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哪一种,「报」都是一个审判的情境。完全符合现在多数媒体的「报导」,同样是秉持著公平、公正的面貌的一场审判大会;更不用说「报仇」基本上就是惩罚有罪之恶人的正义行动。
上个月,突然想查「报」的甲骨文,一方面好奇在这媒体当道的今生,它的前世有怎样的身家背景;一方面好奇为何同时用在客观理性的「报导」和主观激烈的「报仇」。
盛竹如:「报」有何难解的因缘?它与这世间的人们,有何难以言喻的纠葛,让我们继续看下去:
报,左边是锁在手上的手铐,中间是面朝左边跪著的人,人头的后面有一只大手,像是押解罪犯ing,《说文解字》:「报,当罪人也。」是判决的意思,由「判罪的结果」引申为「报告」。原来,这字一开始已经是一本具有法律效用判断有罪或无罪的报告。
但,如果将手铐看作是夹手指的刑具,刑具两边还有箭头指示的说明:请往左右拉。后面一只大手就像在逼供ing,感觉似乎有画外音:「还不快说!快说!」配合著犯人的惨叫声。
不管怎么「报」 都是审判!
不管哪一种,「报」都是一个审判的情境。完全符合现在多数媒体的「报导」,同样是秉持著公平、公正的面貌的一场审判大会;更不用说「报仇」基本上就是惩罚有罪之恶人的正义行动。
心理学研究指出,当人们做道德判断时,多数是「情绪脑」判初审的决定,「理性脑」才开始跟在屁股找理由。同样的情形也多发生在讨论政治和宗教议题时(只要想想选举时的状态就很容易理解)。
跟情人吵架时的情境也一样:当自己觉得很理性,她的逻辑怎么这么烂的同时,旁观者会觉得我怎么这么失控。
所以,理性到底是……
当我们看著报导,不管是名人出轨、政治或是社会事件,常会感慨或是愤怒,但真的有足够资讯去做判断吗?例如看下面人名,感觉一下感觉,思考一下脑中资讯有多少:
王建民
姚元浩
美国牛
马英九
François Hollande(编按:法国新任总统当选人)
常常,合法是一种感觉,正义也是,服从也是,想想屠杀犹太人的军官们,他们是多么奉公守法的好国民;想想红卫兵,他们是多么正义凛然的革命斗士。
一些实验显示:情境常是决定个人行为的重要因素,个人的性格常会被吞没,或是,关于一个人的「性格」,这种内在属性的看法,根本上就错了。这点对剧场来说是一件很重要的思考。
「悲剧中没有行动,则不成为悲剧,但没有性格,仍然不失为悲剧。」将这句亚里斯多德《诗学》里的句子单独抽出来看,还蛮有一种悲剧性的。
我很厌恶剧场中自以为是的批判、关怀社会的姿态,再加上剧评人在同样情境下道德感伤的鼓励,而完全忽略情节和叙述的无力与矛盾、剧场形式思考的贫乏、表演的陈腔滥调、批判逻辑的薄弱导致滥情和煽情……其实这种不过是早期八股反共话剧整体情境的翻版(想到二○一一年这种戏特多是怎样……)。
假客观的烟雾弹 虚伪情境的真表演
犹太裔美籍政治理论家汉娜.鄂兰(Hannah Arendt)曾提到恶的平庸性:「变得如此平庸是不能去思考,不能思考正是艾希曼(Adolf Eichmann)(注)犯下的罪的名字。」
报导是让你去思考,还是停止思考?报仇的理由是让人思考,还是停止思考?剧场呢?民主呢?
如果你的亲人死在双子星大楼里,你还会想知道宾拉登这样做的理由吗?
很多心理学太好玩,又想引用一则:试著用最快的速度解这道题目:已知一根球棒和一颗棒球总共一百一十元,球棒比棒球贵一百元,那么一颗棒球要多少钱?
如果你的答案是一颗棒球十元,这是直觉给的答案,但正确答案是:球棒为一百零五元,棒球为五元。我们的脑袋偏爱速度和经验法则,因为容易又省事,却不见得符合逻辑。
「报」像是一枚假客观的烟雾弹,也是一个真虚伪情境的真表演,重点在于引出和合理化「报」后面的那个字:引/误导的「导」和复仇的「仇」。
盛竹如:他们万万没有想到,「报」可以如此深沉地蒙蔽人们的情感认知和价值判断。
注:组织犹太人大屠杀的主要德国军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