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斯特拉溫斯基

相關文章 20 篇
  • 特別企畫 Feature 作曲家趙菁文的讀譜術

    樂譜的創作、呈現與再創作

    若說音樂是一種語言,那麼最初,音樂只能以口傳心授的方式流傳。但為了幫助傳遞,書寫必然是唯一的途徑。事實上,在公元前2000年前,就已經發現了一些符號,證明了現代樂譜的前身。經過歷史的洪流,人類集體的貢獻使得今日的我們,能夠透過特定的符號,跨越時空與前人交流,閱讀他們當時縈繞內心的旋律音符。 演奏家對樂譜的解讀 「發展至今的五線譜,是一套近乎數學科學般高度精密又具有邏輯的記號!」作曲家趙菁文舉例,相較於舞蹈、戲劇領域所使用的舞譜、劇本等,即使能夠記錄,絕大多數也必須仰賴演出者或導演等人決定最後的走向。然而音樂記譜上一旦標示了音高、速度、力度、音質、小節等等,就清楚地告訴了演奏者該知道的訊息。因此沒有任何一種藝術能有這麼高的輔助力,它近乎百分之百註記在樂譜上了。 音樂創作並不像繪畫、雕刻藝術那般,創作完畢就等於作品完成,樂譜若沒有發表就沒有聲音,它需要被演奏家呈現、觀眾欣賞,才算真正完成。也因此演奏家如何解讀樂譜的符碼,就變得相當關鍵。趙菁文認為:「音樂的自我發揮詮釋空間必須要站在『理解樂譜』後才去做自我詮釋。」但她感慨,大多人讀譜只是讀在表面上,也就是樂譜「看起來」如何,導致錯誤詮釋。原因在於他們並沒有真正對樂譜的細節、時代背景及作曲家的意圖進行理解。 她舉例,斯特拉溫斯基(Igor Stravinsky)的《春之祭》(Le Sacre du Printemps),樂譜明確地標示著♩=50(四分音符為單位,拍子為每分鐘50下)的速度。但在網站上搜尋影片就可以發現,樂團跟舞團一起演出時通常比較精確,但只要樂團單獨演出,絕大多數是快很多的。趙菁文說:「演奏家常自認為這段規律重擊般的音樂是活潑熱情,然而它是詭譎、沉重、不那麼舒服的。」演奏家常以慣性來判斷,認為以往演奏過任何一種派別的樂曲,因此接下來的旋律性、點狀的音樂就如法炮製,然而「當演奏家以為的詮釋,改變了作曲家樂譜上記載的指示,就等於破壞作曲家的核心精神。任意更動內容,那就錯了!」趙菁文說。 如此一來,也許演奏家會質疑:「那麼我們表演的空間在哪裡?」殊不知,站在舞台上所還原的聲響、表情、觸鍵、音色都是演奏家的詮釋,沒有人能

    文字|李秋玫
    第347期 / 2022年07月號
  • 《大兵的故事》的情節是深具仿諷意味的俄國寓言,主角是大兵約瑟夫與魔鬼。圖為2003年兩廳院《大兵的故事》演出劇照。
    焦點專題 Focus

    大兵與魔鬼 交織音樂與寓言

    二○○三年的聖誕節前夕,兩廳院的「獨奏家系列」,邀請到「台北獨奏家室內樂團」製作演出了俄國大師斯特拉溫斯基的《大兵的故事》,而在兩廳院屆滿卅周年的此時,這個製作將復刻再現樂迷眼前。《大兵的故事》特別之處,在於這是斯特拉溫斯基「仿諷」爵士樂的創作;他在讀過爵士樂樂譜後,以俄國的大兵遇上魔鬼的寓言故事,和作家拉穆茲共同創作了這部綜合「朗讀、演奏與舞蹈」,給三名演員、兩名舞者及八名音樂家(指揮與七重奏)的獨特劇場作品。

