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特拉溫斯基
-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西班牙編舞家
伊凡.沛瑞茲 這一次,讓我們獻上內心恐懼為祭品
當德布西在一個朋友家聽到用鋼琴彈奏的斯特拉溫斯基最新作品的第一段,他大受震撼,並且對其中的新意感到興奮。那份新意來自遠古的深處,來自祖先的儀式、歌唱和舞蹈,同時採用了一種新的速度,應和著機器的節奏、飛機的螺旋槳,未來主義作家的詩作。 弗洛里安.伊里斯《1913意猶未盡的黃金時代》(註1) 即使我們已經離少女獻祭的世界很遠了,斯特拉溫斯基音樂中的複調和聲、不和諧聲響、獨特配器形成的怪異音色,以及不規則節奏拍型,如今人們也習以為常,不再感到驚愕冒犯、不知所措,然而自尼金斯基(Vatslav Nijinsky)版本首演至今,依然吸引一代又一代編舞家,試圖從其破格又撼魂的樂音中,探究人性如何面對規律與秩序。來自西班牙地中海岸,現居德國擔任海德堡舞蹈劇院(Dance Theatre Heidelberg)藝術總監的伊凡.沛瑞茲(Ivn Prez)正是其中之一。 從異質學習中,重返佛朗明哥 伊凡的創作歷程與身體軌跡,始終透露異質元素既衝突又互襯的關係。如同許多西班牙的習舞孩子,他在10歲時進入藝術學校學習佛朗明哥,課程並涵蓋芭蕾技巧與身體訓練,兩者差異極大:「佛朗明哥是由節奏與角色所催動的,也更重視身體和地板的關係,有種強烈霸道的原始感,一出場彷彿就在宣告『我來了』,宣示空間主權。」至於芭蕾,在伊凡眼中則是:「以理想化的動作形象超脫現實,抵抗重力,向上飛躍,以突顯身體如何能夠優雅輕巧地落地。」 就西班牙舞蹈教育體制而言,學生一開始雖會同時接受兩種訓練,但大約在12-13歲間就得選定專長。伊凡後來較投入於芭蕾,認為「芭蕾的身體技巧最困難,能讓我得到最扎實的訓練」;日後來到馬德里深造,成為西班牙第一代拿到高等教育編舞學位的舞者/編舞家。在馬德里就學期間,他接受來自古巴的艾莉西亞.阿隆索(Alicia Alonso,為古巴國家芭蕾舞團創建者)指導,對其他身體技巧也有了更多認識。 自學校理論課、舞蹈史打開眼界,19歲的伊凡接著進入荷蘭舞蹈劇院(NDT),從實習開始一路待到27歲,在此接觸到基利安(Jiř
-
看戲不忘電影
《火鳥.春之祭》 伊凡.沛瑞茲穿越今昔
伊凡.沛瑞茲從斯特拉溫斯基同時期的作品入手,探究其創作為何當時會引起觀眾的反彈與回響,若放在今日,以社會議題或是性別議題來深入探索,又會擦出什麼樣的火花?上半段他先讓台灣舞者駱宜蔚扮演「孤立」的火鳥,挑大梁的女舞者卻被群體孤立,像是為了《春之祭》中獻祭者的角色鋪陳,下半段來到《春之祭》,卻讓台灣舞者蘇冠穎扮演獻祭少女,做出了性別上的轉換,這使得兩個作品間產生關連性,同時作品的當代意義也浮顯出來,呈現出百年來人類社會的演進與轉變。
-
特別企畫 Feature 作曲家趙菁文的讀譜術
樂譜的創作、呈現與再創作
