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小京看话剧〈《日出》——不要让明星干掉艺术家〉微信截图。
北京

从自动失语到众声喧哗 自媒体带来的表演艺术评论生机

疫情后,中国的表演艺术活动报复性地复苏,演唱会、音乐节、音乐剧、沉浸式戏剧、演艺新空间等等演出层出不穷,但在繁华的表面下却问题重重。首先,商业性太重,热钱急进急退,演出节目此起彼落,看起来很多,值得看的却不多;二者,靠政府文旅政策一窝蜂兴起的演艺新空间,以为只要抓住流行的沉浸式观演就能成功,去年年底挂牌至今不到一年,大多数就面临内容无以为继的窘态;三是创作(或引进)、制作、演出的繁忙确实让表演艺术界快速地转动起来,但一直以来欠缺的健康评论生态,使得表演艺术界浮躁有余,沉淀无方。没有沉淀就没有反思,没有反思自然就无从改进,更侈言乌托邦了。

如果说疫情之后是表演艺术的爆发期,2010至2018年或许可以说是表演艺术的奠基期,许多理想与想法在这段期间被试验、被试炼,创作的创意发展,制作的规范化,演出市场的规整,试验的场域就在北京。如同演出活动,表演艺术评论看似丰富,实则一贫如洗。传统纸媒或专业的学术期刊至今仍有评论版面,但是始终迷信所谓的专家学者,在学界人际关系复杂的情境下,好一点的避重就轻,尽量让批评不到位,免得伤人;差一点的则极力吹捧,相互拉抬。专家学者自己承认这是「自动失语」,且成为常态,时代变化,但这种失语状态却依然故我。网路时代则提供了很多可能性,创造一般人能够发出自己声音的机会,使得观众不再是单纯的资讯接收者,他们可以发言、互动、参与,甚至成为评论的评论,成为讯息传播过程的一个元素,成为事件的一部分。自媒体评论大量出现,专业度自然参差不齐,然而这种野蛮生长所形成的「众声喧哗」与此前的「自动失语」状态相比,仍让人对未来的发展存有一丝期待。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数位全阅览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