    文字|張皓閔
    第289期 / 2017年01月號
  • PAR表演藝術
    音樂

    胡志龍鋼琴獨奏會

    胡志龍是近年少見的鋼琴新秀,曾在多項比賽中奪魁,與國立台灣交響樂團、國立藝術學院交響樂團合作演出多場音樂會,也 曾受文建會邀約前往北京,和中國青年交響樂團合作演出鋼琴協奏曲。除了在全省各地舉辦多場鋼琴獨奏會外,他也積極參與各種室內樂型態與聲樂伴奏的演出,以其流暢靈活的演奏技巧,於國內樂壇逐漸嶄露頭角。 這次表演的曲目都是鋼琴的經典作品,如貝多芬創作中期的奏鳴曲降E大調作品31之3、浪漫樂派鋼琴大師李斯特的大作b小調鋼琴奏鳴曲,以及二十世紀俄國作曲山家斯特拉溫斯基改編其芭蕾舞劇《彼得羅希卡》的三樂章鋼琴曲,這首作品與李斯特的b小調奏鳴曲皆被視爲挑戰鋼琴家技巧與耐力的重要樂曲,其絢爛的聲響與對演奏家技術的考驗,是每位鋼琴家最想嘗試與挑戰的。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112期 / 2002年04月號
  • 《春之祭》中,被選出的少女穿上紫色的袍子,不斷地向天空奔跳。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喚醒春天 喚醒現代

    二○一三不只是華格納和威爾第誕生兩百周年,同時也是斯特拉溫斯基的舞劇《春之祭》Le sacre du printemps(1913)首演後的一百周年紀念。《春之祭》對廿世紀音樂發展影響之深刻,眾所皆知。而《春之祭》的音樂還可以隨著時代在人的記憶中喚起什麼樣新的生命,總是可以從它新的編舞中來一探究竟。為了慶祝一百年前這部作品的誕生,柏林邦立歌劇院(Staatsoper Berlin)特地邀請德國知名編舞家莎夏.瓦茲(Sasha Waltz)在今年重編新舞。十月廿六日,瓦茲的《春之祭》在柏林席勒劇院登場。

    文字|沈歲
    第253期 / 2014年01月號
  • 阿喀郎的iTMOi解構《春之祭》中「生與死」、「愛與獻祭」的循環,再將這些抽象的元素重組。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春之祭》百年後相呼應 探索斯特拉溫斯基內心

    適逢斯特拉溫斯基《春之祭》首演百周年,英國倫敦的沙德勒之井劇院也特地推出系列節目,當代編舞家新詮舞蹈經典,其中阿喀郎的iTMOi備受矚目,他將斯氏原作品約卅秒的元素抽出,另由三位作曲家編作新曲,企圖探索斯氏的想法和生命經驗,深掘原作中豐沛的能量背後的成因。

    文字|魏君穎
    第247期 / 2013年07月號
  • 特別企畫 Feature

    百年.春之祭

    一九一三年五月廿九日,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一年兩個月 夜晚降臨,巴黎香榭麗舍劇院內,霓裳羽衣,冠蓋雲集 觀眾席裡,人們好整以暇地談論 不知這個狄亞格列夫、舞蹈之神尼金斯基、斯特拉溫斯基合作 名喚《春之祭》的作品,會端出怎樣的驚喜以饗觀眾? 巴松管悠悠劃破寧靜 豈知這道寧靜只是序曲 古怪的旋律聲響敲醒安逸的觀眾 台上違反芭蕾美感的舞蹈動作更令他們惱火 噓聲、唾罵、互毆台下的躁動呼應著樂曲轟然的節奏 誰能料到,這場暴動將在日後成為《春之祭》傳奇的最佳註記? 經歷兩次席捲世界的大戰 革命性的《春之祭》儼然也註解了廿世紀初的人類歷史 尼金斯基後,這支有如轟炸機投射聽覺的樂曲 已成為全世界的編舞家挑戰自我重要標的 碧娜.鮑許、瑪莎.葛蘭姆、莫里斯.貝嘉、保羅.泰勒、安哲林.普雷祖卡、林懷民、黎海寧、劉鳳學、張曉雄、姚淑芬、沈偉 《春之祭》的現代舞版本不計其數,不同詮釋各自擅場 今年,這個將表演藝術推向歷史新頁、至今毫不褪色的作品滿百歲 世界各國不約而同推出《春之祭》祭的經典或新詮 台灣除了三月份碧娜.鮑許來台演出的《春之祭》外 劉鳳學也將於秋天把這場祭典再度搬上舞台 無論是瞻仰經典,思索藝術如何顛覆革新 你都沒有錯過這場百年祭禮的理由 請跟著我們進入這場春天的紙上獻祭!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243期 / 2013年03月號
  • 《春之祭》1913年首演的著裝舞者們。
    特別企畫 Feature