若說音樂是一種語言,那麼最初,音樂只能以口傳心授的方式流傳。但為了幫助傳遞,書寫必然是唯一的途徑。事實上,在公元前2000年前,就已經發現了一些符號,證明了現代樂譜的前身。經過歷史的洪流,人類集體的貢獻使得今日的我們,能夠透過特定的符號,跨越時空與前人交流,閱讀他們當時縈繞內心的旋律音符。 演奏家對樂譜的解讀 「發展至今的五線譜,是一套近乎數學科學般高度精密又具有邏輯的記號!」作曲家趙菁文舉例,相較於舞蹈、戲劇領域所使用的舞譜、劇本等,即使能夠記錄,絕大多數也必須仰賴演出者或導演等人決定最後的走向。然而音樂記譜上一旦標示了音高、速度、力度、音質、小節等等,就清楚地告訴了演奏者該知道的訊息。因此沒有任何一種藝術能有這麼高的輔助力,它近乎百分之百註記在樂譜上了。 音樂創作並不像繪畫、雕刻藝術那般,創作完畢就等於作品完成,樂譜若沒有發表就沒有聲音,它需要被演奏家呈現、觀眾欣賞,才算真正完成。也因此演奏家如何解讀樂譜的符碼,就變得相當關鍵。趙菁文認為:「音樂的自我發揮詮釋空間必須要站在『理解樂譜』後才去做自我詮釋。」但她感慨,大多人讀譜只是讀在表面上,也就是樂譜「看起來」如何,導致錯誤詮釋。原因在於他們並沒有真正對樂譜的細節、時代背景及作曲家的意圖進行理解。 她舉例,斯特拉溫斯基(Igor Stravinsky)的《春之祭》(Le Sacre du Printemps),樂譜明確地標示著♩=50(四分音符為單位,拍子為每分鐘50下)的速度。但在網站上搜尋影片就可以發現,樂團跟舞團一起演出時通常比較精確,但只要樂團單獨演出,絕大多數是快很多的。趙菁文說:「演奏家常自認為這段規律重擊般的音樂是活潑熱情,然而它是詭譎、沉重、不那麼舒服的。」演奏家常以慣性來判斷,認為以往演奏過任何一種派別的樂曲,因此接下來的旋律性、點狀的音樂就如法炮製,然而「當演奏家以為的詮釋,改變了作曲家樂譜上記載的指示,就等於破壞作曲家的核心精神。任意更動內容,那就錯了!」趙菁文說。 如此一來,也許演奏家會質疑:「那麼我們表演的空間在哪裡?」殊不知,站在舞台上所還原的聲響、表情、觸鍵、音色都是演奏家的詮釋,沒有人能
-
焦點專題 Focus
大兵與魔鬼 交織音樂與寓言
二○○三年的聖誕節前夕,兩廳院的「獨奏家系列」,邀請到「台北獨奏家室內樂團」製作演出了俄國大師斯特拉溫斯基的《大兵的故事》,而在兩廳院屆滿卅周年的此時,這個製作將復刻再現樂迷眼前。《大兵的故事》特別之處,在於這是斯特拉溫斯基「仿諷」爵士樂的創作;他在讀過爵士樂樂譜後,以俄國的大兵遇上魔鬼的寓言故事,和作家拉穆茲共同創作了這部綜合「朗讀、演奏與舞蹈」,給三名演員、兩名舞者及八名音樂家(指揮與七重奏)的獨特劇場作品。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喚醒春天 喚醒現代
二○一三不只是華格納和威爾第誕生兩百周年,同時也是斯特拉溫斯基的舞劇《春之祭》Le sacre du printemps(1913)首演後的一百周年紀念。《春之祭》對廿世紀音樂發展影響之深刻,眾所皆知。而《春之祭》的音樂還可以隨著時代在人的記憶中喚起什麼樣新的生命,總是可以從它新的編舞中來一探究竟。為了慶祝一百年前這部作品的誕生,柏林邦立歌劇院(Staatsoper Berlin)特地邀請德國知名編舞家莎夏.瓦茲(Sasha Waltz)在今年重編新舞。十月廿六日,瓦茲的《春之祭》在柏林席勒劇院登場。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春之祭》百年後相呼應 探索斯特拉溫斯基內心
