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钢琴贵公子」的德国钢琴家马丁.史岱费尔德自获得莱比锡巴赫国际大赛首奖,一直备受世人瞩目。十年来他录制的十二张专辑,几乎清一色是德奥系作曲家的作品,专注于此的他,对生命真谛不停反复思考诘问,对作品内涵不断琢磨推敲,堪称体现了「德式浪漫」的深刻精神。
NSO名家系列「英雄与皇帝」
2013/1/13 19:30 台北 国家音乐厅
INFO 02-33939888
人物小档案
- 1980 生于德国科普伦兹。
- 曾获鲁宾斯坦钢琴大赛、布梭尼大赛首奖。
- 22岁拿下悬缺十四年的莱比锡巴赫国际大赛首奖,成为史上最年轻得主。
- 录制的专辑获得三次德国回声古典大奖。
自二○○二年获得莱比锡巴赫国际大赛首奖以来,马丁.史岱费尔德(Martin Stadtfeld)的名字就一直与巴赫画上了等号,这位索尼音乐旗下的德国新锐钢琴家,在这短短的十年间出版了十二张专辑,其中就有六张是巴赫的作品,这让人不禁好奇,当年以廿二岁之龄打破了巴赫国际大赛首奖从缺十四年纪录的他,心目中的巴赫究竟是怎样的图像?
史岱费尔德给了一个相当意味深长的答案:「巴赫的音乐看似理性,实则感性;对我而言他的音乐处处弥漫著情感与诗意,时而让我沉醉,时而令我轻颤不已。」所谓的看似理性,指的是巴赫音乐里因严谨的对位手法所建筑出来的复杂多声部架构;而所谓的感性,则是指巴赫的音乐其实又没有局限于特定的曲式,反而是各自拥有作品自己的个性与特色,也正因为如此,演奏巴赫对史岱费尔德而言其实是很大的挑战。而在巴赫的那个年代,钢琴尚未被发明,所有巴赫的键盘作品原是写给大键琴、管风琴、翼琴(Clavichord)的,所以,如何在钢琴上演绎出大键琴的澄澈、翼琴的温婉、管风琴的壮丽,也成了史岱费尔德在演奏时不断琢磨的课题。
一直以来的「德式浪漫」
纵观史岱费尔德已出版的十二张专辑,会发现一个的特色:除了零星的例外,它们几乎清一色是德奥系作曲家的作品——巴赫、莫札特、贝多芬、舒伯特、孟德尔颂……在二○一○年他甚至录制了一张名为《德式浪漫》的专辑,内容包含了舒曼、布拉姆斯与华格纳的作品,于是我们聊起了「德式浪漫」,而让人惊讶的是,年纪才卅二岁的他,对人生却已有相当深刻的见解与省思!史岱费尔德说,「德式浪漫」对他而言其实无关乎诗情画意,而是更多对生命真谛的思考与反问——究竟什么是「人」?人又是如何在这个残酷而现实的社会中生存?他说,这些问题曾在德国浪漫派诗人艾亨朵夫(Joseph F. Eichendorff)的诗中被大量探讨,而史岱费尔德也建议,所有自觉在生活中被种种压力榨乾的现代人都可以去阅读艾亨朵夫的诗作《告别》Abschied,以及聆听舒曼《森林情景》作品集中的第十首!像这样对于人生缥缈的不安与犹疑、对于「生亦何欢、死亦何惧」的反复探问、对于现实生活的人文忧怀与省思,在在都符合德国浪漫时期绘画的风格与宗旨,这让人想起菲德利希(Caspar David Friedrich)那一幅又一幅的经典名画,想起了那个与法式浪漫主义截然不同的十九世纪德国!此刻,忽然了然于心,为什么史岱费尔德一直录制德奥系列的音乐,原来,他一整个人就是完完全全的「德意志」!
史岱费尔德说,台湾观众给他的印象是「知识水平高、涵养丰富,而且热情温暖,乐于与人交流」,所以,对于自己于二○一三年初能再度访台,他既兴奋又期待;问他为何挑选了贝多芬的《皇帝协奏曲》作为演出曲目,他则表示这首协奏曲是贝多芬作品的集大成,而其中庄严的慢板是贝多芬所谱写过最美的一个乐章,澎湃高昂的第一乐章则不论对独奏家或是乐团而言都充满了挑战;至于轮旋曲的部分,他个人推断,贝多芬是在某个小酒馆中听到里面的乐师演奏,并撷取了他人的旋律作为自己创作的灵感。以上这些,史岱费尔德都希望能与台湾的听众分享。
钢琴贵公子与他的史努比
今年,史岱费尔德准备录制巴赫《十二平均律》第二册,并以此展开世界巡回演出,再接下来,他则有一个宏愿,希望能挑战全部的莫札特钢琴协奏曲!未来的蓝图虽然依旧围绕在德奥系列作品上,但足见他的凌云壮志,相当令人期待。
而在奔波忙碌的演出行程中,史岱费尔德也不忘要随时放松一下,在演出和练琴的空档,他最爱聆听华格纳的歌剧或是马勒的交响曲,唯一不听的,则是自己当时正在演奏的曲子;此外,他也喜欢散步,特别是带著他的爱犬「史努比」一起!闻此,忽觉眼前画面一变,从一个正襟危坐,从头到尾很严肃地在谈论巴赫、莫札特、贝多芬及德式浪漫,闲暇时还只听华格纳和马勒的德国俊逸青年,突然变成正在大街上轻松漫步的查理.布朗与爱犬!不禁莞尔,深觉在他正经严肃之外,也有几分淘气与天真,万分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