    經典作品.創世紀

    一九一三年五月廿九日,芭蕾舞劇《春之祭》Le Sacre du Printemps首演於巴黎的香榭麗舍劇院(Thtre des Champs-lyses),前衛的音樂引發觀眾的強烈抗議,造成當時的醜聞。但這齣由斯特拉溫斯基作曲、尼金斯基編舞、洛里奇設計舞台布景、狄亞格列夫率領的俄羅斯芭蕾舞團演出的舞劇,卻未因此湮沒於歷史煙塵,反而成為後世許多編舞家挑戰的里程碑。 問世百年的《春之祭》,何為其成形的時代背景?這些關鍵人物,又如何參與此中?透過六大密碼,本刊帶領你回到經典之作的創作時空

    文字|陳宜庭
    第243期 / 2013年03月號
  • 斯特拉溫斯基因為《春之祭》而在音樂史上成為不可抹滅的要角。
    特別企畫 Feature

    在失敗裡復活 從死亡中綻放

    舞者們身上披著深褐色粗布麻衣、肢體僵硬扭曲,不諧和的音響加上粗野又強烈的節奏以石破天驚之力猛擊《春之祭》的首演讓尋不著美感經驗的觀眾憤怒反彈,但其前所未有的管絃樂效果與和弦的組合,打破了自古以來古典音樂的框架,卻又讓它贏得日後「對西方音樂史上影響最大的五十部作品之首」「廿世紀管絃樂中最偉大的作品」等等歷史里程碑的高度禮讚。

    文字|李秋玫
    第243期 / 2013年03月號
  • 《春之祭》1913年首演的著裝男舞者們。
    特別企畫 Feature

    5位編舞家 5個驚世祭典

    斯特拉溫斯基的《春之祭》,為何成為後世眾多編舞家意欲挑戰的里程碑?編舞家們到底如何將之解讀,然後構築出舞作?透過對尼金斯基首演版、碧娜.鮑許版、林懷民版、黎海寧版與沈偉版這五部《春之祭》的演出呈現與動作分析,或可看出其中端倪

    文字|林亞婷
    第243期 / 2013年03月號
  • 傑佛瑞芭蕾舞團演出尼金斯基原創,在1978年由米莉森.哈德森與肯尼斯.亞契合力重建的《春之祭》版本。
    特別企畫 Feature

    舞動百年祭典 全球狂熱啟動

    為了向《春之祭》這個作品首演百年致意,歐美舞蹈界推出不少演出系列企畫,知名編舞家如比爾.提.瓊斯、阿喀郎、韋恩.麥奎格,知名舞團如傑佛瑞芭蕾舞團、荷蘭舞蹈劇場、貝嘉芭蕾舞團、碧娜.鮑許烏帕塔舞蹈劇場、波修瓦芭蕾舞團等均將演出相關製作,這場《春之祭》狂潮,將席捲全球舞台!

    文字|陳宜庭
    第243期 / 2013年03月號
  • 《香奈兒的秘密》
    特別企畫 Feature

    看、聽、讀 讓你離《春之祭》更近!

    趕不上一九一三年的首演,讓影集與電影帶你回到百年前時空;斯特拉溫斯基親自指揮與其他大師的詮釋,讓你的聆聽超越凡俗;對斯特拉溫斯基的深入閱讀,讓你了解他如何打造出這樣驚世駭俗的世紀經典

    文字|鄒欣寧、李秋玫
    第243期 / 2013年03月號
  • 德勒斯登國家管絃樂團音樂總監提勒曼。
    特別企畫 Feature

    德奧—從華格納到亨德密特 超級節慶年齊出爭鋒

    從華格納、威爾第、布瑞頓、盧托斯瓦夫斯基到亨德密特,今年正是前述作曲家的誕辰或逝世特殊周年紀念,各大樂團也乘勢以他們為主題規劃樂季演出,熱鬧非凡展開慶祝,系列歌劇、現代音樂齊出,樂迷們也趁此機會聆賞以上大師難得被演出的曲目。

    文字|邱秀穎
    第237期 / 2012年09月號
  • 這齣歌劇中的「美國夢」在瓦里科夫斯基的詮釋下,不是白手起家的那種青年奮鬥記,而是爆發戶的自我毀滅歷程。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從「倫敦夢」到「美國夢」?

