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京輝
-
北京
阿那亞戲劇節熱鬧舉辦,突顯戲劇圈的「孟京輝現象」
由孟京輝、章子怡和陳明昊創立的「阿那亞戲劇節」,今年的海報以海浪為意象,定出「呼喊與細語」主題,於6月15日至25日舉行。今年共有38部國內外戲劇作品,演出110場,其中14 部來自德國、法國、義大利、比利時、日本、匈牙利等12國的作品都是首次在中國演出。除了演出,今年的戲劇節新設了暢所欲言的單元「青年導演峰會」,以主旨演講、主題論壇、青年辯論與無邊界對話4個板塊組成,其中主題論壇的兩個題目「成為職業創作者從校園/民間出發」和「中國青年戲劇發展之路代際、身分與創作立場」彰顯了目前戲劇圈創作力困窘的現狀,需以各種手段激勵年輕一代的創作者投入。 孟京輝主導的北京青年戲劇節曾被譽為培育當今重要導演及創作者的重要平台,而在孟京輝2016年確立為烏鎮戲劇節常任藝術總監後,整個中國戲劇圈基本上成了兩極之象,一是國有院團保守傳統的話劇,二就是「孟京輝現象」。孟京輝幾乎無處不在,除了在北京、上海和杭州三個專屬劇場外,他還在北京、烏鎮、阿那亞、杭州、深圳、成都等地主持戲劇節,手握大批資源,也需要源源不絕的內容,希望有自己創作空間且不願受體制約束的年輕創作者自然向孟京輝靠近,形成了「孟京輝現象」。 疫情後,表演藝術市場看似即將復甦的當下,「孟京輝現象」至少為中國戲劇創作保留了較大的空間,且為有心投入的年輕創作者提供了展現能力的平台,與別的表演藝術比起來,戲劇確實比較可以期待。但「孟京輝現象」背靠的仍是國家資源,很容易成為體制外的另一個體制,歸根結柢,思考如何建構一種健康的、有著自然生長力的戲劇生態才是長久之計。
-
北京
「元宇宙戲劇節」開幕,孟京輝《浮士德》開場
ChatGPT的影響不小,只是沒想到在5.0尚未發布前,孟京輝就搶先推出以「斯芬克斯」為名的「元宇宙戲劇節」,似乎誰對科技先上頭,誰就走在前面。但是戲劇裡的元宇宙是什麼?是另一個空間?還是角色的錯位?或只是看完戲後更迷茫的感知?孟京輝認為,每次工業或科技的變革,都會催生一次文藝復興,元宇宙戲劇或許並不想創造什麼,只是想比其他的藝術類型先來一下文藝復興而已。 孟京輝新作《浮士德》是戲劇節開幕大戲,利用VR和動作捕捉技術,將浮士德、魔鬼、浮士德夫人數位化,在劇場和元宇宙之間虛實相交,至於觀演經驗是否會因這種多維度沉浸的形式而徹底改變,可能仍需由觀眾的體驗決定。科技到底想在戲劇裡做什麼?會把戲劇改變成什麼樣子?或許正是這個戲劇節最讓人關注的地方。 號稱全球首屆的元宇宙戲劇節在3週內演出中外百位創作者的65部作品,除了搶先科技植入,讓AI、虛擬的人與物都成為戲劇主角外,在一般劇場演出外,也進入北京各大美術館、商場和社區,同時在線上與上海、廣州、阿那亞、紐約、巴黎、柏林等地聯動,並與美國Re-Fest戲劇節互動,在紐約和洛杉磯呈現演出、展覽和戲劇人之間的對話。戲劇節也將打造成首個全球性的內容集中分發平台。這些動作如果最終證明有效,那麼科技之功不可沒,這個戲劇節算是新科技時代的藝術領頭羊。希望它不僅止是新奇的名稱,蹭蹭AI熱度而已。 孟京輝認為浮士德出賣靈魂給魔鬼換來新人生這個脈絡,很像是元宇宙給人類的一種新的可能性,只是這種可能性不知會是什麼代價換來的。就像ChatGPT不斷地迭代更新,我們同時也不斷地在失去什麼。
-
北京
傳統鄉愁與烏托邦想像並存的北京舞台
