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喜剧,古今中外都有不同的诠释和定义,莫衷一是。其中,我最喜欢美国电影导演伍迪.艾伦的说法:「什么是喜剧,就是退一步去看痛苦。所谓的喜剧,就是悲剧加上时间。」
就喜剧的沿革来看,从古希腊喜剧作家亚里斯多芬尼兹,十六、七世纪英国的莎士比亚、法国的莫里哀,十八世纪欧洲启蒙运动时期喜剧代表:义大利艺术喜剧的高多尼和法国的博马榭,十九世纪俄国的果戈里到廿世纪的尤涅斯柯,几乎所有杰出的喜剧,无不建立在现实的悲剧性上。然而,喜剧不只是模仿现实,而是透过现实的超越、反转、变形和颠覆,引人发笑,让眼前的悲惨轻盈起来。喜剧,就像是现实的逃脱术;笑,让我们从痛苦中解脱,轻盈,因为它走过了重。
喜剧的生成和发展,和特定的文化背景与民族性格息息相关,不同的国家和时代都有专属的喜剧类型。例如英式喜剧是一种冷调幽默,借重语言的优雅机智,运用一词多义,一语双关来讽刺挪揄。法式喜剧则是以机智凌厉作为社会、政治及个人批评的利器,法式幽默机灵敏捷、短小精悍、一针见血,笑的目的是为了回头面对、思考身处的社会环境。德国人向来以严肃和理性著称,德式喜剧以脸部表情、肢体动作或情境下的荒谬传达笑料,虽然没有直接反映在文本上,但喜剧的颠覆能量却转换形式继续存在。日本人在拘谨的社会氛围下,反而发展出极端的搞笑文化,解放压抑的民族性格。港式喜剧承袭了英式喜剧的传统,透过殖民的文化统治与转化,再加上对现实的无奈与逃避的阿Q精神,创造出独特的娱乐产业。台式喜剧则混杂融合了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反映多元族群的审美经验。今年台北艺术节以喜剧为题,呈现喜剧的各种型态和面貌,本月专题将带你走进喜剧的殿堂,窥探笑的艺术。
源自于本土的歌仔戏,长期以来随著大环境的变迁,而不断成长,为了因应不同的场域演出需求,在不同时期,都有新曲调的加入。早年由民间戏班土法炼钢,以「安歌」为主的歌仔戏音乐,在上世纪末与对岸的戏曲界交流后,才正式有了「音乐设计」的专业分工。近十几年来,为新编剧目创新曲调的工作,不曾间断。有些吸收自其他剧种或表演艺术,有些则是新编,长期下来,累积了一批新创曲调。去年首演的《安平追想曲》,音乐设计周以谦融合旧调新腔,以本土歌剧的手法,开展出「歌仔新调」的格局,清晰刻划出新世纪以来,台湾歌仔戏音乐迥异于大陆芗剧的身影,也呼应了近年新兴实验剧场歌仔戏的开创精神,堪称是歌仔戏音乐的另一里程碑。本刊特别专访资深作曲家柯铭峰、刘文亮、陈孟亮、周以谦,看这些投身创作的幕后推手,如何将歌仔戏音乐带入新纪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