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满廿周年的德国「脉动剧场艺术节」,邀请全球约五十名策展人参访并召开策展人会议。大多数与会者都同意:混搭不同艺术手法,自在呈现开放而非定论式内容的演出,正在大量吸引创作者与观众的目光中。
七月成立满廿周年的德国「脉动剧场艺术节」(Theater Festival Impulse),邀请全球约五十名艺术节策展人参加并召开策展人会议。
大多数与会者都同意:混搭不同艺术手法,自在呈现开放而非定论式内容的演出,正在大量吸引创作者与观众的目光中。
将跨界进行到底的作品愈来愈受青睐
过去,我们提到跨界剧场的时候,大多是因为表演形式混搭了戏剧、舞蹈、影像、或不同剧场手法于一炉。例如:曾经来台演出过的英国DV8舞团,擅长结合影像、装置、与舞蹈。德国舞蹈大师碧娜.鲍许引领风骚的「舞蹈剧场」,让舞台布景、音乐、舞者的演出都充满戏剧化。
现在,愈来愈多中型或小型剧场创作者,他们的演出已经把舞蹈/戏剧/影像之间的藩篱彻底打破。剧场老饕对于这样的新鲜形式感到有趣,剧场新鲜人更为这样的形式与内容所吸引。这类将跨界形式进行到底的剧场,尤其大量出现在剧院/剧团/舞团,可以持续获得官方补助的德语系国家,如德国、奥地利、瑞士、及荷兰等。
拥有超过一百个国家级、区级、市级、社区级剧院的德国,从金碧辉煌的德意志剧院,到仅有一百多个座位的社区剧场,往往可以在国家充沛的文化赞助之下,早早就将隔年的全年节目排定。这样的规律,让独立艺术家跟新成立的剧团,都得另辟蹊径来争取演出机会。
强调文本,强调整体舞美效果的制作,固然早早就可获得剧院的邀约。但是,需要长时间磨合与实验的制作,更可以提供新手得以杀出重围,获得评论家和剧场界青睐的机会。脉动剧场艺术节这次挑选的十余个制作,就几乎都是将跨界进行到底的作品。
数个风格殊异作品的精采呈现
「柏林剧团」(BERLIN)演出的Tagfish,描述开发商想在废弃矿区开设五星级饭店,代表不同利益的个人在圆桌开会。然而剧场只见七张椅子上的个人投影,会议持续互动进行,真正的演员却从来不曾出现于台上。
被德语剧场界公认迟早将成为下一个德国天团的「嬉嬉乐剧团」(She She Pop),将莎剧《李尔王》改由三个退休老人同饰一角,这三人正是台上另外三名演员的亲生父亲。现场投影、预录影像,加上老先生们稳健而朴素的演出,让观众尖叫喝采连连。
由知名演员Fabian Hinrich单人由傍晚演至月亮爬上半空的作品,加上一匹马一辆脚踏车,和一个专门帮他收音的录音师,就在废弃的牧场边,叨叨絮絮地说了一百个人类的发明。表演空间的自在移转与演员魅力,使得这个户外演出充满综艺游乐的气息。
比利时编舞家Andros Zins-Browne编作的《主人》The Host,由三个牛仔打扮的舞者,在满屋子慢慢充气的大大小小气垫上面跳踢踏舞。脚下慢慢膨胀变形的大地,让翻滚攀爬其上的牛仔,带有想要驯服或重归往日生活的悲哀。最后,气垫被牛仔全部消气,然后搬走。当剧场恢复成空的空间时,现场的热烈气氛也弥漫著感动的色彩。
最重要的是:创作者的终极关怀是什么?
经过评审团将近两年的筛选,这些来自德国、瑞士、奥地利、比利时德语区的团队,分别在科隆、杜塞朵夫等四个德国城市演出。策展人从下午开始看戏,然后就乘游览车到下个城市看下个制作,直到凌晨方休。
甫就任马德里艺术节总监的朋友说,成熟的跨界演出,已经很难将之单独形容为戏剧、舞蹈或多媒体剧场。来自挪威国家剧院的同行则认为,传统剧场和强调跨界多样性的剧场,最关键的地方就在于创作者的终极关怀是什么?如果仅仅是形式聪明,或者用力气要让内容夺人眼球,几轮演出过后就会证明,这样的机关算尽将会是徒劳的。
当大家问到台湾状况如何时,我说,台湾从来不缺生猛的创作力,但是,我们因为市场小,观众与官方赞助者都很期待新作品。所以,我们的许多尝试就显得急就章或生吞活剥。然而,创作者没有太多时间来沉淀或整改,又得展开新一轮的创作。而且,我们不管是媒体或大众,都比较偏好原创作品,而不是那么青睐经典。
此时,大家纷纷对观众期待新作品这个主题,发表各自所遇到的痛苦与解决之道。然而,就在回旅馆的巴士上面,我突然想到,如果有个艺术节,指定创作者以跨界形式来改编经典,这样,算不算是原创新作品的问世呢?
答案应该是肯定的吧。
相关网站:
脉动剧场艺术节 www.festivalimpulse.de
嬉嬉乐剧团 www.sheshepop.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