北京表演藝術的繁榮多元,創作力充沛,曾讓人希望無窮。可見的繁榮多元是野蠻生長的生態,專業、不專業的人雜處,各種出乎想像的商業模式,亂則亂矣,但讓人身處於活蹦亂跳的生命力之中。青年戲劇節、大學生戲劇節多是幼稚無章法的原創作品,但你面前的是無窮盡的年輕想法。表演藝術在北京是一個產業,有創作、製作、演出產業鏈中的各色人等,而且人力財力不斷投入。但疫情之前思想控制加嚴,再經過這3年疫情的折騰,現況已可謂一籌莫展。 位於王府井大街上的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簡稱人藝)是北京戲劇傳統的基石,是表演藝術永遠的鄉愁。2021年9月,人藝所在的首都劇場東側的北京國際戲劇中心啟幕,說是首都劇場的延伸擴建,但一古典,一現代,頗有繼往開來,開拓新路之意。今年逢北京人藝70周年,期待新館新意,但仍只有線上直播經典,劇本朗讀這些引不起關心的活動,稍顯特別的是6月12日院慶日晚上直播70周年紀念版《茶館》。 相對於人藝保守再保守的鄉愁氛圍,離北京不到300公里海邊的「阿那亞戲劇節」則是烏托邦式的想像。孟京輝30多年來堅持的先鋒戲劇和自由精神在這裡得到無礙的展示:藍天大海的風景線,世界上最孤獨的圖書館,白色禮堂,遊輪劇場,中外導演多部劇目,環境戲劇演讀,與生態環境結合的「候鳥300」計畫一種生活與表演藝術未知結合的想像。可惜的是,因為疫情,6月13日宣布取消了今年的活動。 傳統的鄉愁與烏托邦的想像並存北京,不違和,因為生活裡就需要不同的心境。可惜的是,今年的北京到目前為止並不能讓我們想像太多。
-
北京
孟京輝等大咖推出首屆秦皇島阿那亞戲劇節
「候鳥300」計畫,300位藝術家用300小時進行最完整的表演實踐,自製海報和票券,宣傳、售票也成為表演環節,各種表演在小鎮隨處可見,讓觀眾以度假與流浪的心情浸入表演氛圍中。
-
北京
報復式演出紛紛出籠 迎接復甦也需直面問題
在防疫措施將入場觀眾人數由座位數的30%上調至50%後,許多劇場、演出單位摩拳擦掌,準備迎接復甦,開心麻花、孟京輝的蜂巢劇場都紛紛推出製作,孟京輝以「孟京輝在劇場」直播進駐抖音。但面對劇場須與觀眾同在的特性,線上演出只能是輔助工具,而當表演與人不能同在場,表演藝術何以為繼?現實是,如果無法創造出避險機制,表演藝術將永遠是最後復甦的行業。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孟京輝、王曉鷹、查明哲 大腕導演名作齊聚
繼去年首度舉辦、以集結大導名作打響名號後,中國國家話劇院再度大舉來台推出「臺北演出季」,今年由查明哲、王曉鷹、孟京輝領軍,精選《紀念碑》、《紅色》、《戀愛的犀牛》及《霸王歌行》四齣好戲,有西方劇作,也有原創劇本,題材貫穿古今中外,從大時代無奈的悲歡離合到小時代難逃的愛恨糾葛,演繹不同時空背景的動人故事。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孟京輝劇場上海開分店 讓先鋒戲劇有價值也有「產值」
著名戲劇導演孟京輝先後在北京及上海成立自己的劇場、集創作、生產、展示、活動為一體,成為培養青年戲劇工作者的基地。表演藝術的產值不可期待,它的價值仍待開發。孟京輝經營蜂巢劇場似乎讓人看到了嚴肅表演藝術產值的可能性。他的經典劇目《戀愛的犀牛》和《兩隻狗的生活意見》因為有劇場可以長期駐場演出,才能夠突破千場,使得先鋒戲劇的產值成為具體的事實。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孟京輝作品再破千場 從藝術到市場可以成功?!
