透明大布幕,播放一九七九年的《舞》片段,一身纯白的舞者在布幕后起舞。(Sally Cohn 摄 Tanz im August 提供)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舞蹈传奇人物登场 重复中见创新美学

在柏林看「舞在八月2011」

今年的「舞在八月」依然展现强大的策划能力,来自十三个国家的廿二出制作接力演出,在八月十二日至廿八日之间,舞迷可在城里的许多重要剧场里看到各种规模的舞作。露辛达.柴尔兹一九七九年的旧作《舞》为今年的舞蹈节开幕,「舞蹈剧场」发展历程的重要人物苏珊.琳卡也亲自登台,让许多观众终于亲眼见到舞坛传奇。

今年的「舞在八月」依然展现强大的策划能力,来自十三个国家的廿二出制作接力演出,在八月十二日至廿八日之间,舞迷可在城里的许多重要剧场里看到各种规模的舞作。露辛达.柴尔兹一九七九年的旧作《舞》为今年的舞蹈节开幕,「舞蹈剧场」发展历程的重要人物苏珊.琳卡也亲自登台,让许多观众终于亲眼见到舞坛传奇。

今年的柏林八月霪雨不休,低温徘徊,许多户外的活动都必须取消,整个城市少了许多热力。虽然外头湿冷,但幸好剧场里有许多精采的舞作,莎夏.瓦兹(Sasha Waltz)在能容纳万人的露天「森林舞台」(Waldbühne)演出舞蹈歌剧《黛朵与艾尼亚斯》Dido & Aeneas,旅德台湾舞者孙尚绮在「十一号码头」(Dock 11)推出自编自舞的独舞《我不语》Je sans ParoleTraverse,德国规模最大的现代舞蹈节「舞在八月」(Tanz im August)如期揭幕,看舞蹈过八月冷夏,至少舞蹈剧场里温暖乾燥舒爽(虽然,《黛朵与艾尼亚斯》户外演出那天,雨跟观众一起坐在观众席里看舞,硬是不离座。)

今年迈入第廿三个年头的「舞在八月」依然展现强大的策划能力,来自十三个国家的廿二出制作接力演出,在八月十二日至廿八日之间,舞迷可在城里的许多重要剧场里看到各种规模的舞作。露辛达.柴尔兹(Lucinda Childs)一九七九年的旧作《舞》Dance为今年的开幕作,「舞蹈剧场」发展历程的重要人物苏珊.琳卡(Susanne Linke)亲自登台,让许多观众终于亲眼见到舞坛传奇,「啦啦啦人类脚步」(La La La Human Steps)以眩目快速的肢体为今年的「舞在八月」闭幕,现代舞蹈的历史与未来展望,都可以在这个舞蹈节里看到。

重复的美学

「重复」一直是现代舞蹈里重要的肢体语汇,舞者的身体仿佛被困在不断重播的分秒里,相同的动作一直反复,挑战观众的凝视耐力。露辛达.柴尔兹把旧作《舞》重新编排,让一九七九年的舞蹈影像投影在舞台上,与舞者做时空对话。柴尔兹是一九七○年代纽约重要的剧场人,她与罗伯.威尔森、菲利普.格拉斯合作的歌剧《沙滩上的爱因斯坦》Einstein on the Beach,已成廿世纪西方剧场史不可缺漏的表演。《舞》一九七九年的原始版本,由柴尔兹编舞,葛拉斯作曲,索尔.拉维特(Sol LeWitt)掌镜拍摄,三位极简主义大师聚集,在舞蹈史上留下精采的一笔。二○○九年,柴尔兹让这支舞作复活,舞台前方一个透明大布幕,播放一九七九年的《舞》片段,一身纯白的舞者在布幕后起舞,六十分钟的舞作,舞者不断重复几乎没任何变化的动作,古今对照,简直就是极简主义的教科书现场教学。布幕上历史片段里的当年舞者,宛如鬼魅漂浮,在舞台上的当今舞者穿一样的舞衣,跳著一模一样的舞步,葛拉斯的音乐在听觉里环绕,一九七九年衔接上二○○一年,重复再重复,极简精神不死。

