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逢斯特拉温斯基《春之祭》首演百周年,英国伦敦的沙德勒之井剧院也特地推出系列节目,当代编舞家新诠舞蹈经典,其中阿喀郎的iTMOi备受瞩目,他将斯氏原作品约卅秒的元素抽出,另由三位作曲家编作新曲,企图探索斯氏的想法和生命经验,深掘原作中丰沛的能量背后的成因。
一九一三年五月廿九日,斯特拉温斯基与尼金斯基合作的《春之祭》The Rite of Spring首次登上舞台,作品一开头的巴松管独奏,带领观众进入强烈而神秘的感官经验中。首演场发生的暴动与骚乱,更是艺术史上的重要事件。而后,碧娜.鲍许的乌帕塔舞蹈剧场、英国皇家芭蕾、台湾的云门舞集,亦曾演出不同版本的《春之祭》,为经典作新诠释。
沙德勒之井推出致敬系列节目
二○一三年,伦敦首屈一指的舞蹈剧场沙德勒之井剧院(Sadler’s Wells)向《春之祭》问世一百周年致敬,策画了“String of Rites”系列节目。四月中首先上演的作品是麦可.奇根多兰(Michael Keegan-Dolan)编舞,由Fabulous Beast舞团演出斯特拉温斯基《春之祭》和《彼得洛希卡》。在此版本的《春之祭》中,飘雪的舞台如初春,让人感受到春寒料峭;舞者身穿碎花洋装、有些戴著动物头套,追逐与献祭的过程,不禁让人想到都市丛林中,以文明包装的野性与争夺。
五月底,由阿喀郎编舞的iTMOi(in the mind of igor)登场,阿喀郎继二○一一年探问身分认同的《源》Desh、受瞩目的奥运开幕式作品《求主同住》Abide With Me之后,新作品iTMOi格外令人期待。在新作中,阿喀郎将斯特拉温斯基原作品约卅秒的元素抽出,另由三位作曲家尼汀.梭尼(Nitin Sawhney)、乔瑟琳.普克(Jocelyn Pook)与班.佛斯特(Ben Frost)编作新曲。一如作品名称所提示,阿喀郎企图探索斯特拉温斯基的想法和生命经验,深掘原作中丰沛的能量背后的成因。iTMOi解构《春之祭》中「生与死」、「爱与献祭」的循环,再将这些抽象的元素重组。无论是舞台上的烟雾弥漫,前后撞击的大金球,还是身著黑羽的舞者,幽暗的力量在舞作中无所不在,而略显凌乱的步调,仿佛也示现了斯特拉温斯基作品的狂放。
iTMOi的世界首演在法国的MC2: Grenoble文化中心,在沙德勒之井的演出日期,则恰好标注了《春之祭》的整整百年历史。舞团中,来自台湾、曾参与奥运开幕式演出的林燕卿,和毕业于台湾艺术大学的简晶滢,也吸引了众多目光。在《英国电讯报》The Telegraph的舞评中,还特别称许简晶滢所扮演的「被选中的女孩」。伦敦巡演结束后,六月底,iTMOi也将重回百年前的历史发生地,在巴黎的香榭丽舍剧院演出。
RIOT offspring呼应当代暴动事件
在阿喀郎的作品之后登场的,则是由国家青年舞团(National Youth Dance Company)和RIOT Company所演出的 (in between)和RIOT offspring两出作品。(in between)为来自以色列的编舞家华德蒙(Jasmin Vardimon)的作品;RIOT offspring则由五位编舞家Sébastian Ramirez、Mafalda Deville、 Pascal Merighi 、Ivan Blackstock 和Simeon Qsyea一同创作,邀请上百位非职业舞者在舞台上与管弦乐团、编舞家共同合作。
RIOT offspring呼应了前年在英国爆发的暴动,同时也探索祭典、仪式和暴动间的关系。作品名称巧妙地运用了英语的谐音与双关,「祭礼」和「暴动」在一百年前的首演夜同时上演;而新作品中,将「在春天」(of spring)转化成「后代」(offspring),对照这出由老老少少一同参与的制作,看当代编舞家与一世纪前的舞蹈和音乐遥遥相望,以新作品相互对话与应和,亦有历史性的传承意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