中國知名導演孟京輝的作品《兩隻狗的生活意見》十一月初舉行千場紀念演出,頗受矚目,這已是孟京輝繼《戀愛的犀牛》後第二個演出破千場的作品,為何可以演破千場?議題切中觀眾體驗、手法一針見血,都是原因,而更重要的是觀眾基本盤,沒有觀眾,戲再好也不會有多大的持續力。
-
北京
大腕、名導、經典、話題 一次看盡舞台劇廿年演進
這個北京的夏天,劇院就像電影院,同四十度高溫一樣熱騰騰!除了有孟京輝、田沁鑫等名導量多又吸睛的作品,還有多齣經典巨作如王曉鷹《哥本哈根》、北京人藝《哈姆雷特》,另話題作家韓寒也首度有作品改編搬上舞台而且票價屢創新高,更彰顯戲劇市場的活絡態勢!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新人新政新樂季
在國內廣大樂迷的引頸期盼下,曾任漢諾威歌劇院音樂總監的「台灣之子」呂紹嘉終於回到台灣,出任國家交響樂團(NSO) 音樂總監。這大概是即將展開的新樂季中,最令人興奮且期待的大事件。呂紹嘉是台灣在國際樂壇中地位最高的指揮家,多年旅德,卸任漢諾威國立歌劇院音樂總監 之後,呂紹嘉客席多國歌劇院指揮歌劇與音樂會,邀約不斷。返國擔任國家交響樂團音樂總監,是國內樂界人士的期盼,也是呂紹嘉義無反顧的重責大任。在今年的 新樂季節目中,呂紹嘉除了跟樂迷一起回顧大作曲家馬勒、也邀來許多國際樂壇名家與NSO同台外,更令人矚目的是,呂紹嘉安排了現代音樂,要帶給樂迷嶄新的聆聽經驗,一如他對NSO的期許:「不討好樂迷,更不討好樂團團員,我要讓外界看見國家交響樂團真正的實力。」 除了呂紹嘉即將為NSO帶 來全新氣象外,本刊也為樂迷精心策劃了新樂季的完全導聆指南,歸納整理出「指揮」、「名家」、「未來大師」、「現代音樂」、「首演作品」、「節日派對」、 「歌劇音樂劇」、「東西同台」與「跨界」等十個焦點,讓讀者輕鬆掌握國內各大交響樂團在新樂季即將端出的誘人菜色。除了國內的樂季總覽外,本期的特別企 畫,我們也將搶先報導國際樂壇的最新樂季動態,從德奧、法國、美國、英國等世界最具代表性的交響樂團中,從人事更迭到曲目選擇,標誌出這些古典樂龍頭的現今發展與未來趨勢。 一九八○年代台灣,社會上正經歷著政經改革開放的解嚴時期,反映在戲劇上,則是充滿活力的小劇場運動。彷彿是相互呼應似地,一九八二年的北京,在首都劇場三樓,北京人藝的導演林兆華執導作家高行健的《絕對信號》,這場實驗性質的非售票「內部演出」,亦開啟了中國八○年代的實驗話劇和小劇場的風潮。如今革命的信號響起三十年,以北京為首的大陸劇場經 歷七○年代末和八○年代的探索劇和實驗話劇運動、九○年代的先鋒劇場、和九○年代末迄今鋪天蓋地的商業劇場等階段,如今究竟呈現了什麼樣的面貌?我們透過 林兆華、孟京輝、李六乙、王曉鷹、田沁鑫五位如今在大陸劇場各擁一片天,導演風格與關注主題各異的導演,帶讀者深入了解大陸劇場現況的多元發展。 除 了走進劇院看戲、聽音樂會,還有什麼方式,可以讓藝術走進我們的生活?本期藝活誌規劃的「舞動身心靈」單元,將與讀者分享人與舞蹈互動的更多可能。在生活 中,在公園裡,在教室中,從舞蹈作為肢體律動開發
-
焦點專題 Focus
從僵固到流動 從藝術到商業
中國的小劇場運動很快將邁入三十年,年過七十的大導仍有新作問世,中生代的導演們確立了風格,新生代的導演們則在剛剛開放的市場中試水溫。北京的小劇場戲劇會怎麼走?資金倒不是問題,而是要看這些獲得資源的創作者,最終的藝術選擇。
-
焦點專題 Focus
孟京輝 形式實驗不斷 最具票房魅力
作為中國早期的「先鋒派」導演之一,孟京輝卻能在不斷的劇場形式實驗中,發展出驚人的票房魅力。他的作品多以形式進行一種擦邊球的挑釁,諷刺中國人習以為常的假道學;更能以突破傳統主題的作品,吸引更多年輕觀眾的心。現今他更涉足劇場經營,擁有檔期與場地的主導權,除了讓他創作上更有發揮空間,更有利於栽培新一代的劇場演員。