来自加拿大的「啦啦啦人类脚步」在今年的「舞在八月」推出《新作》New Work,不断重复地超越人体极限的快速芭蕾动作让人眼花撩乱,编舞家爱德华.洛克(Edouard Lock)的独特舞蹈美学,的确是当今舞坛上的惊叹号。洛克从两出巴洛克歌剧《黛朵与艾尼亚斯》与《奥菲斯与尤丽迪丝》Orpheus & Eurydice取材,以他特殊的芭蕾技巧,让芭蕾女伶们在舞台上疯狂快速地摆动双手,快速的身体节拍逼近舞蹈特技,观者只能惊叹。洛克这次请来俄罗斯顶尖芭蕾女伶黛安娜.维许涅娃(Diana Vishneva)加入阵容,她自己跳完《新作》表示:「跳过这支舞以后,古典芭蕾都像是慢动作一样。」这些芭蕾女伶在台上几乎毫无间歇地重复做著夸张的手臂动作还要不断旋转,动作繁复且精准,体能要求非常大,非顶尖的舞者无法达到洛克的美学要求。这出作品是「啦啦啦人类脚步」成立卅年纪念作,整个舞台仿佛被按下了快转键,这样的芭蕾新美学真的值得亲眼见证,保证推翻所有对芭蕾既有的印象。

巴西编舞家吉尔摩.波帖宏(Guilherme Botelho)在瑞士创立了Alias舞团,是瑞士最具代表性的现代舞团之一。他的新作《侧面雨》Sideways Rain,十五个舞者不断地从左舞台直线横越到右舞台,舞者只是盲目地往前匍匐、蠕动、走路、奔跑、翻滚,仿佛被命运无奈地驱动,没其他选择只好继续往前。这些动作反复不绝,舞者之间几乎零互动,文明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疏离,以及盲目的奔驰,清楚地摊开在舞台上,让观者无法逼视。最后,所有舞者褪去所有衣物,手拉白线继续左右急速奔驰,仿佛自由重生的奔跑却有哀伤的步调。整个舞台乾净简单,从左到右重复的动作压迫视网膜,编舞家的重复美学充满人生的无奈,人类所谓的「进化」,就是无法停止的追赶,追什么?赶什么?舞台上的那些肢体重复,其实都是我们的人生,端看观者愿不愿意在离开剧场之后,诚实面对自己。

舞蹈剧场的先驱

说到德国的「舞蹈剧场」,许多人都只想到碧娜.鲍许,但其实目前仍持续创作的苏珊.琳卡也是「舞蹈剧场」运动的先驱之一,她曾与碧娜在福克旺习舞,从一九七五年开始领导「福克旺舞团」(Folkwang Tanzstudio)长达十年。今年「舞在八月」名单上出现了苏珊.琳卡,她带来了新作《邂逅》Kaikou,不仅编舞,而且还亲自上台演出,以六十七岁高龄站上舞台,让许多没有机会亲眼看她跳舞的年轻舞迷十分兴奋。

近年苏珊.琳卡非常喜爱东方舞蹈,《邂逅》舞名取自日文,整出舞蹈充满了东方舞蹈风情。整出舞作的中心概念是「圆」,一道雷射光线在舞台上缓慢绕圈,舞者在其中绕著圆圈舞动,演绎生死轮回。苏珊.琳卡身材颀长,几个地板动作与延展都显示宝刀未老,真是德国舞蹈剧场活生生的传奇。可惜《邂逅》是出对东方舞蹈美学了解不深的作品,形式流于表面,内容毫无新意,舞评与观众都反应不佳。虽然这次的作品在「舞在八月」没引起轰动,但传奇仍创作不辍,站在台上丰采慑人,老去的身影如此熟美,还是值得给予热烈掌声。

今年的「舞在八月」选舞都在水准之上,但缺乏令人起立喝采的大作。也许真的是因为天气太差,几出看似冷门的舞作都依然挤满观众,大家撑伞进剧场看舞,把烂天气锁在剧场外。那舞台上的每一盏灯,都是最温暖的阳光。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秋天艺术节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数位全阅览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