    斯特拉溫斯基的英語歌劇《浪子的生命歷程》,靈感來自於英國畫家霍嘉特的系列畫作《一名浪子的生命歷程》,他把八幅畫作串連的浪子故事,轉化為三幕歌劇。而在柏林國家劇院製作的版本中,波蘭導演瓦里科夫斯基則把該歌劇導成一部「美國夢」;廿世紀以來的美國,顯然取代了十八世紀以降的倫敦。主角從一無所有,穿著白T-Shirt、牛仔褲的青年,變成暴富的、光鮮亮麗的幸運兒,不過,這齣「美國夢」不是白手起家的青年奮鬥記,而是爆發戶的自我毀滅歷程。

    文字|沈雕龍
    第237期 / 2012年09月號
  • 南風劇團《致波赫士》
    好藝有好報

    好藝有好報

    音樂 動盪貧窮年代裡豐富的嘗試─斯特拉溫斯基《大兵的故事》 一九一七年十月革命後不久,當時流亡於瑞士、現代音樂先驅之一的斯特拉溫斯基失去了與俄國金錢流通的可能性,生活頓時陷入了窘境。斯特拉溫斯基論及這齣戲的源起說︰「我與拉慕斯(C.F.Ramuz)最後決定要以巡迴劇團的型態為基本,以最低限度的物資條件製作一齣戲,這齣戲必須能夠因應各種演出場所,即便在很小的酒館也能夠上演。」劇作家拉慕斯根據俄國的古老童話,重新寫出詩般的文本,而斯特拉溫斯基則運用了大量的通俗素材,包括探戈跟爵士音樂等,這些在古典音樂裡相當陌生的聲響與傳統的古典素材如進行曲、合唱等,交錯編織出一種異樣的美,如同作曲家布洛赫所言﹕「一個能將背棄、夢想與墮落表現出來的絕佳音樂樣式。」而斯特拉溫斯基為了成就一齣可以閱讀、玩耍以及舞動的作品,特地將音樂在整個戲劇當中的分量大大地降低,而發展出一種敘事體的劇場形式,這個形式日後也為劇作家布列赫特(B.Brecht)所深入發展。 這部作品被視為斯特拉溫斯基嘗試爵士音樂素材的重要指標,連樂器編制方面,作曲家本人也表示受到美國爵士樂的極大影響,每個樂器本身都同時也是爵士樂器,除了代替薩克斯風的低音管以外。爵士樂的影響與嘗試在斯特拉溫斯基日後的作品都可以看見。 《大兵的故事》雖然是部極有名的作品,但是完整版本的演出連在歐洲都少見,這次前文化局局長龍應台將擔綱聯繫全劇的繩索「說書人」一角,另有新生代編舞家范瀞文與演員陳金煌的參予,而由江靖波帶領的樂興之時管弦樂團將呈現這首極具奇特美感的樂曲,一齣來自上世紀前衛藝術家的跨領域傑作,喜歡舞台呈現的你豈能錯過?(林芳宜) 舞蹈 迎向未知的精神旅程古名伸舞團《出走》 對於這個作品,最直覺的聯想會是離家出走;但若用廣義、甚至天馬行空的方式來解釋「出走」的意義,會更接近編舞者古名伸的想法。 「我從沒有真正離家出走過。」對古名伸而言,出走意謂著離開原點。當她對台灣、對舞蹈萌生的諸多問題無從得到解答時,她去了美國唸書;當她對學院派的舞蹈不再滿足時,她找到了接觸即

    文字|林芳宜、楊莉玲
    第126期 / 2003年06月號
  • 由斯特拉溫斯基作曲、尼金斯基編舞的《春之祭》,是《人民的世紀》或《珍藏二十世紀》等大部頭的世紀回顧著作裡,少數被提及的表演藝術界事件
    特別企畫 Feature