適逢斯特拉溫斯基《春之祭》首演百周年,英國倫敦的沙德勒之井劇院也特地推出系列節目,當代編舞家新詮舞蹈經典,其中阿喀郎的iTMOi備受矚目,他將斯氏原作品約卅秒的元素抽出,另由三位作曲家編作新曲,企圖探索斯氏的想法和生命經驗,深掘原作中豐沛的能量背後的成因。
-
特別企畫 Feature
百年.春之祭
一九一三年五月廿九日,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一年兩個月 夜晚降臨,巴黎香榭麗舍劇院內,霓裳羽衣,冠蓋雲集 觀眾席裡,人們好整以暇地談論 不知這個狄亞格列夫、舞蹈之神尼金斯基、斯特拉溫斯基合作 名喚《春之祭》的作品,會端出怎樣的驚喜以饗觀眾? 巴松管悠悠劃破寧靜 豈知這道寧靜只是序曲 古怪的旋律聲響敲醒安逸的觀眾 台上違反芭蕾美感的舞蹈動作更令他們惱火 噓聲、唾罵、互毆台下的躁動呼應著樂曲轟然的節奏 誰能料到,這場暴動將在日後成為《春之祭》傳奇的最佳註記? 經歷兩次席捲世界的大戰 革命性的《春之祭》儼然也註解了廿世紀初的人類歷史 尼金斯基後,這支有如轟炸機投射聽覺的樂曲 已成為全世界的編舞家挑戰自我重要標的 碧娜.鮑許、瑪莎.葛蘭姆、莫里斯.貝嘉、保羅.泰勒、安哲林.普雷祖卡、林懷民、黎海寧、劉鳳學、張曉雄、姚淑芬、沈偉 《春之祭》的現代舞版本不計其數,不同詮釋各自擅場 今年,這個將表演藝術推向歷史新頁、至今毫不褪色的作品滿百歲 世界各國不約而同推出《春之祭》祭的經典或新詮 台灣除了三月份碧娜.鮑許來台演出的《春之祭》外 劉鳳學也將於秋天把這場祭典再度搬上舞台 無論是瞻仰經典,思索藝術如何顛覆革新 你都沒有錯過這場百年祭禮的理由 請跟著我們進入這場春天的紙上獻祭!
-
特別企畫 Feature
經典作品.創世紀
一九一三年五月廿九日,芭蕾舞劇《春之祭》Le Sacre du Printemps首演於巴黎的香榭麗舍劇院(Thtre des Champs-lyses),前衛的音樂引發觀眾的強烈抗議,造成當時的醜聞。但這齣由斯特拉溫斯基作曲、尼金斯基編舞、洛里奇設計舞台布景、狄亞格列夫率領的俄羅斯芭蕾舞團演出的舞劇,卻未因此湮沒於歷史煙塵,反而成為後世許多編舞家挑戰的里程碑。 問世百年的《春之祭》,何為其成形的時代背景?這些關鍵人物,又如何參與此中?透過六大密碼,本刊帶領你回到經典之作的創作時空
-
特別企畫 Feature
在失敗裡復活 從死亡中綻放
舞者們身上披著深褐色粗布麻衣、肢體僵硬扭曲,不諧和的音響加上粗野又強烈的節奏以石破天驚之力猛擊《春之祭》的首演讓尋不著美感經驗的觀眾憤怒反彈,但其前所未有的管絃樂效果與和弦的組合,打破了自古以來古典音樂的框架,卻又讓它贏得日後「對西方音樂史上影響最大的五十部作品之首」「廿世紀管絃樂中最偉大的作品」等等歷史里程碑的高度禮讚。
-
特別企畫 Feature
5位編舞家 5個驚世祭典
斯特拉溫斯基的《春之祭》,為何成為後世眾多編舞家意欲挑戰的里程碑?編舞家們到底如何將之解讀,然後構築出舞作?透過對尼金斯基首演版、碧娜.鮑許版、林懷民版、黎海寧版與沈偉版這五部《春之祭》的演出呈現與動作分析,或可看出其中端倪
-
特別企畫 Feature
舞動百年祭典 全球狂熱啟動
為了向《春之祭》這個作品首演百年致意,歐美舞蹈界推出不少演出系列企畫,知名編舞家如比爾.提.瓊斯、阿喀郎、韋恩.麥奎格,知名舞團如傑佛瑞芭蕾舞團、荷蘭舞蹈劇場、貝嘉芭蕾舞團、碧娜.鮑許烏帕塔舞蹈劇場、波修瓦芭蕾舞團等均將演出相關製作,這場《春之祭》狂潮,將席捲全球舞台!