-
特別企畫 Feature 本地外埠爭天下 明星、標題吸票房
上海戲劇舞台的市場取向與觀眾口味
上海之所以能形成如今包容兼併的城市特質,和上海人愛趕時髦、好新鮮、不拘舊俗、敢捧新人不無關係,而這樣一個不安現狀、求新求變的繁華地,自然也是等著出頭的新人才、新文化、新劇種的最佳棲息所。作為中國話劇(舞台劇)的發源地,上海不但鑄就了舞台劇早期的輝煌,更在其經歷十年的低迷期後,成為舞台劇「鹹魚翻身」的福地。 上海話劇藝術中心藝術研究室主任喻榮軍在形容起上世紀九○年代中區的戲劇狀態,以「台上沒幾齣好戲,台下沒人要看戲」一言以蔽之。而經過十多年對舞台題材的開掘、對市場的培育培養,如今滬上戲劇演出市場年均演出過千場,大小劇碼總數不下百出。除了本地話劇航母、大小民營劇團貢獻的白領劇、愛情劇、懸疑劇、搞笑劇、職場劇、賀歲劇等等外,還有來自北京、香港、台灣的各色戲劇逐鹿滬上。
-
一本藝術經
姚謙 孤獨之中找到無限創意
在流行音樂界裡無人不曉的製作人姚謙,曾經監製譜詞過的唱片大碟不計其數,包括王菲、辛曉琪、李玟、林憶蓮、蕭亞軒、劉若英等歌手的多張專輯,每一張的專輯中的歌曲都包含了姚謙自己譜的詞,而這些字語,更深刻烙入每一對時代兒女的腦海中,究竟這些記錄人們澎湃情感的文字,是由姚謙的哪一部分而來,總令為詞曲屢屢動容的人們所欲探知的。
-
親子 中國版的「哈利波特」
北京大型魔幻兒童劇《迷宮》前進台北
中國劇場先鋒派的著名導演孟京輝,以一千兩百萬打造的商業製作,《迷宮》雖是一齣兒童劇,描述一個小男孩因為貪玩而掉入神秘的地底迷宮,冒險的故事,夢幻的場面被稱為中國版的《哈利波特》。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青春當道
人說英雄出少年。因為年少,所以可以浪漫、可以衝撞,可以以一當十,可以青春無敵。 大家都在找接棒人。手拿棒子的不一定想交出棒子,但新時代的新問題,需要新人摸索新的解決方法,讓他們有機會摔跤,有機會得意,有機會發出噪音,有機會奔馳。而這個機會應該越早越好。 幾 年前,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曾對台灣主要創作者年齡層偏中壯年,提出人才危機的警訊,人才荒不僅令人慌,人才老化可能令人更慌。藝術這一行,「術」是技術 的經驗與磨練、「藝」是美學的創新與修行,都需要消耗青春,消耗勇氣,消耗哪吒三太子胸中的一股熱,然後倖存了,才能找到藝術裡的「達文西密碼」。 這幾年雲門有雲門2,優劇場有U2,表演工作坊有外表坊,兩廳院的「新點子」、「樂壇」新秀系列,多少都是在給年輕人新舞台的想法。 這 一期青春當道,我們找了六位令人眼睛一亮的六年級劇場創作人。他們漫遊於MV影像、虛擬網路、電玩文化,周星馳語言、好萊塢電影、日本漫畫,他們談大眾文 化的時候是一種理所當然的樣子,他們談無厘頭的語言有一種理直氣壯的態度,有人擁抱歷史,幻想和關漢卿談戀愛;也有人崇拜史蒂芬史匹柏,幻想選課單裡有史 教授的課;當然,他們還有個共同的心願:都希望藝術道路上擁有「免於金錢恐懼」的自由。 和他們可以對照的是在本期「藝次元曼波」裡的兩位兩 岸當紅的劇場青年導演─台北的黎煥雄和北京的孟京輝,前者的詩意劇場風格是幾米繪本最佳的舞台版打造者,後者諧謔與獨特多變的劇場形式,使得他的劇場在北 京往往是年輕人最「in」的話題。我們在MSN上舉行對談,當年用作品衝撞體制的憤怒青年,如今以「假溫和的犀牛」自嘲,這場對談有許多令人莞爾前中年期 心聲。 還有,別忘了,三月初的重點大戲,貝嘉舞團的《波麗露》。辦公室裡的問卷調查發現六年級世代已經不太有人知道這齣在二十多年前讓年青人熱血凝聚,歌詠青春的性感作品,還有人問:「這是咖啡廳的名字嗎?」算了,算了,那就帶著爸媽來看吧,至少我們是這麼長大的。