    意義的重新定位

    二十世紀的表演藝術,它的所謂「現代主義」,在於解除固有的後期浪漫主義或古典劇場及芭蕾的束縛,但就在解除束縛的同時,它本身卻也開始面臨被解消掉的威脅。面對晚期資本主義社會所造成的許多質變,所有的表演藝術,無論以聲音、動作、或圖像的語言動作來表達故事或理念,在這個後期資本主義時代,都有如風中之燭般,為了維繫它們的藝術主體價値而掙扎,並意圖以各式各樣的創作來自我重新定義。

    文字|南方朔
    第91期 / 2000年07月號
  • 德弗札克音樂廳是布拉格之春音樂節演出的主要場所。
    環球舞台

    東歐音樂之都的「春之祭」

    「布拉格之春」今年的主題是「向斯特拉溫斯基致敬」,共演出十九首他的作品,以及幾首後人紀念他的作品。斯特拉溫斯基最著名的《春之祭》被改編為四手鋼琴協奏曲的形式出現、而不是龐大的管弦樂曲。在紀念斯特拉溫斯基的作品中,則以俄國作曲家許尼特克所作的《回憶斯特拉溫斯基卡農曲》與捷克作曲家卡拉貝斯所寫的室内樂團協奏曲《向斯特拉溫斯基致敬》最受矚目。

    文字|伍牧
    第116期 / 2002年08月號
  • 編導吳義芳。
    即將上場 Preview 吳義芳編導 NSO獨奏家軍服上身

    《大兵的故事》 虛實間揭露人性晦澀

    斯特拉溫斯基的小品《大兵的故事》,述說大兵遇上魔鬼、魔鬼要用魔法書與之交換提琴的故事。這次NSO實驗音場演出此劇,由編舞家吳義芳擔任編導與編舞,將由四位舞者與一位說書人,用「舞劇」形式呈現,以寫實與非寫實的手法來貫穿。

    文字|李秋玫
    第227期 / 2011年11月號
  • NSO在巴夏的帶領下,明顯地呈現出與以往演奏古典樂派時大為不同的聲響,龐大樂曲中的架構肌理清楚可見。
    音樂

    世紀傳承的智慧與品味

    八十多歲的巴夏展現了名符其實的大師風範,不管是第一晚嚴謹的古典樂派,或是第二晚他的經典名曲改編自蕭斯塔可維奇的室內交響樂,都嚴守指揮的職責:清楚的指示、完整的詮釋,完全不見絲毫的輕忽,一代大師誠懇的工作態度,令人敬佩動容。

    文字|林芳宜
    第145期 / 2005年01月號
  • 擊樂家馬丁.葛魯賓格將再度來台展技。
    焦點專題(二) Focus 與梅湘《被遺忘的奉獻》一起震動……

    「鼓動.春之祭」 「擊」動心靈的節奏

    在NSO的「鼓動.春之祭」音樂會,將隨著打擊樂的起舞,推送震動人心的節奏!除了有常被並比的斯特拉溫斯基《春之祭》與梅湘《被遺忘的奉獻》,還有天才擊樂家馬丁.葛魯賓格再度來台展技,將演出安倍圭子為六根琴槌創作的《稜鏡狂想曲》及作曲家多爾曼的雙擊樂協奏曲《香料、香水、毒素》。

    文字|李秋玫
    第231期 / 2012年03月號
  • 斯特拉溫斯基
    焦點專題 Focus 焦點二:探索

    回探上世紀之音 描繪未來道路

    透過對於廿世紀音樂的回顧,NSO的「探索」也是嘗試為未來開拓新的聲音道路。接續上個樂季引領愛樂者認識「新維也納樂派」,NSO這個樂季則推出斯特拉溫斯基與梅湘的作品;而在北市交與國臺交的樂季節目中,也恰好有相關曲目的演出相呼應,適可深化樂迷對廿世紀之音的了解。

    文字|蔡育昇
    第225期 / 2011年09月號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特別企畫 Feature

    藝術(家),與它們的產地

  • 音樂

    《木蘭》10年 展現「不得不勇敢」的堅韌

  • 看戲不忘電影

    以真實人生舞動的《舞魂》

  • 戲劇

    劇場散步筆記:迷走在現場的觀察絮語