-
特別企畫 Feature
看、聽、讀 讓你離《春之祭》更近!
趕不上一九一三年的首演,讓影集與電影帶你回到百年前時空;斯特拉溫斯基親自指揮與其他大師的詮釋,讓你的聆聽超越凡俗;對斯特拉溫斯基的深入閱讀,讓你了解他如何打造出這樣驚世駭俗的世紀經典
-
特別企畫 Feature
德奧—從華格納到亨德密特 超級節慶年齊出爭鋒
從華格納、威爾第、布瑞頓、盧托斯瓦夫斯基到亨德密特,今年正是前述作曲家的誕辰或逝世特殊周年紀念,各大樂團也乘勢以他們為主題規劃樂季演出,熱鬧非凡展開慶祝,系列歌劇、現代音樂齊出,樂迷們也趁此機會聆賞以上大師難得被演出的曲目。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從「倫敦夢」到「美國夢」?
斯特拉溫斯基的英語歌劇《浪子的生命歷程》,靈感來自於英國畫家霍嘉特的系列畫作《一名浪子的生命歷程》,他把八幅畫作串連的浪子故事,轉化為三幕歌劇。而在柏林國家劇院製作的版本中,波蘭導演瓦里科夫斯基則把該歌劇導成一部「美國夢」;廿世紀以來的美國,顯然取代了十八世紀以降的倫敦。主角從一無所有,穿著白T-Shirt、牛仔褲的青年,變成暴富的、光鮮亮麗的幸運兒,不過,這齣「美國夢」不是白手起家的青年奮鬥記,而是爆發戶的自我毀滅歷程。
-
焦點專題(二) Focus 與梅湘《被遺忘的奉獻》一起震動……
「鼓動.春之祭」 「擊」動心靈的節奏
在NSO的「鼓動.春之祭」音樂會,將隨著打擊樂的起舞,推送震動人心的節奏!除了有常被並比的斯特拉溫斯基《春之祭》與梅湘《被遺忘的奉獻》,還有天才擊樂家馬丁.葛魯賓格再度來台展技,將演出安倍圭子為六根琴槌創作的《稜鏡狂想曲》及作曲家多爾曼的雙擊樂協奏曲《香料、香水、毒素》。
-
即將上場 Preview 吳義芳編導 NSO獨奏家軍服上身
《大兵的故事》 虛實間揭露人性晦澀
斯特拉溫斯基的小品《大兵的故事》,述說大兵遇上魔鬼、魔鬼要用魔法書與之交換提琴的故事。這次NSO實驗音場演出此劇,由編舞家吳義芳擔任編導與編舞,將由四位舞者與一位說書人,用「舞劇」形式呈現,以寫實與非寫實的手法來貫穿。
-
焦點專題 Focus 焦點二:探索
回探上世紀之音 描繪未來道路
透過對於廿世紀音樂的回顧,NSO的「探索」也是嘗試為未來開拓新的聲音道路。接續上個樂季引領愛樂者認識「新維也納樂派」,NSO這個樂季則推出斯特拉溫斯基與梅湘的作品;而在北市交與國臺交的樂季節目中,也恰好有相關曲目的演出相呼應,適可深化樂迷對廿世紀之音的了解。
-
音樂
世紀傳承的智慧與品味
八十多歲的巴夏展現了名符其實的大師風範,不管是第一晚嚴謹的古典樂派,或是第二晚他的經典名曲改編自蕭斯塔可維奇的室內交響樂,都嚴守指揮的職責:清楚的指示、完整的詮釋,完全不見絲毫的輕忽,一代大師誠懇的工作態度,令人敬佩動容。