-
藝次元曼波 HEART to HEART
假溫和犀牛的 msn私密對談
都是中文系出身的劇場導演,都是金牛座,都早早就在小劇場裡吶喊與翻滾,抱著「前衛」與「先鋒」的刺冠,他們曾經是兩岸衝撞體制的小犀牛。小犀牛邁入中年,如今是兩岸話劇界最紅的青年導演,搞一齣戲,既妄想著要撒野(創意),又斟酌著如何撒嬌(票房),站在創作與市場的天平上,黎煥雄與孟京輝惺惺相惜。 黎煥雄,成立「河左岸劇團」(1985年),為台灣八○年代小劇場運動中的標竿團體之一。擅長於處理音樂及視覺元素的舞臺張力,劇場呈現詩意風格,早期作品如《闖入者》、《兀自照耀的太陽》、《迷走地圖》系列等,呈現強烈的社會關懷。三十歲至四十歲任職跨國唱片公司EMI,四十歲成為專業劇場人,知名導演作品包括創作社《夜夜夜麻》(1997) 、《幾米地下鐵--一個音樂的旅程》(2003)、NSO歌劇系列《諾瑪》(2005)及河左岸劇團的《燃燒的地圖》(2004)等。今年秋天將導幾米作品《幸運兒》。 孟京輝,在北京成立《穿幫劇團》(1992),創團作《思凡、雙下山》便因形式上過於前衛而險遭禁演,作品「不是將傳統作品隨意翻轉,就是將經典大解八塊,然後在嬉鬧諷謔的滑稽模仿中將其解構。」(大陸著名劇評人林克歡語),追求形式感和風格化,其獨特的劇場魅力,使他成爲當今中國實驗先鋒戲劇的金字招牌。二○○○年孟京輝主編出版《先鋒戲劇檔案》一書,半年內再版三次,使中國的先鋒藝術成爲當代時尚。知名作品包括《我愛XXX》、《阿Q同志》,《一個無政府主義者的意外死亡》、《戀愛的犀牛》、《盜版浮士德》、《臭蟲》,及三月即將在香港藝術節首演的《琥珀》。 美國當代詩人佛洛斯特在知名的詩作《未曾選擇的那條路》The road not taken有中一段:「黃樹林裡分叉兩條路,我選擇了較少人走的那一條,而它使得一切因此而不同。」從憤怒的劇場青年,成為迎往、穿梭在消費時代裡的青年導演,曾經他們都選了一條人少的路,是路改變了?還是人改變了?這場私密對話呈現了兩位導演前中年期的浪漫與焦慮。(盧健英)
-
藝號人物 People
騎著金馬,奔上舞台高歌
以電影《藍宇》摘下金馬影帝頭銜的劉燁,其實本就是表演科班出身的硬裡子演員,只是近幾年來投注在電影工作上,讓人忘記了他也是「上得了舞台」的。三月,他將在北京前衛劇場導演孟京輝的新作《琥珀》中擔綱男主角,不僅要演出如一人兩角的分裂性格,還要在台上放聲高歌
-
國際藝訊GLOBAL STAGE 馬照跑 舞照跳
香港藝術節,春日裡百花綻放
每年二、三月間舉行的香港藝術節,向來是亞洲春天時節的藝術盛會,今年規模號稱歷年來最大,共有五十四檔各式精采節目。其中開幕演出波蘭國家歌劇院的《奧塞羅》、台灣另類創作女王陳珊妮和香港音樂美少女李端嫻的「拜金國際俱樂部」演唱會、勅使川原三郎的舞作《風之花》、金馬獎影帝劉燁主演的音樂舞台劇《琥珀》都值得期待。
-
專題(一)
今日之生,譬如種種昨日死?
談起先鋒戲劇,我們都會不約而同的想到三位導演──孟京輝、牟森和林兆華。孟京輝雖然創作數量最多、影響力最大,而商業運作也最為成功,但他的作品比以往內斂;牟森的創作情況特殊,記非科班出生,也一直堅持體制外的獨立創作,未來企圖創造一種史詩性「超級現實主義」的作品;林兆華的導演作品數量繁多,風格也極為多樣,卻認為自己並算真正的先鋒戲劇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