-
好藝有好報
好藝有好報
音樂 動盪貧窮年代裡豐富的嘗試─斯特拉溫斯基《大兵的故事》 一九一七年十月革命後不久,當時流亡於瑞士、現代音樂先驅之一的斯特拉溫斯基失去了與俄國金錢流通的可能性,生活頓時陷入了窘境。斯特拉溫斯基論及這齣戲的源起說︰「我與拉慕斯(C.F.Ramuz)最後決定要以巡迴劇團的型態為基本,以最低限度的物資條件製作一齣戲,這齣戲必須能夠因應各種演出場所,即便在很小的酒館也能夠上演。」劇作家拉慕斯根據俄國的古老童話,重新寫出詩般的文本,而斯特拉溫斯基則運用了大量的通俗素材,包括探戈跟爵士音樂等,這些在古典音樂裡相當陌生的聲響與傳統的古典素材如進行曲、合唱等,交錯編織出一種異樣的美,如同作曲家布洛赫所言﹕「一個能將背棄、夢想與墮落表現出來的絕佳音樂樣式。」而斯特拉溫斯基為了成就一齣可以閱讀、玩耍以及舞動的作品,特地將音樂在整個戲劇當中的分量大大地降低,而發展出一種敘事體的劇場形式,這個形式日後也為劇作家布列赫特(B.Brecht)所深入發展。 這部作品被視為斯特拉溫斯基嘗試爵士音樂素材的重要指標,連樂器編制方面,作曲家本人也表示受到美國爵士樂的極大影響,每個樂器本身都同時也是爵士樂器,除了代替薩克斯風的低音管以外。爵士樂的影響與嘗試在斯特拉溫斯基日後的作品都可以看見。 《大兵的故事》雖然是部極有名的作品,但是完整版本的演出連在歐洲都少見,這次前文化局局長龍應台將擔綱聯繫全劇的繩索「說書人」一角,另有新生代編舞家范瀞文與演員陳金煌的參予,而由江靖波帶領的樂興之時管弦樂團將呈現這首極具奇特美感的樂曲,一齣來自上世紀前衛藝術家的跨領域傑作,喜歡舞台呈現的你豈能錯過?(林芳宜) 舞蹈 迎向未知的精神旅程古名伸舞團《出走》 對於這個作品,最直覺的聯想會是離家出走;但若用廣義、甚至天馬行空的方式來解釋「出走」的意義,會更接近編舞者古名伸的想法。 「我從沒有真正離家出走過。」對古名伸而言,出走意謂著離開原點。當她對台灣、對舞蹈萌生的諸多問題無從得到解答時,她去了美國唸書;當她對學院派的舞蹈不再滿足時,她找到了接觸即
-
環球舞台
東歐音樂之都的「春之祭」
「布拉格之春」今年的主題是「向斯特拉溫斯基致敬」,共演出十九首他的作品,以及幾首後人紀念他的作品。斯特拉溫斯基最著名的《春之祭》被改編為四手鋼琴協奏曲的形式出現、而不是龐大的管弦樂曲。在紀念斯特拉溫斯基的作品中,則以俄國作曲家許尼特克所作的《回憶斯特拉溫斯基卡農曲》與捷克作曲家卡拉貝斯所寫的室内樂團協奏曲《向斯特拉溫斯基致敬》最受矚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